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道亦有道
閻德龍神父

(甲年主日講道)
我該寬恕他多少次


在今日福音中,伯多祿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瑪18:21)在聖經中,七次是完滿的意思。耶穌也以數字回應:「……而是七十個七次。」(瑪18:22)這七十個七次當然不是指人寬恕弟兄四百九十次後便毋須再寬恕。耶穌的意思是要求我們原諒他人的時候,不可斤斤計較,否則寬恕也就失去其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我見過許多成年人或學生們,當有求於他人的時候,一心期望別人大方答允;相反,當別人求助於他時,他卻斤斤計較,開列條件,衡量是否有互利價值。正是這份斤斤計較,使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甚至家庭成員間反目成仇,不能容納異己的事件屢見不鮮。

今天香港教育普遍側重兩點:第一、擠進名校,考取好成績;第二、畢業出路佳。於是教育成了覓食的工具。許多人更以學業成績卓越與否標籤學童的價值。我們往往忘記了:學童是一個個的人,不是一件件的商品!

為我們這些接受了信仰的人,不但要著重孩子智育的發展,也要將德育、靈育作為培育孩子的優次。因此,教育除了知識的灌輸外,也應培養孩子有廣闊的胸襟,提升他們的素質。當人位高權重,處理大事時,更應懷有「丞相肚裡可划船」的量度,可以從多方面觀看事物,並且寬宏處事,仁愛待人。

耶穌說:「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瑪18:35)我們待人不但要有氣量與胸襟,且要從心裡不作計較。假若彌撒結束後,天正下著雨,有人因走避不小心「踩」了你的腳一下,你會怎樣反應?我曾聽過教友在這處境下直罵對方瞎了眼!那教友為甚麼會這樣罵人?我相信是因為他未能從感恩祭中汲取耶穌的教訓,也沒有反思,將聖言在生活中實踐。另外,教友可能未有充足準備便領受聖體聖事,又在領受這尊貴的聖事後,沒有懷著感恩的心情與上主交心傾談。讓我們反問一下自己:我可願意學習耶穌基督那以愛相待,接納和寬恕異己的生活態度嗎?

藉著今日聖經的說話,讓我們「謹記至高者的盟約,寬恕別人的過錯。」(德28:9)正如上主「沒有按我們的罪惡對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過犯報復我們。」(詠103:10)我們除了感恩外,也該這樣待人。讓我們誠心祈求仁慈的天父幫助我們效法祂,實踐祂的教導!


© Copyright Rev. Joseph Yim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