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四主日


道亦有道
閻德龍神父

(甲年主日講道)
我是羊的門


曾有一段時間,青少年愛玩「搖搖」及陀螺。經常的的操練加上靈活的手腕,他們很快玩得出神入化,成人們實在難以和他們相比。不過,這也反映了青少們的學習、喜好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受大氣候薰陶,形成他們獨有的文化。

今天是復活期第四主日,教會同時慶祝聖召主日。今天的聖經提醒我們正視教會的聖召現況。全球司鐸不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香港教區也面臨著相同的困境,神父的平均年齡更在六十歲以上。過往數年間,有些堂區因司鐸不足及其他存在的原因而須要合併呢。

一位青年能在團體中蒙上主選拔,當然是出於天主的恩寵,但也需要人的配合。在培育青少年信仰成長的過程中,家庭的宗教生活、父母對子女的信仰培育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公教父母每希望子女將來成龍成鳳,於是悉心栽培在體藝等方面的興趣,並安排子女入讀名校。不過,除此以外,父母會否鼓勵子女追隨獻身聖召,使子女們明白最大恩賜和祝福並不是於會考中取得十優成績或日後成為出色的專業人士,而是能夠在團體中作徹底的奉獻與服務。

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說:「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若10︰9)耶穌也告訴門徒們祂是善牧,善牧要指示生命之道。這生命之道需要在家庭生活培養。如果我們希望聖召荒的問題得以改善的話,父母便應多鼓勵子女考慮修道的抉擇,不要再諸多藉口。此外,父母須在家庭中塑造濃厚的的宗教氣氛,讓子女自小深信天父的大愛,感受基督的救恩。團體對人的影響十分重要,如果作父母的平日隻字不提信仰,子女是不會突然願意獻身修道行列的!

在一些青年聚會中,青年們經常會發問一個題目,就是:我怎樣知道天主與我說話、邀請我當神父或修女?這問題的答案需要人在熱心祈禱、恆常祈禱中發現的。祈禱不只是多唸一些經文,而是讓自己與天主時常有一份交流,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常騰出時間,靜下來、閱讀聖言,自我反思,想想天主當下給自己甚麼啟示。只有不斷地進行靈修操練,人才能體會上主對自己的召叫,並意識到在自己在信仰的團體中,有獻身服務的承擔!

今日第二篇讀經中,伯多祿宗徒給我們十分具體的生活指引:他指出耶穌已給我們留下榜樣,使我們知道怎樣追隨祂。「他受辱罵,卻不還罵;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伯前2︰23)耶穌不是瘋子或愚笨的人,祂選擇以慈愛及容忍作証天主的愛,祂藉此告訴我們不應以暴力或強權壓伏一切。

環看過往一、兩年間的香港,政府強行將基本法二十三條迅速立法,結果引來超過五十萬人上街遊行;一些父母缺少聆聽子女的訴求、不了解青少年的成長,動輒以家長的權威虐打子女,令家庭問題日趨嚴重。伯多祿宗徒的話為我們可謂當頭棒喝,我們應學習耶穌基督,將一切交在公義的天父手中,避免以強權壓倒公義,卻努力在生活中修德成聖。只有當人接受主愛的催迫,在愛中生活、願意關愛身邊的人和事,他才真的懂得還愛天主。

最後一點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在今日的福音中,耶穌說︰「……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若10︰10)我們擁有生命,這全是天主的恩賜。但我們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豐盈?我們是否活得平安、喜樂,甚而活得精彩?生命豐盈與否須視乎我們付出多少。中國人有兩個字很有意思:「捨得」。捨得,愈捨便愈得,不捨便不得。作為公教公母的,你是否捨得讓子女加入修道行列呢?作為青年的,你是否捨得放下個人的意慾、喜好、成就、價值觀,讓上主作為你生活的依歸呢?

讓我們在團體中,對上主的邀請作出積極的回應,盼望在進取的信仰薰陶中,各人除為聖召祈禱外,更在不同的角色上,多為聖召作承擔。願為人父母的,不單鼓勵朋友的子女當神父、修女,也勸勉自己的子女作聖召的考慮。願青年人持開放的心靈,接觸上主,追尋天主的旨意,好讓天主揀選你們的時候,你們能承接上主無限的祝福。青少年不應只是「搖搖」玩得一流,陀螺玩得頂瓜瓜,或是讀書名列前茅,還有一件事情可以進一步發展自己的,那就是跟隨我們的主、善牧--耶穌基督,回應聖召的邀請﹗


© Copyright Rev. Joseph Yim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