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主日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丙年主日講道)
水、火、血


米蘭總主教馬迪尼樞機喜歡每年講一輪避靜道理,常取材於聖經的一本書。我曾用過他對耶肋米亞先知書的默想來講避靜;最近又「炒了冷飯」再用一次,讀來很有感觸。

這位報憂多過報喜的先知,曾被人縋落枯井的污泥中(讀經一)。在我們這「自由至上」的世界潮流裡,堅持天主十誡的被判為落後的老頑固,接納教會訓導的就是保皇黨;在香港目前新的政治氣氛下,不隨從奉承文化的也就被批為「逢中必反」,甚至是「外國勢力的走狗」。

其實耶穌的命運並不比耶肋米亞先知的好,祂到處做善事,但還是成了人們反對的標記。祂誕生時天使宣播平安,但今日的福音裡祂說祂帶來分裂。當然不是祂要我們分裂,但在祂面前人人要作出抉擇,這樣祂間接地,被動地,成了分裂的緣由。

有人歡呼「賀撒納」,有人高叫「釘死他」。歡呼賀撒納的人民並未能幫祂擺脫仇人的陷害,祂終於死在十字刑架上,罪名:「破壞傳統宗教」,「政治立場不正確」。徒弟不會勝過師傅,世世代代「多如雲彩(星河)」的信徒走上了同一條苦路。

愛是甜蜜的,但愛也「比死亡更凶猛」。耶穌用火及水來形容它。火及水的力量非常可怕,甚麼也阻不住它們的衝勁:火將一切燒盡,水把一切沖淨。利益可以衡量,可以妥協,愛不可以。愛要徹底,愛要全面;流血也不怕,生命也不顧惜,對天主的愛更要「大義滅親」。祂不能不要我們愛祂在萬有、萬人之上,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祂。得到祂才是我們的幸福,得到祂我們才會造福別人。

教宗在禧年前、禧年初及禧年後的文告中,都提到殉道如何向世界顯示教會的奧秘。

在「第三個千年將臨之際」文告中他說:正如初期教會可以說是誕生在殉道者的鮮血中,在這第二個千年即將結束時,我們的教會又成了殉道者的教會……我們不該遺忘殉道者的見證,因為尊敬殉道者就是光榮天主,光榮耶穌基督。正是祂給了殉道者超人的勇氣(第三十七節)。

在「二千大禧年詔令」中教宗說:這即將結束的世紀見到了很多的殉道者,特別是由於納粹主義、共產主義以及種族或族群的衝突……。他們為了忠於基督和教會,付出了他們的血,或是勇敢地面對終年的坐牢和各種困苦……殉道是對信仰的真理最有力的見證,因為信仰能給予最殘暴的死亡一種人性的外貌,而且在最殘酷的迫害中顯示它的美(見詔令第十三節)。

在「新千年的開端」文告中,教宗提起他在禧年內冊封了不少廿世紀的殉道者;並在五月七日,和其他基督徒團體代表一起,在羅馬鬥獸場紀念了歷代的殉道烈士。

我們最高興的是教宗在十月一日冊封了一百廿位中華殉道聖人(不包括最近半世紀的)。今年六月廿七日教宗在烏克蘭冊封了一批殉道真福(包括在共產政權下殉道者)。其實,正如教宗說了,這些被冊封的聖人、真福只代表了那無數的無名英雄。真如讚美頌(Te Deum)裡教會唱說:「主,那身穿白衣的殉道者浩大隊伍讚美?。」

耶肋米亞先知從枯井裡被人救了出來。同樣,不少為信仰受了很多苦的烈士並沒有死在苦難中。我們更「未抵抗到流血的地步」(讀經二)。殉道是天主的特恩,誰也不該奢望。重要的是,我們「以堅忍的心跑完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常注視著耶穌,祂是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讀經二)。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