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九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老人被譽為是領導社會靈性與人性生命成長的資產。

主席先生:

我衷心歡迎你和所有參與就人口老化問題而召開的第二次世界大會的兄弟姊妹,並祝禱大會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會於1982年在維也納舉行。二十年後,是次大會將承先啟後,是邁向未來的推動力,特別是世界人口老化將會是二十一世紀要面對的其中一個重要專題。

在過去二十年,聯合國為明瞭和解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問題,推行不同計劃。當中最具意義的,包括1999年的國際長者年。它提供機會提醒整個人類要為建設「適合所有年紀的人的社會」,共負責任,面對挑戰。

我在一封給予長者的信中,宣佈參與是次大會。我與長者有密切的聯繫,這不只是牧民上的關注,也因為我與他們的境況相同。宗座平信徒委員會也曾發表名為「長者的尊嚴和他們在教會及世界的使命」的文件。在該文件,天主教會重申會透過自行推動的項目,和與各地政府及民間組織的合作,落實對長者一貫的關注。

是次大會的任務是就1982年的國際行動計劃的實行成果作全面檢討,並為未來制訂策略。你們來自世界各地,見證人口老化問題是涉及全人類的現實,需要全球共同?手面對。在處理此問題時,它應被視為複雜的發展問題的一部分。

事實上,在世界每一角落,人口正出現嚴重的結構性的改變,需要新的社會計劃回應,其中牽涉到經濟制度、人的生命週期、長輩和後輩之間關係的討論。可以說,若一個社會能夠滿足其所有成員的需要,這個社會才算是一個公義的社會;一個社會的文化質素取決於它如何保護它最弱小的成員。

我們能如何使一個社會承擔人口的老化,而又不損其他人口所享有的社會保障和生活質素?

在回應這些問題時,我們不應只從經濟著眼,更應從已確立的道德原則獲取靈感。

首先,長者必須得到尊重,其人性尊嚴不因年紀日長或體力和智力的衰退而受損。很明顯,若要推廣此積極信念,社會必須消除對人的標籤,不再以年輕與否、效率、活力或健康作準則,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價值。經驗顯示,當這些價值消失時,長者迅即被邊緣化,並身處孤獨中,等同社會性死亡。眾所周知,長者的自尊,很大程度上受家人和社會對他們的態度所影響。

若要長者的尊嚴應受到重視的信念被接受和有效地付諸實踐,在推動時,要有能確保資源公平分配,使所有公民(包括長者)皆能獲益的政策。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若要成功,大家必須尊重團結的原則,不同輩分的人互相交流和幫助。同國的國民須團結,不同的民族也要團結,決心解決南北半球之間,在經濟及社會性的嚴重不公平現象。事實上,貧窮打擊許多團結的原則,使人口中最弱小的(包括長者)成為受害者。

假若能提供空間,讓長者發揮其經驗、知識、智慧,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肯定有助解決關乎人口老化的問題。長者不應被視為社會的負擔,而應被視為對社會福祉有貢獻的資源。長者反映生活的不同層面──人性、文化、道德和社會價值。這一切不能以經濟效益來衡量。另一方面,長者仍有能力在工作單位和領導的角色,作出實質貢獻。簡言之,這不純粹是為長者盡一分力的問題,也是在思維、交談、行動的層次上,實際地接納他們為合作伙伴。

這樣的政策需要有終生教育計劃輔助,準備人邁向老年,懂得就生活方式和工作上的轉變作出調節。事實上,今時今日的生活,在各方面的轉變速度都日益迅速,人需要「存在 / being」的培育,而非「做 / doing」的培育,銳意帶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的生命價值,在其可能與局限當中,盡量發揮生命的價值。

我們應以正面的眼光看老年,嘗試完全發掘其潛力。但是其中的困難和人生無可避免的終結,也不容忽視或掩飾。聖經說人「雖已年老,仍然結果」(詠92:15)是事實;但年老使人衰退,變得脆弱,無一倖免,也是事實。很多時,長期的病痛限制著長者的活動能力,似乎在提醒他們生命將到盡頭。在這痛苦和依賴他人的時刻,長者需要科技產品的協助,也需要有效率的照顧和關愛,使他們不會感到自己是無用的負累,而要求結束生命。

我們的文化應保證長者有富人性和由真正價值推動的照顧。在這方面,能減輕痛楚的藥物的發展、義工服務、家庭參與(而家庭又須得到支援以能持久承擔責任)、維護人性尊嚴的護老中心,皆成決定性的因素。範圍雖然廣闊,但是教會一直有全面和持續的貢獻,而且今後仍會繼續這方面的使命。

老年喚醒人正視由出生至死亡都是天主的肖像和模樣,是祂恩賜的禮物,遂要下定決心,務求能有尊嚴和圓滿地活出人生的每一刻。 主席先生,我以生命的主之名,祝福你和所有參與這第二次世界大會的兄弟姊妹。

若望保祿二世
致函人口老化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會的主席
2002年4月3日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今日社會如何看待長者?


  2. 長者能如何在人文和靈性方面的發展,為社會出一分力?


  3. 我們如何對待身邊的長者?


  4. 我們能如何與服務長者的團體合作?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發展非洲教會團體的仝工,情如手足,摯誠合作。

福傳需要媒介。「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號他呢?從未聽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沒有宣講者,又怎能聽到呢?若沒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講呢?」(羅10:14-15)。福音的宣講需要普世和地方教會不同階層的所有信眾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地方教會特別關注福傳工作的統籌,這亦是委派予主教的職責。教會透過聚集信眾,將信徒聯繫;藉司鐸及傳道員給予信眾信仰上的肯定和福傳工作上的支援,統籌福傳工作。為達到此目標,教區須為集會、交流和計劃建立機制。在此機制下,主教能更適當地,向司鐸、修道人和信眾提供工作指引,善用各人的才能和神恩,使他們依據最新和清晰的牧民工作計劃,各施所長。依據教會法典成立的不同議會,在這方面也有莫大的貢獻。

從起初,參與會議的主教團已察覺到,教會作為家庭,除非她首先劃分為有利發展密切人際關係的細小團體,否則不能完全發揮她作為教會的潛力。是次會議認為小團體應有下列的特點: 首先,這是成員間互相福傳的地方,這樣他們才能繼而將喜訊帶給他人;是祈禱和聆聽聖言的團體;鼓勵成員承擔責任;學習循教會的訓導生活;以福音為基礎,反省人所面對的不同問題。無論如何,大前題是,這些團體須承諾以基督的愛去愛所有的人,不是只愛自己的家族、部落或團體。


若望保祿二世
主教會議後宗座勉辭《教會在非洲》
1995年9月14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