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心靈的財寶 一位昆蟲學家和他一位商人朋友一起在公園散步聊天。昆蟲學家忽然停止腳步,走向附近樹林裡去。不久,昆蟲學家找到一隻小蟋蟀,拿給他的朋友看,並說,他剛才聽見那蟲的鳴聲。他的朋友覺得十分奇怪,那蟲聲音微不可聞,他絲毫也聽不到,昆蟲學家竟聽得見。不久,他們離開公園,走在熱鬧馬路旁的行人道上。那位商人也突然止步,彎身拾起一個掉在地上的硬幣。昆蟲學家卻一直走去,絲毫未聽見那硬幣落地之聲。 |
甲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
瑪竇福音十三章搜羅了耶穌有關天國的比喻。過去兩星期,我們已經讀過其中撒種和莠子的比喻,接下來,就是寶貝和珍珠的比喻。這些比喻並不是要描繪天國的藍圖,也沒有提示登天國的門徑,因為天國根本不是一個地方。耶穌講論的天國,其實是指一份天人關係,是天主忠信的態度。不同的比喻,以不同的角度,揭示天主的許諾怎樣透過耶穌的死而復活得到開展,最後在末日達致滿全。那麼,寶貝和珍珠的比喻對這份天人關係有什麼啟發呢?
一個人尋找藏在地裡的寶貝,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短短的幾句說話已經指出,天人的關係包括「發現」和「賣掉一切」兩個因素。
天國的臨現是一個發現,意即它不是人為努力的成果,也不是計劃操控的產品。天主與人的盟約完全是天主的主動,白白的給予。不同的聖經作者都有類似的反省和肯定,例如若望強調:「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若一4:10)保祿也一再指出,天主的恩寵比人的善行更優先:「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天主怎樣愛我們。」(羅5:8)耶穌本人亦有相若的教導:「誰若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天主的國,決不能進去。」(谷10:15)先接受,才能進去,就如先發現寶貝,才會賣掉一切。
話雖如此,人在發現天國的過程中,也不是完全被動的。當天主向撒羅滿說:「你不拘求什麼,我必給你。」(列上3:5)撒羅滿沒有為自己求長壽、財富或權力,單單求了智慧,為能辨明正義,因而獲得天主的歡心。由此可見,在天主與撒羅滿的交往中,雖然天主首先讓撒羅滿「發現」了自己白白的恩待,但撒羅滿「賣掉一切」的回應,也是不可或缺的配合。保祿深深明白兩者的關連,所以他說:「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他的人,就是那些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羅8:28)
「發現」和「賣掉一切」就像一個錢幣的兩面,在實際經驗裡很多時是互為因果的。人越發現自己白白蒙恩,越願意知恩報愛,無條件與人分施;同樣,人越倒空自已,越容易發現天國。因此,耶穌握要地提醒門徒:「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必在那裡。」(瑪6:21)
瞭解了寶貝和珍珠的比喻後,今天的讀經邀請我們想一想,最近我們心裡牽掛的,是什麼樣的寶貝?是子女升學的困擾?是健康情況的憂慮?是工作前途的盤算?是家庭關係的煩惱?何不暫時放下這些成敗得失,是非曲直,聽聽一些美妙的聲音,例如: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孩童的天真童語……或許你會駭然發現天國就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