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徒弟的圍巾

靈修大師收了一位弟子,經過多年的培訓,他認為愛徒進步神速,不再需要他的引導,遂決定外出雲遊四海。徒弟一個人,獨守在河邊的一座小茅屋。每天清晨,這個徒弟便將身上披的圍巾拿出晒乾,那也是他唯一的身外之物。有一天,他發現圍巾被老鼠咬成碎片,無奈之餘,只好請村民再施捨一條新的圍巾給他。不久,老鼠又把新的圍巾咬成千瘡百孔,他只好弄來一隻貓。此後老鼠不再為患,不過他除了請求村民佈施三餐之外,還得替貓乞討一些牛奶。「老是仰賴施捨也不是辦法,對村民也會構成負擔,我該養頭牛,自立自養。」他想道。於是便弄來一頭牛。「與其老是要向村民佈施草料,不如在茅屋四週種一些草,以後就不用向村民要草料了。」他想著,不過這麼一來,他就沒有時間靜坐默想了,所以他只僱了幾個工人替他犛田。這下子,又多了監督工人做工的瑣事,他乾脆娶了個老婆,好替他分憂解勞。若干年後,由於經營得法,他居然成了全村的首富。有一天,他的老師偶然路過,看到原來應是小茅屋的河邊,竟然聳立一棟華麗的大樓,大吃一驚。「徒弟,究竟是怎樣回事?」「老師,說了您也不會相信。」徒弟應道,「我是為了保存唯一的圍巾,才弄到今天這個地步的。」

甲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瑪竇筆下的法利塞人和經師,是耶穌經常嚴厲批評的一群。他們身為宗教領袖,但作風與一般民間領袖沒有兩樣,日常「喜歡穿上長袍遊行,在街上受人請安,在會堂裡坐上座,在筵席上坐首席,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而以長久的祈禱作掩飾。」〈谷1238-40〉不知是否有人為法利塞人和經師抱不平?自己作為一個神父,身份雖然有點不同,也明白在教會生活中,上座或首席有時是難以避免的。曾經堅持不接受上座或首席,結果謙遜不成,反令主人家尶介。

細讀福音的上文下理,發現耶穌其實無反對當時的宗教制度或訓導權威。縱使不滿法利塞人和經師的表現,衪從沒有叫人不尊重他們的權威,反之,衪說:「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瑪233

耶穌似乎亦認同信仰的傳遞,須要建制與權威,以確保信仰的一脈相承。就如故事的徒弟為了保存唯一的圍巾,河邊的小茅屋,慢慢發展成一棟華麗的大樓;教會團體為了宣講基督的復活,從一個細小的共融團體,不知不覺間,演變成一個與羅馬帝國處處看齊的龐大建制教會。若果伯多祿今天回到自己殉道的地方,恐怕也會驚訝昔日的荒山野嶺,竟然聳立了一座雄偉的聖殿。

耶穌嚴厲批評的,只是信仰與建制的本末倒置。身為宗教領袖,法利塞人和經師理應運用自己的權威,更有效地服務信仰。然而,「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瑪234〉難怪耶穌不留情面的批評他們。同樣,以色列人的司祭,職責是帶領百姓光榮天主的聖名。不過,瑪拉基亞先知時代的司祭,只關心自己的名號,從不把光榮天主的事放在心上。結果亦招致先知的警告:「我必使詛咒臨到你們身上,必使你們的祝福變為詛咒,我已詛咒了,因為你們中誰也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拉22

由此可見,耶穌在福音中叫我們不要稱人為師傅,父親或導師,目的不是反對教會團體中設立教宗,神父或神學家等「高位」。衪提醒我們,教會內須要建制及權威,其實是為了服務信仰,而不是利用信仰。如果我們願意在團體中成為大的,讓我們首先去修和異己,治療創傷,服務群體。

在天主的救恩工程中,縱使有人蒙召去宣講福音,服務聖言,施行聖事,祈禱赦罪,彼此卻是兄弟姊妹,並無先後高低之分。一如保祿宗徒,教會所有的權威,都應視自己的職務「像撫育自己孩子的母親。」〈得前127〉如此,「高位」只會教人感恩,而不會令人得意忘形,本末倒置。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