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漁人的漁夫

有一所修院只有七個修士,其中六個人每天外出耕種,第七個則留在修院料理雜務。有一天修院開會,其中一個修士不以為然的說,第七個修士整天遊手好閒,不出去工作就有飯吃,他也應該和其他六個人一樣,外出耕種,賺取他自己的食糧,其他修士也附和他的說話。  第七個修士照著他們的意思,第二天一早也跟著一起出門工作,到了晚上,當他們帶著疲累的身體回家時,沒有明亮的燈光向他們招手,桌上也沒有香噴噴的飯食等待他們。現在他們明白自己是如何的愚蠢,竟然否認了小兄弟的默默奉獻。他們一致請求第七個修士繼續做他以前的工作。修院又再度過著和睦融洽,快樂平安的生活。

甲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三主日


按瑪竇福音記載,耶穌招收門徒分享衪的使命,是要他們成為「漁人的漁夫」。為甚麼要用「漁人」來形容天國的使命?為甚麼要稱執行天國使命的人為「漁夫」?莫非拓展天國與結網捕魚有某方面的共通,以致捕人如捕魚?

原來,「漁人的漁夫」概念源自舊約。那時,猶太人因亡國而被充軍異鄉,天主曾藉耶肋米亞先知許諾,要派許多漁夫來捕捉他們,並領他們回到昔日賜給他們祖先的地方(耶1615-16)。幾百年後,猶太人明白他們朝夕盼望的故土,就是耶穌所實現的天國。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言,耶穌的天國初次出現於加里肋亞時,那些在黑暗中的百姓猶如看見了浩光,又如那些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看見光明。所以,當耶穌召叫門徒成為漁人的漁夫時,就是邀請他們參與天國的宣講和實現,把四散的萬民再次聚集在天主的國度裡。

除了舊約的基礎外,稱執行天國使命的人為漁夫,是因為拓展天國與結網捕魚間的確有某種關連,以致捕人如捕魚。雖然近代考古學家在加里肋亞海四週發掘出古時用的魚勾,證明猶太人很早便懂得以魚勾獵魚。不過,根據福音的資料,當時耶穌招收的門徒是以魚網捕魚。撒網捕魚除了增加魚獲外,更有聚集之意。天國的目標正是要網羅普世萬民(參看若211-11)。

昔日的格林多教會,包羅了不同的團體,活像一網大魚。然而,由於各不相讓,以致分黨分派,危害到教會的共融合一。眼看天國的魚網快因黨派的紛爭而扯破,保祿強調教會的基礎不是個別的領袖魅力或巧妙言辭,而是天主在耶穌身上所完成的天國。因此,保祿宗徒提醒我們,教會的漁人使命是向外的持續福傳工作,不過,保持教會內的同心合意亦同樣重要。否則,魚網被扯破,便不能再捕魚,

格林多教會的情況在今天亦屢見不鮮。在時代徵兆與教會傳統之間,在投身關社與退穩默觀之間,在開放交談與持守原則之間…..,我們會輕易發現類似的紛爭。的確,由於自身的大公性,教會自始至今,或許直到永遠,都無法擺脫內部的張力,不過,只要我們緊記耶穌和衪所實現的天國,是教會的共同基礎,縱使彼此差異的互動過程免不了帶來陣痛,但卻是教會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來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成為漁人的漁夫,除了培養福傳的意識和使命外,保祿邀請我們意識自身亦是魚網。縱使這個魚網有其不善,天主仍要在我們的軟弱中,網羅天下所有的魚。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