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墳墓空了 中世紀的時候,有一位修女自稱曾看見耶穌顯現,消息很快便傳到主教那裡。於是,主教約見修女,希望瞭解一下。他問道:「當耶穌向你顯現時,你有沒有跟他交談?」修女清楚地回答:「有!」為求找出真相,主教繼續說:「如果再看見耶穌,請你問祂一下:我當主教以前,最大的罪過是什麼?」主教知道只有天主和他的告解神師知道答案。大概三個月後,修女要求約見主教。當她進來時,主教便問:「你是否又看見耶穌?」「是的!」修女回答。「那麼,你有沒有問祂有關我的罪過?」「有啊!」「祂說甚麼呢?」她微笑地回答:「祂說甚麼都記不起了。」 |
甲年主日講道 耶穌復活主日 |
雖然,耶穌生前對跟隨祂的人多次談及自己的死亡和復活,他們都無法理解和接受事件的發生。按馬爾谷的記載,門徒都因耶穌被捕而四散,只留下祂一人獨自完成苦路。若望亦指出在耶穌復活那一天,門徒因為怕猶太人而把自己關起來。同樣,在今天發現空墳的敘述中,瑪利亞瑪達肋納,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門徒,起初都顯得大惑不解。
為瑪達肋納來說,石頭從墳墓移開,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有人盜墓,把耶穌的屍體搬走了。當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門徒接到報告,跑到墳墓看個究竟時,他們發現墳墓不單是空了,裡面還有殮布和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整齊地放在不同的位置。如果耶穌的屍體被人搬走了,為什麼他們要把殮布和汗巾除掉?按常理推測,有殮布裹著的屍體更方便運送。再者,如果盜墓者的目標是耶穌的屍體,這具屍體有甚麼商業價值呢?一連串的疑點要求門徒為空墳尋找更合理的答案。
原來,沒有人目擊耶穌復活一刻的發生,但新約卻保留了很多與復活基督相遇的見證。歸納這些見證,我們可以肯定,復活是生命的延續,不過,卻是一個完全轉化的延續。所以,用「起死回生」來想像復活不足夠,因為復活不單是同一軀體的再生。同樣,用「出死入生」去描繪復活也不恰當,因為復活不是一個歷史經驗無法捉摸的靈幻空間。保祿曾經以播種為喻,指出人死後的身體,就如種子長出新芽一樣,一方面是同一的種子,但另一方面,卻是不同的形體(格前15:36-38)。
瑪達肋納起初未能明白復活,因為她仍停留在「起死回生」的思維,希望在墳墓中尋找耶穌的過去。當復活的基督以一個轉化的面孔出現在她面前時,她還以為是個園丁。隨後,耶穌呼喚她的名字,勾起她一連串過去生活的回憶時,她才認出眼前復活的基督,就是昔日的恩師。
所以,復活不單證明了耶穌是天主子,復活也把世界變成了一座空墳,一道通往永生的跳板。今天空墳的故事就是邀請我們在生命的歷程中與復活的基督相遇。當我們願意放下「起死回生」的執著,或「出死入生」的幻想時,我們便會赫然發現,復活的基督正佇立在我們生活的每一片斷,特別在哀傷、失落、痛苦、內疚、無能為力……的時刻。一如伯多祿以復活的眼光回顧耶穌的一生時,發現「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傳了納匝肋的耶穌,使他巡行名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與他同在一起。」
同樣,保祿勸勉我們,一個在主內重生的人,就是一座叫人產生信仰的空墳,因為在洗禮中,我們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埋。在基督內,過去的忿怒,暴戾,惡意,詬罵,已被寬恕,治愈,並得以成為新的創造。讓我們此刻細心反思,堵塞我們心靈的石頭是否已經移開?以致人們進入裡面時,一「看見」便會「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