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廿八主日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甲年主日講道)
富或貧,我都應付得來


讀經一中,依撒意亞先知描寫的是默西亞時代的大歡宴。天主將如一位君王,與他的忠臣和盟友一起,慶祝他的勝利。福音裡耶穌所描寫的,也是默西亞時代的盛宴,只是觀點稍有分別。

依撒意亞遙遠望著末世的景象,把它看成「天主的勝利,萬民的救恩」。耶穌基督來了,末世已展開在眼前,成了一個有幅度的奧跡;天主的勝利、萬民的救恩已完成,但還需要人的信從。這奧跡有它的「已經」,也有它的「尚未」。耶穌把救恩帶來了,但祂只是邀請,並不勉強人來參與祂的婚筵,可惜的是,有人不接受祂的邀請。瑪竇福音相當強調這否定的層面,這比喻和園戶的比喻,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

婚筵的比喻指示給我們的,不是末世圓滿的境界,而正是末世救恩在旅途中的挑戰。末世包括永福,也包括「教會階段」;在這階段裡,人可以拒絕參與,甚至是被召集的人中,壞人好人也都有(麥子和莠子)。邀請是絕對開放的,但連初步的參與,也並不保證最後的結局。

讀經二是保祿宗徒給斐理伯教友書信的結束,他感謝他們給了他物質上的資助。就在這幾句簡單的話裡,我們找到一些為旅途中教會非常有用的教訓,他說:「我已學會了在所處的環境中常常知足。我也知道受窮,也知道享受……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饑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了秘訣」。

看來聖保祿並未真正富有過,但在他的傳教工作中,一定需要、也接受過一些慷慨的教友的資助,正如這些斐理伯城的教友,知道他在監獄中,就派了厄帕洛狄托送來為他募捐的獻儀。耶穌和宗徒們也接受過一班婦女的照顧,耶穌也有朋友接待過祂,在他們家中吃頓便飯、聊聊天(談論天國!)

教會的使命是帶人升天堂,但赴天堂的路卻在世界。在心上生活,在世上工作,教會當然也需要物資。教會接受教友的捐獻,有時也向他們伸手呼籲,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千萬要緊記這些捐獻是為了教會的使命。如果使徒們貪求個人享受,那就辜負了教友的信賴,對教會肯定會造成創傷。

關於權勢也是一樣。教會被接受、受尊重,也就有了權勢;這精神權勢有助教會的使命,但如果我們以這權勢來謀私利,或貪求社會上的地位,那末我們就與那些耶穌所痛斥的法利塞人無異。

聖人們經得起挑戰。多少錢財經過了聖若望鮑思高、德肋撒修女的手,但他們兩袖清風。全世界都敬他們為活聖人,但他們自認是「一個鄉下仔」、「天主手中的一枝鉛筆。」

其實在富有中神貧,在有權勢時謙虛,並不容易。為幫助祂的教會,天主有時讓我們貧窮,讓我們在社會上失去勢力,到那時,我們要感謝祂。香港教區大概將會進入這樣的恩慈之年,讓我們準備心靈,高興地去迎接它。

教區是一個龐大的辦學團體。有人說我們壟斷了教育市場,在大有為的政府眼中,教會的勢力恐怕太大了一些,恐怕是時候架空這個勢力太強大的辦學團體了。我們等著瞧吧!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