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五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因信仰及公義而受迫害的人, 經驗到聖神的安慰和力量。

因信仰及公義而受迫害的人

「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迫害你們,?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瑪5:10-12)。

每談到迫害,以上的聖經章節即呈現腦海。它將天主子民的全部歷史與其先知性的特質及結果連在一起。首先它說明天主子民自古以來為甚麼要承受迫害:為義。然後續說迫害的形式,並說到耶穌本身:「為了我」。最後它申明一個普通現象:「在你們以前的先知」。先知們宣講正義與信德,並以自己的性命為此作證。正因如此,他們受迫害。

瑪竇福音23:35說:「自義人亞伯爾的血,直到你們……所殺的貝勒基雅的兒子則加黎雅的血」。耶穌的義德,頂天立地,猶達斯誨言宣示:「我出賣了無辜的血,犯了罪了!」(瑪27:4)。比拉多妻子也承認耶穌是正義的,因她差人囑咐丈夫:「你千萬不要干涉那義人的事」(瑪27:19)。比拉多自己也想打發耶穌:「對這義人的血,我是無罪的」(瑪27:24)。路加寄語「左盜」及百夫長,申明耶穌「從未做過甚麼不正當的事」(路23:41),祂「實在是一個義人」(路23:47)。

聖詠集包含很多義人受迫害,由痛苦的深淵向天主呼求,寄望祂拯救的祈禱。聖詠第二十二、二十三及六十八首流露了作者哀訴的真摯情懷。依撒意亞先知書五十二至五十三章描述的受苦僕人的形象,更見悽酸。智慧書第二章,揭示憤世嫉俗的惡人,因義人正義和信賴天主而迫害他們。上述章節,常被引用作基督苦難的描述。

耶穌揭示信祂的人會有相同的命運:「為了我」。在耶穌以前,人因正義和信賴天主而受迫害;在耶穌受難與復活後,門徒為了耶穌的緣故而受迫害。從宗徒大事錄可見門徒由起初就因耶穌的名而受苦:伯多祿和若望(宗4:1-31),十二宗徒(宗5:17-41),斯德望(宗6-7)及整個團體(宗8:1-3)。

瑪竇福音的山中聖訓給「正義」提供了一個更寬更深的發展概念,去涵括全人的幅度:人與天主、與別人的關係(瑪5:2-7:12)。以梵二重新的天主的救恩是為賜給所有人的理解下(參《教會憲章》18)去讀瑪竇福音5:2-7:12,可以說第八端真福所指的是所有為義而受迫害的人,就算他們不認識耶穌,或沒宣認祂為唯一的真主。亞毛斯先知早就說過,在任何一個人類社會中,不難遇到為義而受迫害的人。現僅舉一例:薩爾瓦多的耶穌會士、羅梅洛蒙席及很多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受盡苦頭並死在自稱基督徒的人手上。

在極權統治的國家裏,自古至今都有人在忍受智慧書披露的惡人陷害:惡人們胡思亂想自語自話:「……軟弱只呈現自己無用,我們要陷害義人,因為他太令我們討厭,反對我們的作為,指責我們違犯法律,控訴我們品行不檢……自充是我們思想的裁判員,我們一見他就感覺討厭;因為他的生活與眾不同,他的行徑與人兩樣」(智2:11-15)。

在每個國家--甚至第一世界國家--都有守正不阿的義士被敗壞分子所迫害,因前者老實不屈地反對後者的作為,令他們不安。意大利法官吉奧瓦尼‧法爾科尼及一位年輕的西西里司鐸,就因此而遭黑手黨暗殺。此外,還有清廉的政客被誹謗為黑手黨黨員……。這是現今世界中,在任何一個國家裏,在每一處存在的悲慘實況。

所有為義或因耶穌的緣故而受迫害的人,都有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他們的生命都富先知色彩,都在傳遞先知性的訊息。他們宣講並為人性、靈性及超性價值作見證,這為不肯接受的人,誠然是「生活的譴責」。因此,先知傳遞的訊息令同代人不安而備受迫害。只要有人敢於為正義作證起來反抗自我主義和功利主義,先知的命運就會延續,直到永遠。


聖神的安慰及力量

安坐聖堂或家中,靜靜地讀和默想真福八端,並不難吧!但當生命與自由受到威脅,當鋃鐺下獄;當身心顛疲,備受磨難與嘰諷;當下到惡人手中,忍受著煎熬,全無救助可望之時……那就不容易了。

當他們以官方?物羞辱一個人,誹謗一個人;當他們?造證據誣衊一個人;當一個人受審而沒有辯護律師;當一切都只是預先安排好的劇作……要保持心靈平安,殊不容易。

當一個人給所愛的人許下自己的生命,晚上給他關上門,但卻未能肯定明早是否會給他開門,那就很難妥協。


然而,讓我們翻閱宗徒大事錄

「他們喜喜歡歡地由公議會前出來,因為他們配為這名字受侮辱」(宗5:41)。保祿和息拉被打了許多棍之後,被押在監裏;獄警領命將他們小心看守,「就把他們下在內監,又在他們的腳上帶上木枷。約在半夜時分,保祿和息拉祈禱讚頌天主,囚犯都側耳靜聽」(宗16:23-25)。

所有殉道者的故事都證明同宗徒們的一樣:他們心口一致地喜不自禁,歡樂讚美。則濟利亞在獄中,像保祿及息拉一樣,高唱讚歌。二十六位日本殉道者,身懸十字架上,還齊聲頌唱聖詠讚美天主。一些越南殉道者一面步往刑?,一面歌唱,在被縛在柱上,在押出頸項之前,他們都先謝過執法的劊子手。由南至北,由東至西,響遍全地的是收割者的歡呼和唱。福音的種子,藉著殉道者的鮮血,散布地極四方,直到殉道為王的基督在光榮中再來。

殉道者的安慰和力量來自哪裏?耶穌親自作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帶到總督和君王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證。當人把你們交出時,你們不要思慮:怎麼說,或說甚麼,因為在那時刻,自會賜給你們應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而是你們父的聖神在你們內說話」(瑪10:16-20)。[本文作者從自身經歷,向你保證,耶穌的確守了祂的諾言]。

這同一的聖神在給我們說話,並賜給我們喜樂。由此,聖保祿得意洋洋:「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然而,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羅8:35,37)。聖保祿在另一處透露這奧秘:「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棄捨;被打倒,卻沒有喪亡」(格後4:7-9)。斯德望死亡的記述,清楚說明:「斯德望卻充滿了聖神,注目向天……」(宗7:55)。

履行使命與神慰感覺互動交織--見證我們乃在分擔基督的工作:「如今我在為你們受苦,反覺高興,因為這樣我可在我的肉身上,為基督的身體--教會,補充基督的苦難所欠缺的」(哥1:24)。分娩的痛楚極大,卻衍生生命:「婦女生產的時候,感到憂苦,因為她的時辰來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樂再不記憶那苦楚了,因為一個人已生在世了上。如今,你們固然感到憂愁,但我要再見到你們,那時,你們心裏要喜樂,並且你們的喜樂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若16:21-22)。基督的許諾,在受壓迫者身上兌現[因為基督已復活並恩賜了聖神],正如聖保祿的親身經歷:「的確,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時常為耶穌的緣故被交於死亡,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有死的肉身上。這樣看來,死亡施展在我們身上,生活卻施展在你們身上。但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我們也信,所以也說,因為我們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前。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使獲得恩寵的人越增多,感謝也越增加,好歸光榮於天主」(格後4:11-15)。聖保祿禁不住呼喊:「我充滿了安慰,在我們各樣的苦難中,我格外充滿喜樂」(格後7:4)。聖保祿再在別處證明聖神的安慰和力量是相連的:「所以我甘心情願誇耀我的軟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為此,我為基督的緣故,喜歡在軟弱中,在凌辱中,在艱難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為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9-10)。正是這股力量幫助門徒們英勇對抗一切痛苦和障礙:他們在艱難、貧乏、困苦之中,以持久的堅忍,處處表現自己,有如天主的僕役(參格後6:4)。

耶穌會士艾德蒙‧坎比恩在倫敦塔寫給迫害他的人的信,洋溢著同一股力量:「我們決定欣然背起你們要架在我們肩上的十字架,只要我們仍有人被送到秦朋刑?去被絞死,只要仍有人被你們嚴刑拷問或被困在獄中慢慢死去,我們仍可期望終有一天你們會歸依。我們已計算好投身這大業的代價:這是為了天主的緣故,所以不能放棄。信德既是這樣栽種,也必要這樣興盛」(1580年7月19日)。

從最初爆發的迫害,當伯多祿和若望被捕、被帶到公議會受審,我們就見到教會在同心合意一起祈禱:「他們被釋之後,來到自己的人那裏,報告了大司祭和長老向他們所說的一切;大家一聽,都同心合意地高聲向天主說:『……現今,上主!請注意他們的恐嚇,賜你的僕人以絕大的膽量,宣講你的真道,同時伸出你的手,藉你的聖僕人耶穌的名字治病,顯徵兆,行奇蹟」(宗4:23-24,29-30)。須注意,他們沒有求天主除去迫害,或剷除迫害他們的人,而是求力量去宣講聖言,藉著耶穌彰顯的救世德能和勇氣去在迫害中宣講聖言。他們的祈禱使聖神再一次降臨:「他們祈禱後,他們聚集的地方震動起來,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大膽地宣講天主的真道」(宗4:31)。

如果聖保祿將教會描述為一個身體:「免得在身體內發生分裂,反使各肢體彼此互相關照。若是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都一同受苦;若是一個肢體蒙受尊榮,所有的肢體都一同歡樂」(格前12:25-26),我們遂能說:一個成員受害,就是整個教會、全體天主子民同受迫害。讓我們不要忘記受迫害的人會發現自己如在黑夜,在邪惡與死亡的可怕陰影下。他們需要大量的光照和聖神的安慰,以衝破重重黑暗、痛苦與壓迫的籠罩;經歷默示性、末世性的產痛,去看見一個新人的誕生,看見一個新世界的誕生,並去看見天主的光榮,看見耶穌站在天主右邊(參宗7:55)。他們其中一個最大的安慰就是知道教會正在為他/她祈禱,正如教會為伯多祿祈禱一樣(參宗12:5)。



耶穌會士,若瑟Nguyen Cong Doan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哪裏有「聖神的安慰」?


  2. 我們有這種經驗嗎?在甚麼情況下?


  3. 聖神透過誰介入世界?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教宗及主教倡議的宗座傳教事業,能幫助天主的子民感覺到自己在向普世傳福音的使命上,擔當著實際的角色。

只在歐洲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有違福音的希望。福傳與望德相輔相扶,唯在基督徒能向外開放,將自己白白領受的恩典分施,與人共享時,這才是基督徒的真正希望所在。由此,向普世傳揚福音,其實是教會向外宣示福音的希望;這望德在宣示中,不斷更新、得力、充滿青春朝氣。歐洲教會世紀以來都自覺要向外傳福音:無數的傳教士,遠渡重洋,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到不同的民族及文化。

今日的歐洲教會同樣需要這股傳教熱。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因本身缺乏司鐸及獻身的男女而忽略普世的需要。每個地方教會都需準備信徒慷慨回應其他民族渴望聽到福音的訴求。其他洲份,持別是亞洲和非洲教會,仍依賴歐洲教會的福傳聖召。歐洲的基督徒不能不忠於自己的歷史。

若望保祿二世
《教會在歐洲》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
2003年6月28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