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高山的遠景 在深山群中有一個印第安部族。當族長自知快將離世時,他對三個兒子說:「我要在你們中挑選一個做繼任人。現在,你們每人爬到最高的聖山上,然後帶回一件物品。看誰的物品最珍貴,誰就是繼任人。」不消幾天,三個兒子都回來了。第一個帶給父親一朵極漂亮和罕有的花,它是在聖山的峭壁上生長的。第二個將一塊圓潤而五彩十色的寶石交給父親,它是經歷千百年風雨的沖刷而成的。第三個卻空手而回。他說:「父親,我甚麼也沒有帶回來。當我站立在聖山之顛,遠眺群山的另一邊,盡是一片翠綠的草原和湖泊時,我憧憬那就是族人安居的地方,我實在無法把這迷人的景色帶回來。」父親回答說:「你將要成為部族的新領袖,因為你把最珍貴的東西帶回來,就是一個美好將來的憧憬。」 |
甲年主日講道 四旬期第五主日 |
聽過本主日耶穌復活拉匝祿的故事,或許有人會好奇,想知道拉匝祿最終是怎樣離開人世。當時的情景與這一次有什麼分別呢?福音的記載並沒有提供相關資料,但我們可以合理推斷:無論拉匝祿最終是自然死亡或舊病復發;無論他的姊妹當時是否仍然健在;無論瑪爾大是否仍然深信,假若耶穌在這裡,她的兄弟就決不會死……,耶穌應該不會再來到他的墳前。因為耶穌復活拉匝祿不久,祂自己便死於十字架上。縱使祂三日後光榮復活,最後亦只能留下兩姊妹獨個兒在墳前哀傷。如果拉匝祿最終亦難免一死的話,我們不禁會問:究竟耶穌當初使他復活有什麼意思呢?
若望福音強調耶穌復活拉匝祿,不是一般起死回生的奇蹟,而是一件很特殊的事件。首先,故事多番指出耶穌與拉匝祿一家的深厚情誼。當祂聽到拉匝祿病了,卻故意在原地逗留了兩天才去看他,以致他病歿了。福音借此暗示事件是在耶穌的愛裡發生的。第二,福音清楚顯示拉匝祿真的死了。當耶穌來到時,發現拉匝祿不是在彌留之間,而是在墳墓四天了,「腳和手都纏著布條,面上蓋著汗巾」,瑪爾大甚至提醒耶穌屍體己經臭了。面對這不可挽回的事實,耶穌使拉匝祿復活。瞬息間,終結成了新的開始,枯朽又重現了生機。
原來,無論是安享天年,抑或是英年早逝,死亡的來臨一般都是突然,殘酷而令人感到絕望似的。死亡的結局最終使人歸於塵土,化作枯骨。耶穌復活拉匝祿,並沒有帶給他長生不老,而是要藉著這事件,為我們帶來憧憬和希望。這應驗了厄則克耳先知的神視;當我們以為骨頭乾枯了,絕望了,甚麼都完了的時候,上主要把祂的神注入我們內,使我們復活。那時我們便要承認,上主言出必行。
細讀今天的讀經,每字每句都邀請我們再次投入復活的憧憬和希望中。雖然從墳墓中走出來的只有拉匝祿一個,但墓門背後的應許卻要在每人身上應驗。因為沒有甚麼能使耶穌與我們相隔絕,縱使是死亡,憑著愛,耶穌亦要使我們與祂相聚。耶穌就是復活,就是生命。
或許大家仍記得農曆年期間在潮汕和廣西發生的兩宗旅行團車禍。無獨有偶,身邊兩個朋友的父母都分別在事件中罹難。第一個消息傳來時,身邊還有一班朋友彼此安慰,但當第二個當事人將消息告訴我,並希望我為亡者獻祭時,愕然而無法相信使我一句安慰的說話都說不出來。好不容易才在耶穌的復活應許中接受了事實。
「如果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聖神住在你們內,那麼,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有死的身體復活。」面對種種的離別,保祿的信念帶領我們再次與拉匝祿,瑪爾大,瑪利亞……在基督的愛中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