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五主日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甲年主日講道)
在回家的路上


今天的福音裡,我們找不到「我捨不得離開你們」這句話,但耶穌在向宗徒們告別時,依依不捨之情表露無遺。全世界的語言都用「再見」來告別。兩個朋友告別時,心裡想的是下次幾時再見;有時也會說「我會來看你」,或說「你來看我啦」;如果是親人離家時說「再見」,當然期望能早日回家團聚。

今天福音的主題可以說是「路」,是「家」,是「回家的路」。耶穌是「路」,因為祂也就是「家」,祂在自己身上把「家」顯示給了我們,祂成了我們「回家之路」。祂告訴我們,「家」已不再是一間房屋,也不再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聖殿,我們的「家」就是天父的懷抱。

耶穌一生的使命就是把關於天父的「真理」啟示給我們,把祂和天父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和天父應有的關係,「生活」了出來。耶穌是「道路」,是「真理」,是「生命」。誰見了祂,就是見到了父,也就是認識了「家」。耶穌以自己的死亡與復活,指出了「回家的路」。

其實,當我們信從耶穌,跟隨了祂,踏上了「回家之路」,我們已經回到「家」裡了,只是這團聚尚未達到圓滿的境界。「已經」和「尚未」是同一奧跡的兩面。

讀經二強調:跟著基督踏上回家之路的人組成一個民族。以色列民族只是一個先兆,教會才是天主計劃的新民族。參與這民族的條件已不是血統,而是信仰。這民族要聚集整個人類。教會已不再以聖殿為中心,因為教會本身就是聖殿;基督是基石;我們是活石。

教會是神聖的。因為我們都分享了基督神聖的身分,但我們還未完全擺脫罪惡。這還是旅途中的教會。

在這個還需要長期在世上生活的教會裡,基督決定了有些人該為別人服務,祂把這旅途中的家庭交托了給宗徒們。宗徒和他們的繼承人在歷史中,不斷了解並應付這服務的不同要求。今天的讀經一是這歷史中重要的一頁。

「那時候門徒們漸漸增多,希臘化的猶太人對希伯來人發出了怨言,因為他們在日常的供應品上,疏忽了他們的寡婦。」在這還在旅途中、未達圓滿的教會裡出現了問題,該是正常的。

問題在哪裡?聽來像是關於食物的配給,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問題並不這麼簡單。在猶太人中本來就有希伯來人和希臘化猶太人兩派的分別:這兩派人的語言、文化、生活背景都大有差別;希伯來人嫌希臘化猶太人守法不夠嚴格,歧視他們。兩派各有自己的會堂。初期教會的信徒既來自這兩派猶太人,當然也繼承了兩派之間的矛盾。

宗徒們自己該是屬於希伯來派的,他們的親信當然也是;對同派的窮人有些優待,是很自然的事。但成為基督信徒的希臘化猶太人愈來愈多,他們當然希望他們的窮人得到更平等的待遇,他們也覺得要保證這一點,在權力架構裡他們也該有更多參與。宗徒們接受了這要求,信眾選出七位執事(多是希臘化猶太人),而宗徒們在祈禱之後給他們覆了手。

宗徒大事錄將七位執事的名字詳列出來,突出了他們重要的身分。而從斯德望及斐理伯兩位執事的事錄,我們可看出,執事的職責並不局限於操管飲食。

這樣,宗徒們很明智地解決了一個問題。當然,更徹底的解決還要等到耶路撒冷的宗徒議會。

在回家途中的教會裡,不斷會有問題叢生。有聖神的光照、宗徒的領導,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