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三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各國政府在其政策及發展計劃中,時常顧及貧窮、受壓迫及處身社會邊緣的人。

聖保祿在羅馬書談到政府官員的職責問題時,說:每個信友在教會內,既受了不同的恩寵,就應按照所受的神恩,運用智慧努力地為基督的妙身工作,才算滿全了自己超性的生命 (參羅12:6-8)。保祿在第十三章又說:一個符合天主渴望的政府,應為著服務天主的緣故而為人人謀幸福。因此,政府官員的工作最圓滿的解說:服務。按天主聖言的啟示,一個政府的權力來自它能否體察和答覆受益人的真正需要。這權力有責任平等看待每人都有的人性尊嚴。

政府須常記著窮人、邊緣人及被壓迫的人,都如同所有其他的男女一樣,有人性的尊嚴。他們都有權過美滿的生活。政府有責任維護他們的這個權利,並有責任給他們提供方法,幫助他們安享這個權利。

誰是這些貧苦人呢?時間好像停住不動!早在公元四世紀,尼撒的聖額我略就這樣描述城中的貧民:「滿城都是被放逐、外地人及難民。他們以天為帳,以柱廊、洞穴、街市角落為家。他們衣衫襤褸,飢餓、口渴、骯髒、形銷骨立,到處尋找食物。他們的尊嚴被恥奪,等同流放;終日愁眉深瑣,不敢自稱是人,因為怕冒犯其他人的本質。有時他們都會爭吵,但非天生就是這樣,而是被迫的。」

時間隨著一個又一個的世紀過去了,貧窮卻陸續以新的形式出現。今天我們令長者、失業及吸毒者倍覺孤苦,給兒童倍添惆悵……通常窮人、邊緣人及被壓迫者,在社會不能作聲,不被重視,被迫躲藏。他們充當我們狂亂生活的「背景」,仿如快要落下的一幕。他們滿足於少許的金錢,繼續無聲地蹲在一角,不疾呼,不反抗。

我們需要一對靈敏的耳朵去細心聆聽他們,以體察他們的真正需要,並要勇於承認他們都是主角,堪當站到舞台的中央。另外,他們需要社會信任,委以所需,好能演活他們的角色。

劃分「富」與「貧」的界線,非常脆弱……。古往今來,曾有多少「富貴人家」突然之間因為投資失誤,經濟觸礁,身體抱恙,入不敷支或家庭問題等等,而墮進了貧人網。政府不能將這些問題交由慈善機構處理,讓其淡化。良好的發展政策應顧及整體社會,而不製造難以接軋的斷層。這些政策為低下階層提供額外支援,並鼓勵富裕的人照顧貧困的人。

政府不單要這樣照顧自己的國民更要顧及其他貧困國家的國民。他們唯一吃虧的地方就是生於地球的另一經緯、貧窮落後的國家。他們之間,無分貧富,因為同是貧窮的、邊緣的、受壓迫的。

如果一個政府與貧窮國家攜手開發大型計劃,而不能著重全人的培育,及尊重每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和模樣而受造的尊嚴,那麼,這些政府的工作都只是敷衍的表面工夫而已。

真正的發展對象必要是人,而真正發展的範圍必要是幫助人去成為一個人。人是目標,也是量度一切改善生活質素的準繩。人要主導平衡而健康的發展過程,而非扮演被動的角色。

我們不但要致力幫助有需要的人,還要不負「發展」之名:真正的發展是要推動一套令每一個人及整個社會都真正能受惠的價值。有時發展項目聲稱不受價值觀的束縛,其實已經在人人的自由與尊嚴的頸項上套了繩索。只有以人為中心的計劃才可讓每一個人展開新生,及讓其自由地、滿有尊嚴地履行他的社會責任。

假如拒絕給予方法去讓人有充分及整合的發展,對整個社會都不利:不公義的憲制只會滋養社會自我毀滅的種子,製造社會張力、憎恨與分化,將天主對全人類的偉大計劃-- 愛的文化-- 愈推愈遠。

政府的責任包含對個人及對社會兩方面。教會從起初便關懷窮人。讓我們回憶早期基督徒團體所做的事:「在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因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賣了以後,都把賣得的價錢帶來,放在宗徒們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宗 4:34-35)。教會及牧者賙窮恤匱,不分彼此。舉個實例:當君士坦丁的大主教阿迪庫斯,在公元五世紀,送錢到尼西亞賑濟當地的飢民時,他勸諭:「在這援助的職責上,務要排除黨派或宗教的分歧,不要考慮對方的信仰是否與自己的相同;只應竭力將食物送到飢民手上。」

因此,讓我們將想受苦的人所想的公義期望,在祈禱中奉託給童貞榮福瑪利亞,求她為我們轉禱。我們必須常能從有需要的人身上瞻仰到基督的聖容。

宗座《一心》委員會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我們的政府打算幫助哪一個國家發展?


  2. 我們有沒有任何形式上的參與?效果如何?


  3. 我們的國家有甚麼關懷弱勢社群的機構?我們有沒有支持這些機構?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各教會都能察覺,須迫切準備聖徒,迎向新福傳工作的挑戰。

所有信徒都被召透過聖洗而成聖。梵二大公會議的《教會憲章》強調,成聖是給所有人的召叫,是達到圓滿的愛德的召喚。

每個接受了洗禮的人,其召叫包含兩個不能分割的部分:成聖與使命。努力成聖與傳揚救恩喜訊,密不可分。在《救主的使命》通諭中,我說:「每個信徒都被召成聖和履行使命」(90號)。默觀玫瑰經的奧蹟,鼓勵信友追隨基督並分享祂的生命,好能與聖保祿一起說:「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2:20)。

假如玫瑰經中的所有的奧蹟,構成成聖和福傳的重要學校,「光明五端」的奧蹟帶出的,就是生活中實踐福音的特點。耶穌在約旦河受洗,提示接受洗禮的人乃被選「在聖子內成為子」(弗1:5;參《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22)。在加納婚宴,瑪利亞請僕人們聽從主的話:「他無論吩咐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若2:5)。凡走成聖道路的,都得到清楚的指令:宣揚天國,請人歸依。在耶穌顯聖容的奧蹟中,領了洗的人經驗到期待的喜樂。默想聖體聖事的建立,領了洗的人常回到晚餐廳去──耶穌將最貴重的──祂自己,留給門徒;將自己獻上祭台。

可以說,童貞榮福在加納所說的話,成了光明五端中所有奧蹟的背景。宣報天國臨近了、叫人悔改信從福音、耶穌在大博爾山上顯聖容,以及聖體聖事的建立,都在瑪利亞心中有特別的回響。瑪利亞注視基督,珍藏祂的每一句話,教我們怎樣跟隨她的聖子,做祂真正的門徒。加強福傳:宣揚基督的面貌

多謝傳播媒體的發展,使教會史無前例地有更多機會去宣揚耶穌。這召叫教會以更光輝的聖德,反映她新郎耀眼的面貌。此非易事,但教會知道一直有瑪利亞支持。教會跟瑪利亞「學習」,成為「童貞」,完全奉獻給她的淨配耶穌基督,像「慈母」一樣提攜她的眾子女進入永生。

教會團體在聖母的細心照顧下,在聖神傾注的力量中,不斷振作,像一個蓬勃發展的家庭。教會團體接受新福傳的挑戰,在兄弟姊妹身上,尤其在窮困的及不信福音的人身上,默觀耶穌慈祥的面容。教會尤其不怕向世界高呼: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教會不怕喜樂地宣布:「耶穌是全部喜訊的中心和內容,祂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世界唯一的救主」(《童貞瑪利亞的玫瑰經》,20)。

我們必須培育能幹和聖德兼備的傳道員。我們不能讓宗徒的熱誠冷卻,尤其不能耽誤《向萬民傳福音》的使命。如果我們能重新重視和欣賞玫瑰經,玫瑰經就是普及而有效的教授與靈修工具,培育天主的子民在偉大的使徒工作中行動。

若望保祿二世
2003年普世傳教節文告
2003年1月12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