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用對方法 有兩個樵夫每天都到同一座山裡去砍柴。第一個樵夫,天沒亮就出發,工作到天黑才回家。第二位樵夫,中午吃過飯才上山,天還沒黑就回來。第一位樵夫,每天砍不到一擔柴。第二位樵夫,每天卻可以砍到兩擔柴。有一個村民很好奇地跟到山上去偷看,發現第一位樵夫很努力工作,都沒有偷懶。到了翌日早上,村民又去看第二位,發現他拼命地磨斧頭。第三天,村民下午到山上看他們砍柴,原來第一位樵夫砍了三、四下都砍不下來,第二位樵夫,只砍了一下,樹木就應聲而倒了。 |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 |
昔日跟隨耶穌的人中,很多是慕名而來的。他們有被耶穌的教導所觸動,也有被耶穌的奇蹟所折服。在他們心目中,耶穌就是救主,跟隨祂,生活自會得到祝福和保障。面對這些滿腔熱誠的群眾,耶穌提醒他們做門徒之道。首先,「要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路14:26)否則不能做祂的門徒。此外,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不能做祂的門徒。(路14:27)耶穌不單無欣賞和鼓勵這些群眾,似乎還向他們潑冷水。十字架是當時一種處決顛覆份子的刑具,為甚麼要落得如此下場才堪當做耶穌的門徒?為甚麼要跟自己摯愛的親人反臉,才有資格跟隨耶穌?
耶穌不是懷疑這些群眾的熱誠,但祂想指出,門徒之道不單是滿腔熱血,更要懂得冷靜抽離,否則很快便會油盡燈枯。例如,耶穌要求祂的跟隨者愛自己的鄰人,如同愛天主,因為天主是無形無像,我們是通過具體的行動來表達對天主的愛。不過,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本末倒置因愛成礙。家人是我們的摯愛,我們最容易愛不得其法,反使自己的父母、妻兒、兄弟、姊妹成了自己生命的絕對。結果,我們所愛的人取代了天主的位置,成為自己的命根,失去了他們,便好像失去了一切。同時,我們也將自己的期望加在他們身上,使他們失去自由,變成自己的擁有。如此,人跟隨的只是自己心目中的天主,愛的也只是合乎自己期望的弟兄。耶穌不希望變成我們的偶像,更不希望我們將不切實際的期望放在祂身上,當這些期望不能實現時,反成為我們失望的理由。
耶穌也要求跟隨他的人要服務弟兄,因為對弟兄中最小一個所做的,就是對祂做。不過,很多時我們亦不自覺地把服務變成了目標。堂區的投身和愛德工作,如果只有熱誠而不懂得抽離,服務只會變成一連串自我表現的機會,甚至是人際不和的因由。如果要跟隨祂,耶穌要求我們要找時間先坐下來看清楚自己服務的目標和工作。忽略了抽離的時刻,我們只會愈來愈變得機械化,只懂得為工作而工作,為活動而活動。
我們相信自己是耶穌的門徒,但耶穌今日提醒我們看清楚自己跟隨的是誰,是真實的天主,抑或是我們心目中的天主?我們投身的是天主的工程,抑或是個人的野心和慾望?兩者的區別,有時只是一線之差,我們怎樣去分辨呢?
保祿明白耶穌所講的十字架,就是一種精神上的不斷警醒和捨棄。世界上的生活無論多愜意、情感無論多溫馨,都不是我們最後的目標和擁有的對象。當他晚年在羅馬被囚期間,遇上費肋孟的奴隸敖乃息摩,很喜愛他,視他為心肝,甚至有意留他在自己身邊,服侍自己。可是,保祿知道自己最後的目標是甚麼,也不想敖乃息摩只活在自己身邊。幾經掙扎,保祿打發他回到費肋孟那裡,希望費肋孟不再視他為奴隸,而是「可愛的弟兄」。(費16)
愜意的生活或溫馨的情感雖然是天主臨在的標記,但那不是天主本身。經常的警醒和抽離能幫助我們較正目標,走得更遠。耶穌以兩個比喻來說明抽離的重要:「你們中間誰若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或者一個國王要去同別的國王交戰,那有不先坐下運籌一下,能否以一萬人,去抵抗那領著兩萬來攻打他的呢?」(路14:28-31)
每天的祈禱其實就是一個讓自己保持警醒和抽離的習慣。很多人因找不到時間和合適的地點而放棄祈禱。其實這只會令自己的信仰生活陷入惡性循環。愈不意識自己所愛的是自我塑造的天主,我們愈無力去愛;愈不意識自己所投身的原來是個人的抱負,我們愈徒勞無功。祈禱就是再次回歸到生命的泉源,讓自己的生活方向得到調整,服務的動機得到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