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普世君王節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甲年主日講道)
愛護弱小就是擁護基督君王


基督普世君王節是一個現代教會的瞻禮。在這劇趨俗化的社會裡,天主愈來愈好像無分參與了。人們以為自己以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倫理道德只屬個人良心;宗教不該與經濟、政治、教育、藝術拉上關係。甚至不少信徒也以為,信仰的要求只是定時去教堂,敬禮。

教會訂立了這瞻禮是為提醒信徒們,不要讓信仰與生活脫節。信仰應該是一切行動的動機和嚮導;他們的使命是做地上的鹽、世界的光。我們念「願你的國來臨」時,也就是這個意思。

在禮儀改革中,基督普世君王節從本來的十月底,被移至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禮儀年的末段富有末世意義,在基督身上也就特別強調「在末世得光榮降來審判萬民的君王」。甲年瑪竇福音的章節當然最適用不過了。

瑪竇在這段福音裡稱耶穌為人子、天父之子、主、君王、牧者、判官。在多個民族的古代文化中,君王也稱為牧者。耶穌又用牧者的行動來形容末世的審判,所以第一讀經用厄則克耳先知的話來描寫君王——牧者:祂是善牧,祂「尋找」、「照顧」、「聚集」、「帶領」、「療養」、「牧放」、「看守」祂的羊。尤其關鍵的是則三十四:17,吾主上主這樣說:「我的羊群啊,關於你們,看,我要在羊與羊,綿羊與山羊之間施行審判。」

其實,牧者到傍晚把綿羊和山羊分開,是一個實際需要;山羊比較怕冷,而綿羊卻喜歡新鮮空氣。聖經借用這行動來象徵善人、惡人的區分。

在天主方面,人類本是合一不分的,祂救恩的計劃包羅所有的人。「基督從死者中實在復活了,做了死者的初果……在基督內眾人都要復活」(讀經二);是人的自主把自己分裂了,有人接納「屬於基督」,有人拒絕「屬於基督」。

聖經專家米蘭總主教馬帝尼樞機說:我們不要強調福音無意強調的問題。在這描寫得很生動的最後審判的景象裡,我們要吸取教訓的核心:君王的命令(來吧,去吧!)、解釋(因為……)、被審判者的質問(我們幾時……?)無非是為襯扎出最後的答案:「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做的,就是對我做的。」「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

這是一個多麼使人驚奇的教訓。耶穌竟把整套倫理道德簡化成「愛弱小者」的誡命,甚至在愛人時並不意識到主的臨在也不要緊,只要你「為我的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做的,就是為我做了」,就有名分「來享受我從永遠準備了的幸福」。

信仰和生活不該脫節,信仰的核心是愛的誡命。在社會中實踐愛德,也就是擁護基督君王的王權。

教宗最近在簽署「教會在亞洲」勸諭儀式的講話中,特別表示欣賞「亞洲教友愈來愈熱中維護人性尊嚴並爭取公義……實踐愛德,推進人性的發展及解放……。」為正在致力建立或鞏固堂區「關社組」的我們,這是莫大的鼓勵。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