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見證真理 有一個虔誠的教徒,每天晚上就寢前,都要朝著聖地的方向恭敬地膜拜。有一天他和朋友在野外露宿,那個朋友在他禱告的時候,居然把骯髒的雙腳伸向聖地的方向。這人氣憤的對朋友說:「你好大膽!竟然敢把這雙臭腳伸向聖地的方向,難道不怕褻瀆神明嗎?」那個朋友動也不動,靜靜的說:「那麼請你把我的腳放在一個不會對著神明的地方。」 |
甲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二主日 |
接連上一個主日讀經的主題,今個主日第一篇讀經同樣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有關上主僕人的詩歌,指出上主僕人的使命是要作萬民的光明,使天主的救恩達於地極(依49:6)。至於如何執行這個使命,上一個主日強調踐行正義,今個主日則突顯見證真理,因為行動和宣講是需要彼此互補,若只有行動而沒有宣講,就像畫龍而未有點睛;同樣,若只有宣講而沒有行動,就像掛羊頭而賣狗肉。
傳統以來,見證真理被理解為向未認識或未接受基督為天主子的人宣講福音。如果儘了一切努力,對方仍不接受或不認信,責任便落在對方身上而不在於教會。因此,梵二大公會議前,教會對其他宗教人仕或無神論者的態度都是消極的,認定他們是自絕於真理門外。
然而,天主的救恩要達於地極。如果天主要認真看待自己的諾言,祂怎能容忍這麼多深厚的宗教傳統或人文精粹被摒於救恩門外。再者,教會慢慢明白,見證真理就是指向真理,讓人通過自己而與真理相遇。教會雖是一個特許的天人相遇標記,但並不意味是唯一的專利途徑。
洗者若翰便是一個見證真理的好例子,他通過自己的言行吸引人,但他並沒有以自己作真理的終點,反之,他帶引人通過自己走向基督,讓人直接與真理相遇。雖然他被派遣為真理作證,但他清楚自己不是真理的代言人,所以他虛心的說:「我也不曾認識他。」事實上,沒有一個基督徒能自誇完全認識基督。雖然生命的旅程和屬靈的操練,似乎不斷加深我們對基督的認識,但基督為我們始終是一個奧秘,是一個山外有山的無止境渴求。
面對真理的深遂,我們的局限只好由聖神去補足,因為聖神是真理之神,是基督親自派遣,為把我們引入一切真理(若16:13)。若翰洗者因為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耶穌身上,便知道他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就是天主子。同樣,今天聖神亦停留在各大宗教傳統,以及一切誠意尋求真理的人身上,祂邀請我們以虛心,開放,對等,聆聽,敢於接受提問和挑戰的交談態度為真理作證。
所以,教宗在「教會在亞洲」勸諭中強調,見證真理首要是宣講耶穌基督,讓人認識祂就是天主子。然而,在亞洲這多人種,多宗教和多文化的情況下,教會亦須在聖神的引領下,以交談的態度向豐富的本土文化開放。這種交談的態度不獨無損真理的堅持,反而有助重新發現耶穌的亞洲面容,因為聖神的普遍臨在與耶穌的普世救恩是一體兩面的。最後,讓我們反思一下,昔日若翰所見證的「天主的羔羊」,今天究竟在那裡?「除免世罪者」此刻又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