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三主日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甲年主日講道)
基督•教會•我們


瑪竇的福音是寫給歸化的猶太人,他特別強調先知們的預言在耶穌身上全應驗了。耶穌在加里肋亞開始傳道,那裡有很多外方人,也即外教人。瑪竇引述先知的話︰「一道皓光射到那些寄居在漆黑之地的人,給他們帶來了喜樂」。

「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這是喜訊,也是呼喚。天國的門開了,你們要進入!救恩擺在你們眼前,你們接收吧!人有自主去作出回應。有人拒絕了光,留在黑暗中;但「凡接受祂的,祂給他們權能好成為天主的子女。」

在這基本的呼喚內,有些人更受到特別的召叫︰「來,跟隨我!」召收宗徒是耶穌開始傳道時的第一個行動,也表示了祂的一個基本抉擇︰祂要一些人與祂一起生活,聽祂的講話,看祂的行動,為能在祂升天後繼承祂的工作,為祂作證。

耶穌把祂的教會建設在宗徒身上,不是建設在一本書上。因聖神默啟而寫下的福音,也該在活生生的聖傳內得到解釋。聖傳、信條、訓導權是教會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我說︰「我只要福音裡的基督,我不要聖傳,不要信條,不要教會訓導。」我根本找不到基督。是祂要我們在聖傳內,透過信條,藉著教會的訓導找到祂。是祂定下了要有些人做祂恩寵的工具。

常年期主日的第二篇讀經,本來並不刻意安排得與福音配合,不過今日的第二篇讀經,確是很配合福音,給它一個很重要的補充。

聖保祿對格林多信徒們說︰「弟兄們,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們眾人言談一致,在你們中不要有分裂,但要同心合意,全然相合」。信條、信經和教會訓導,其功效正是為保證同一個信仰能藉著「言談一致」表達出來,傳遞下去。

犯了罪的人類不斷地搞分裂。在當時格林多團體中就分了保祿派、阿頗羅派、伯多祿派、基督派,把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分裂了。

保祿不願參與這分裂行動,不願讓自己成為分裂的藉口,他絕沒有因為有人捧他而高興。當有人否認他宗徒身分時,他會強有力地為自己的使命辯護。但他知道這使命是一份差事,做差事主要是忠於差遣者,做了該做的事也只認自己是無用的僕人,絕不該喧賓奪主把自己放在中心。

做明星宗徒、明星神父有何不妥?沒有甚麼不妥。聖人們都是不自情願的明星;但刻意做明星宗徒、明星神父才是危險的事,因為目標放錯了;所做的已不是天主的而是自己的事業,天主沒有責任幫他成功。

對某位神父多些好感,對某位講道者特別欣賞,是很自然的事,可能也是客觀的。但如果「好感」、「欣賞」變成了「崇拜」,那就危險了,因為只有天主值得我們崇拜。如果崇拜心態又產生了佔有感,那也是危險的,因為神父屬於教會,屬於教友大眾,個別教友或堂區都不應自私地把持不捨。

總之,如果我們以死而復活的基督為教會的中心,一切都會好;如果我們以自己或個別的人為中心那就問題多多。格林多教會的情況值得我們借鏡。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