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活在當下

在一條細小河流的兩岸,住了十多戶以捕魚為生的人家。某一天傍晚,一個漁民正拖著疲乏的身軀回家。他經過整天的辛勞,魚獲並不多,腦海裡卻滿是將來飛黃騰達的幻想。突然間,他的腳踢到一袋細小的石粒。他不經意的檢起皮袋,繼續自言自語:「將來富有的時候,我會在城裡買一間大屋,然後請很多工人,每天為我預備佳餚美酒……」與此同時,無意識地探手到袋中,將石粒投到河裡。就這樣,一粒一粒的石粒隨著他的夢想沉到水裡。當他手中剩下最後一粒,正想也投到水裡的時候,一道耀眼的閃光從手中照射出來。他赫然發現那些小石粒,原來是價值連城的寶石。他立時為自己因夢想將來不切實際的財富,竟拋掉手中真實的幸福而懊惱不已,不過,一切都為時已晚。

甲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三十二主日


每一次人類社發生特大的天災人禍,戰爭破壞,總有人引經據典,危言聳聽,指出事件就是末日來臨的徵兆。其實新約作者已清楚指出,因著耶穌的來臨,特別是祂的死而復活,末日已經開展。換句話說,我們身處末世已有二千多年。至於末世何時結束,聖經並無給予任何線索,連耶穌自己也承認:「至於那日子和時刻,除了父以外,誰也不知道,連天上的天使和子都不知道。」(谷13:32)默示錄有關末世的描述,稍有認識的,都明白是一種文學表達手法,用意是鼓勵讀者懷著信德,積極面對現實,勇敢迎向將來。有關人類社會的終結,無論是個人或團體,聖經向來只強調過程的準備而沒提及發生的時刻,以免人因寄望將來而忘記當下。

耶穌曾經給門徒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著自己的燈,出去迎接新郎。他們中五個是糊塗的,五個是明智的。」(瑪25:1-2)糊塗和明智的分別在於有沒有隨身攜帶備用的油。事有湊巧,新郎果然未能準時來到。待他出現的時候,已是半夜,原先準備的油也快將用罄。糊塗的便請求明智的說:「把你們的油分些給我們罷!」(瑪25:8)但明智的請她們到別處張羅好了。結果,糊塗的便錯過了迎接新郎的機會,只能望門興嘆。比喻的中心思想是:「你們該醒悟,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時辰。」(瑪25:13

童女之所以明智,因為她們沒有著意新郎來臨的時刻。反之,她們視每一刻都是新郎的來臨,每一秒都是永恆的開端,因為飛逝的時間不可以重覆,溜走的歲月不可能再現。如果人因夢想不可把握的將來,而錯過垂手可得的目前,有誰比那心想飛黃騰達的漁夫更糊塗的呢?

理智上,雖然我們明白今天十童女比喻的教訓;生活上,曾幾何時我們何嚐不是一個糊塗人。在香港,生活的節奏緊迫,每天都像活在死線下,一天到晚都要為完成不同的工作,或滿全各色各樣的指標而奮鬥。幾時無法達標,好像便等於失敗。不過,真正的失敗是人讓自己的生活機械式地過去。忙碌並不意味充實,我們往往為追求一個美好的將來,反讓眼前身邊的幸福白白溜走。直到目標實現了,我們才後悔代價實在太大,錯過實在太多了。

聽過一位神父分享他怎樣發現自己的「糊塗」。他自領受鐸職後,便一直在堂區工作,期間風塵僕僕,為堂區的發展而勞心勞力。有時為了繁忙的工作,不惜推掉其他神父的聚會,敷衍打發到聖堂找他傾訴的教友。經過十年的努力,縱使堂區仍有發展的地方,神父對自己的工作表演是滿意的。有一次,他隨口答應到非洲津巴布韋作短期的傳教工作。抵步不久,他發現那裡是另一個世界,沒有趕不完的工作,沒有開不完的會議,只有忘卻時間的悠閒,只有放任自然的靜恬。有一天,當他遠眺落日餘暉,突然間明白,這一刻就是永恆,就是天主與人同在。過往一直假定自己為天國而忙碌,殊不知天國竟在自己的忙碌中飛逝。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