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不一樣的筵席 一位富有的女弟子在大師門下學習,她十分尊敬這師父,對於大師的一切教誨,她都言聽計從。當她籌備自己的婚禮時,她向大師說明自己希望有個不一樣的婚禮。「基於對窮人的尊重和禮遇,婚筵時我想把窮人都安排在首席,再把所有有錢人,地位高的人安排在下位……。大師,你看我這安排好不好?」她期待著大師的讚許。不料大師立刻說道:「孩子,如果妳這樣安排,那就沒有人能真正享受到妳的喜悅。因為,妳的家人會困窘得不知所措,那些有錢的朋友會覺得受到羞辱,而那些窮朋友也會因難為情而食不下嚥的。」 |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廿二主日 |
希伯來聖經的作者,很喜歡用一種反諷的手法,去突顯天主的智慧如何出人意表。例如在德訓篇中,作者教導他的兒子,愛不在於接受,而在施予;偉大不在乎權能,而在謙下;有智慧人的寧願作聽眾,而不作講者。(德3:17-20, 31)聖詠六十篇指出「天主給無靠的人備妥房屋,引被擄的人重獲自由;叛逆者仍在乾旱居留。」(詠68:7 )
針對人心目中的天主是一座遙不可及的高山,或一團吞滅萬物的烈火;或一把從未聽過的可怕聲音,或一道漆黑不見五指的深淵,新約希伯來人書也以反諷的手法,指出天主是一位慈父,祂就是那座充滿生命和歡樂的熙雍山;祂的聲音在耶穌的口中有如滋潤的甘露,使許多痿弱的手和麻木的膝得到痊愈。(希12:13)
耶穌自小便浸淫在這種傳統中。當祂在法利塞人家中作客,看見其他客人爭佔首席時,便反諷他們說:「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13:11)耶穌的思想是來自箴言:「你在君王前不可炫燿,不可佔有權貴者的座位;因為人對你:『請上座!』比在貴人前受抑更好。」(箴25:6-7)所以,耶穌提醒他們:「你幾時被請,應去坐末席,等那請你的人走來給你說:朋友,請上坐罷!那時,在你同席的眾人面前,你纔有光彩。」(路14:10)
這種自我炫燿的心態是當時社交圈子的風氣。除了客人爭佔首位,主人亦以席上的顯要來突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耶穌也向請他的人說:幾時你設宴請客,不要請那些有能力回請的。你要請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如此,你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可報答你的。(路14:12-14)
耶穌的教導是否教導法利塞人,參加宴會時,故作謙虛先坐末席,心底裡卻期待主人光彩地邀請自己上到首席?這種想法與那些自我炫燿的人其實沒有兩樣,只不過耶穌做得更聰明,或更好說更虛偽而已。同樣,請客時專挑那些無力回請的人,動機是否利用窮人去自我炫耀?窮人豈不變成自己獲取天上的賞報的踏腳石?
耶穌絕對不是一個偽君子,祂說這話是要反諷一群自以為是的法利塞人。他們一直認為天國的盛宴跟人間的筵席一樣,是按人的身份、地位、財富而入座。殊不知天國的座位是無條件的,只要願意,並承認這是白白得來的,人便獲邀在天國的盛宴中坐席。因此,「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並不是要顛倒社會的結構,而是要提醒人不要以人間的標準理解天國的模樣。耶穌所講的謙遜,或貶抑自己,其實就是勇敢接受和面對自己有限的事實。
在教會生活中,聖體聖事原意是天國盛宴的預象。不過,有時我們亦會不自覺地以人間的筵席去理解。例如,信仰生活愈熱心,倫理生活愈純潔,人便愈堪當領受聖體。身份愈顯赫,貢獻愈特出,教堂內的坐位也愈明顯。聖體聖事在教友生活中慢慢變成熱心的償報,地位的象徵。
如果天國是不一樣的筵席,正因為無論人在天主面前如何不濟,如何不堪當,他都不會被拒於門外。雖然罪惡將人束縛得有如視而不見的盲者;有心無力的殘障者;步履維艱的跛子;或一無所有的窮人,今天的福音要提醒我們,只要人承認自己的不足,在天國裡,就是這些貧窮的、瘸腿的、殘廢的和瞎眼的人。「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耶穌邀請我們放下過大或過少的自我形象,在天國中發現不一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