|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上主是我的牧者
從前有一對父母,原是熱心教友,常為教會作出貢獻。一次他們喜愛的小孩因意外死了,就生氣的說:「天主對我們真不公平,我們這樣熱心,非但得不到祝福,反叫孩子死了。」他們從此就冷淡起來,這樣大概過了七、八年。有一次,那位父親在郊外散步,看見一個牧羊人,因為在溪的那邊滿是青綠的肥草,就想帶一群羊過去。可是鄉間小溪,只有一塊小木板擱在中間,他的羊因為膽小,無論怎樣推、拉他們,總是不肯過去。後來那個牧羊人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小羊抱在懷裡,先走過去,母羊因愛祂的小羊,也冒險走過去,最後所有的羊也一起過到溪的那邊。父親看見此景,頓然大悟,後來見證說:「天主因為怕我流落在溪的這邊不肯過去,就把我的小孩先帶過去,為何我還逗留不前進呢?」 |
甲年主日講道 復活期第四主日 |
若望福音曾經以不同的圖像描繪耶穌,其中善牧所引發的共鳴最大。從教會至今仍喜歡以「牧者」稱呼神職人員,以「牧民工作」形容他們的職務便可見一斑。為什麼善牧的圖像會如此深入民心?怎樣才能堪當成為「牧者」?「牧民工作」與一般工作又有什麼分別呢?
善牧的圖像在教會內深入民心,因為它把耶穌身上所散發的特質:同行與領導、虛空與權能、苦難與光榮,和諧地整合起來。首先,善牧是領袖。他常走在羊群之先,帶領羊群。不過,這領袖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與羊同行。他熟識自己的羊,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否則,羊群不會認得他的聲音,不會跟隨他。
第二,善牧是門,掌管出入。在中東地方,特別是在偏僻的郊外,羊圈通常是由石塊圍繞而成,只留下一條窄窄的通道作出入口。每日黃昏,當所有的羊進入羊圈後,為確保安全,牧羊人不是把門掩上,而是把身體躺在通道上,讓自己成為一道門。如果有盜賊要進入羊圈,都必須先殺掉他,然後跨過他,才可進入。所以,善牧是門,耶穌並不是強調祂是唯一的通道,進出羊圈與草場間都必須經過祂。其實,耶穌更深的意思是:藉著祂躺下交付的生命,我們都可以避免損傷、殺害和毀滅,因為祂來是為叫我們獲得生命。
第三,善牧是一份光榮,不是一份職業。他有別於一般傭工,不會對羊漠不關心,遇上狼來,更不會棄羊逃跑。這種視羊如己出,不離不棄的態度,很多時換來的卻是受苦和傷害。伯多祿前書指出:「基督為我們受了苦。……他沒有犯過罪,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他受辱罵,卻不還罵,他受虐待,卻不報復……,他在自己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上了木架,為叫我們死於罪惡,而活於正義。」
耶穌是善牧,因為祂的一生與人為伍,不離不棄,甚至捨掉自己生命。然而,因著同一不離不棄的愛,天主卻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保祿曾經說過:沒有什麼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縱使是已經躺下交付的生命,天主都可以再取回來。因此,復活就是聖詠廿三篇的滿全,有基督作牧者,我們實在一無所缺。在祂的帶領下,我們每天都得到休憩和補充。縱使應走過幽谷,我們不怕凶險,因祂與我們同往。在我們一生歲月裡,幸福與慈愛常隨不離,我們將住在上主的殿裡,直到悠遠的時日。
因著躺下交付的生命,耶穌成了羊圈的門。不過,祂已復活了,還有什麼能損傷、殺害和毀滅我們呢?通過這道門,我們已進入了永生的草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