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信仰的傳遞 一個生意失敗的人,在他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有一個朋友送給他一枚昂貴的金戒子。困著這枚戒子,使他暫時度過了難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奮鬥,他又恢復了原來的財富。他為了感謝那位朋友當年的資助,特別去買了一枚更大的戒子,想要回報他。但是那人卻婉拒了,並且對他說:「過去我曾潦倒過,接受過別人一枚戒子的資助。當我生活改善時,也買了枚戒子要還給他,但對方卻說:『你把它給需要的人吧!』如今,你也把這枚戒子,贈給那有需要的人吧!」如此,那枚金戒子仍不停的傳遞下去,繼續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
甲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 |
塔冷通是希臘文的音譯,意謂一筆為數可觀,終身享用不盡的銀幣。當年耶穌曾以此為題材,講了一個關於天國的比喻。一個主人遠行前,將自己的財富,按不同的能力,委託三個僕人管理,比例分別是五比二比一。獲得五份的僕人全數拿去投資,賺得另外五份,獲得兩份的也得到如數的回報,唯獨第三個僕人將獲得的一份埋在地裡。
當主人回來時,前兩位僕人的理財有道,除獲得讚賞外,更獲邀進入主人自己的福樂(瑪25:21)。第三位僕人卻要為自己的不善經營而解釋:「我原知你是個刻薄的人……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瑪25:24-25)為此,這個僕人被指可惡懶惰,連手上有的也要被奪去,最後被丟在外面的黑暗中。主人這樣做,「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瑪25:29)
如果從一個投資理財的角度看這個比喻,相信讀者不難從中找到很多與今天商業營運共鳴的地方。不過,第三個僕人縱使不懂理財,也不應落得如此下場,至少他能如數將本金交還主人。難道不貪,不想承擔投資風險,都是被拒於天國門外的原因嗎?耶穌不是曾經警告人:「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路12:15)此外,祂也對那位整天思量如何厚積財產的富人說:「糊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備置的,將歸還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置富的,也是如此!」(路12:20)
比喻的重點當然不是鼓吹進取的經濟行為,也不是責難保守的理財態度。耶穌所講的塔冷通,是抽象化的天賦財富。因著不同的信仰體味或生命閱歷,我們每人就好像擁有不同數目的塔冷通。比喻的中心思想提示我們,如果我們想好好掌握這些「天賦」,方法不是將之收藏起來,反之,與人分享,使之傳遞下去。
故事中的生意失敗者,因著一枚金戒子而經驗到人間有情,他以為把一枚金戒子還給人就是負責任的態度。若然,他沒有真正領會這枚金戒子的內蘊,也終斷了幸福的傳遞。信仰亦如是,我們所接受的信仰是前人生命的見證,如果有人以為只要原原本本的持守這些信念,就是忠信的僕人。那麼,最終的結局可能不是主人的福樂,而是哀號和切齒。
比喻中兩位僕人能獲邀進入主人的福樂,是因為他們的投資得到回報。天賦財富的投資,就是將信念化為每一天的事實,以生命點燃生命。這種投資活動是高風險,甚至要付出代價,但肯定會有豐厚的回報。每當人將信念化為信、望、愛的行動,當中就是主人福樂的體驗。有時我們面對信仰的挑戰而退縮,美其名是為了維護信仰的完整,實質是害怕承擔任何風險,使信仰的傳遞停滯不前。信仰的寶庫今天在教會的手中,我們有責任確保它的完整和傳遞,但過份憂慮損失而不作冒險,反會招致信仰的枯竭與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