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基督徒的嘴 從前有一隻極其凶惡的老虎,見人就吃。有一天這隻老虎對牠的同伴說:「我現在開始悔悟了,所以只要見到基督徒我就不吃。」但是過了幾天,有一個基督徒經過,那隻老虎卻把他吃了,而且連骨帶肉都吃光,只剩下一張嘴。牠的同伴回來,就責備牠:「你不是說過不吃基督徒的嗎?為什麼又把他吃掉呢?」那隻老虎回答:「我是說過不吃基督徒的,但是這人全身上下,我嗅來嗅去,都嗅不出有基督徒的味道,除了那張嘴巴以外。」 |
甲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五主日 |
行動比說話來得更有說服力,今天的三篇讀經皆強調福傳工作中行動見證的優先和重要。首先,依撒意亞先知指出,天主喜歡的齋戒,「豈不是要人將食糧分給饑餓的人,將無地容身的貧窮人領到自己的屋裡,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們衣穿。」因為天主不是一個遠離人間,不理民生疾苦的神明,而是一個進入歷史,與民共甘苦的救主。幾時以色列從他們中間消除欺壓,關懷弱小,天主便像光明在黑暗中升起,幽暗將如中午。同樣,耶穌提醒跟隨祂的門徒,雖然天國有別於人間的治權,但天國始於今世。如果天國的拓展,沒有在我們身處的文化或社會,帶來絲毫的漣漪或影響,那只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
把信仰和日常生活分割,往往是基督徒的毛病。有人喜歡視信仰為個人跟天主的關係,是自己私生活的範疇,無需要隨便向別人披露自己的信仰,或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亦有人喜歡將基督徒當作生活上眾多角色之一,例如:之於家庭是父母子女,之於工作是上司下屬,之於教會是兄弟姊妹,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角色扮演。基督徒是相對於教會團體才出現的身份,如果在教會外亦掛著基督徒角色的話,輕則是「不切實際」,「不適宜」,重則是「出位」,「踏過界」。結果,信仰只會矮化為心靈的寄託,生活的點綴。
耶穌似乎非常明白門徒的毛病,故衪用地上的鹽和世界的光,指出基督徒之於世界的關係。一如烹調下鹽是為調味,家居點燈是為照明,基督徒的蒙召是為建設世界,服務社群。如果基督徒團體故步自封,只著眼於自身的利益和壯大,就像失了味的鹽,或放在斗底下的燈,是功能的失調,精力的錯置。
耶穌的地上鹽,世界光比喻,不單是針對那些怯於在生活中活出基督徒使命的人,反過來,為一些標榜以基督徒身份關心公共事務的人,亦同樣值得深思。如果基督徒一方面高姿態強調信仰的社會幅度,但另一方面又不甘像鹽和燈一樣自我犧牲及燃燒,最終亦只會流於一般政客的權力角逐或利益爭拗,與失了味的鹽,或照近不照遠的燈又有甚麼分別?
除了信仰與日常生活的分割外,基督徒未能光照於人前,有時亦因為信心問題。很多人認為自己對信仰認識不足,加上自己的生活表現亦無過人之處,所以無勇氣站在公眾前為主作證。不過,根據保祿的經驗,見證信仰不在於高超的言論或智慧動聽的說話,過份的包裝或理性的剪裁,有時反容易將福音約化。保祿當年將福音帶到格林多教會時,他又軟弱,又恐懼,又戰兢不安,然而,被釘十字架耶穌的真理,正正藉著他的不足照射出來。
要有效地為主作證,「教會在亞洲」宗座勸喻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撮要:除非基督徒活出與他們所講述的信息,和諧一致的生活見證,否則就沒有真正的福音宣講。今日世界尤其需要真正的基督徒見證,因為今天的人相信見證人超過教師,相信經驗超過教導,相信生活與行動超過理論。這點在亞洲環境尤為肯定,因為亞洲人比較容易信服生活的聖德超過理性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