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四旬期第一主日 |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甲年主日講道)- |
四旬期紀念耶穌四十天的嚴齋,也紀念以色列人在曠野裡四十年的流浪;它代表人類整個歷史。 四旬期內候洗者準備受洗,懺悔者等待寬恕,「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格後 6:2)禮儀年的循環帶我們再踏上這四十天的旅程。為了解今年的四旬期,我們要回到二千年前,還要回到人類歷史的開端。 歷史的開端有亞當。天主親手塑造了他的身體,並把祂生命的氣吹入他內;天主也造了厄娃,把他們兩人放在伊甸樂園裡,有生命樹的果實供他們享食。但人並不滿足,他不信任天主,他要做自己的主宰,要「知善惡」,要自己決定甚麼是好、甚麼是壞,要擺脫天主的管制,不服從祂。罪惡進入了世界(讀經一)。 世世代代的人都犯了罪,而在罪惡中的人不能自救。天主卻從永遠決定了要救人。當我們還是罪人,還是天主的敵人時,祂派遣了新亞當,耶穌基督,來救贖我們。這救贖不只彌補了罪惡所造成的破壞,而且帶來了更豐盛的新生命(讀經二)。 每個來到這世界的人就這樣誕生在罪惡中,也誕生在恩寵中;生命與死亡擺在他面前,任他選擇。 以色列歷史就是由這些不斷的抉擇交織成。差不多在每一頁舊約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以民的不忠和天主的仁慈。 他們在曠野裡感到飢餓就向梅瑟抱怨(申 8:3;出16);他們沒有水喝就向天主挑戰(申 6:16;出17:17);他們多次崇拜四周民族的神(申 6:13, 14)。他們不聽天主的話,把國家的安全建設在政治手段上。總言之,他們沒有實踐盟約的許諾︰沒有當天主為天主,沒有以天主的子民自居。他們追求的不是天主的旨意,而是自己眼前的利益;他們依靠的不是天主的大能,而是自己的小聰明。天主一次又一次的容忍,有時也發怒而想到懲罰,但因梅瑟和先知們的哀求(那些祈禱有時更似勒索),天主還是軟了心,憐憫了祂的百姓,給他們瑪納吃,使石中湧出水給他們喝,從奴役中解救他們。 容忍、寬恕是天主仁慈的勝利,但時期一滿,天主便以新而永久的盟約,為自己建立一個新民族。「對天主的信賴」就是這新民族的特徵,耶穌在開始傳道時隆重肯定了這特徵,否定了以色列的「以自我為中心」。祂說︰人不只靠餅生活,更靠天主口中的話;人不該向天主挑戰,該信賴祂並恭敬祂──唯一的神──在萬有之中,於萬民之上。 耶穌戰勝了誘惑,同時也宣布了祂神國的政綱︰教會不該依靠物資或權勢去傳教。耶穌戰勝了誘惑,教會世世代代會受到同樣的誘惑,教會常取得勝利嗎? 教會人士熱心服務信友,信友信賴他們而慷慨捐獻 …… 誰知,錢多了,人心變了。社會上謙虛的傳道者受到尊重,得到崇高的地位 …… 誰知,權勢沖昏了腦袋。科學技術進步得愈來愈快,教會不也該跟上時代嗎?…… 那麼我沒有一架最新款的私人電腦,沒有一個碩士學位,怎麼可以傳福音呢? 教會有過悲慘的歷史,錢財、享受、權勢險些兒叫教會垮台,還好有主的保證︰「地獄的力量決不能戰勝她」。在危險的關頭,天主還是派遣了像「亞西西窮小子」般的聖人來救了祂的教會。 希望這四旬期的旅程,裝備我們每個人去面對這俗化世界的不斷誘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