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零一二年 十一月《和平》



  耶穌會士嘉理陵著 ‧ 耶穌會士郭春慶譯

(續前)
第二十七章:生死之祭

經文 4:14-23
4:14 但是,你們也實在做得好,因為你們分擔了我的困苦。
4:15 你們斐理伯人也知道:當我在傳福音之初,離開馬其頓時,沒有一個教會在支收的事項上供應過我,唯獨只有你們;
4:16 就連我正得撒洛尼時,你們不只一次,而且兩次曾給我送來我的急需。
4:17 我並不是貪求餽贈,我所貪求的,是歸入你們賬內的豐厚的利息。
4:18 如今我已收到了一切,已富足了;我由厄帕洛狄托收到了你們所送來的芬芳的馨香,天主所悅納中意的祭品,我已滿夠了。
4:19 我的天主必要以自己的財富,在基督耶穌內,豐富滿足你們的一切需要。
4:20 願光榮歸於天主,我們的父,至於世世。阿們。
4:21 ……

保祿在4:10-12已經提及斐理伯人給予他的幫助,但現時他又堅稱自己「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飢餓、或富裕、或貧乏,都得了祕訣」,並賴加強力量的天主,能應付一切。這話聽來,彷彿輕看了物質上的援助,於是他又話說回來:重提團體給予他的經濟支持。

保祿的思潮兜兜轉轉,反反覆覆,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尷尬心情。在4:10,我們曾經提到他可能一時大意用了「終於」二字。現在,在4:11,他提到錢財,可能在反映他有點關心別人以為他貪婪的看法。這可能性亦反映在保祿的其他書信:他重複強調自己白天黑夜辛苦勤努地操作,免得加重任何人的負擔(格前9:4-18;格後11:7-10;12:13-18;得前2:5-9;得後3:7-9)。他明明承認自己接受斐理伯人的金錢援助,這實在又一次表明他享受跟這個團體的特殊關係。

4:14 但是,你們也實在做得好,因為你們分擔了我的困苦。
4:15 你們斐理伯人也知道:當我在傳福音之初,離開馬其頓時,沒有一個教會在支收的事項上供應過我,唯獨只有你們;
4:16 就連我正得撒洛尼時,你們不只一次,而且兩次曾給我送來我的急需。

再一次,這裏可能呈現保祿在作自我修正,這當然不能是為著他自己的益處,而是考慮到他的讀者。性格激烈的保祿,卻常常是溫柔體貼的,為他人著想的。當他反省到他的貧乏,而不感欠缺時,即如他在十三節說到他可以完全依賴天主,但這似乎有點輕忽了別人給予的援助,而這當然不是他要傳達的意思。

為加以解釋,保祿求助於歷史:他提到他本人的歷史,及他與自己深愛的團體的關係的歷史。我們不知道保祿提到的史事,他只略略點出個事實,不過,已載著他尚未啟齒的謝忱。

憶述團體所作的慷慨支援,保祿給他們舉出不同的實例。保祿這樣做,非多此一舉,因為具體地回想起大家一同分享的、慷慨奉獻的實例,是一種回憶天主在我們的歷史當中,眷顧我們的方法。猶如默觀美麗能美化靈魂,回憶滿載著天主恩寵的歷史,加深我們對恩寵的觸覺及謝恩的精神。

4:17 我並不是貪求餽贈,我所貪求的,是歸入你們賬內的豐厚的利息。

「我並不是貪求餽贈」 ── 這類句子曾被笨重地稱作「辯證的否定句」。句中陳述的否定,其實是非常正面的肯定。當然,保祿不是要貶低他們的禮物,他彷彿在說:「我真的十分欣賞你們的餽贈,但我更珍惜禮物的另一層面,即是餽贈禮物為你們的益處」。

他用了一個商業圖象,來解釋餽贈的人所得到的額外收益。這圖象相信不是太多仰慕保祿的人能夠接受,但這圖象很實際,一般基督徒都容易明白:我們可以把利息存入「天堂銀行」,因為我們在那裏有個「戶口」。在1:1-7,當保祿提到斐理伯人協助宣揚福音的工作時,當中也許蘊藏著商業意味;亦是「你們要懷著恐懼戰慄,努力成就你們得救的事」(2:12)的變奏;也存在於3:7-9的「損失/利益」的對照中。假如天主真的「愛樂捐的人」,就如保祿肯定的(格後9:7),那麼,餽贈就會令施惠者得到天主的愛。即使銀行利息不是描述這愛的最好方法,這意念畢竟令人容易明白,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4:18 如今我已收到了一切,已富足了;我由厄帕洛狄托收到了你們所送來的芬芳的馨香,天主所悅納中意的祭品,我已滿夠了。

擱筆似乎令保祿醒覺到他的生命已走到盡頭,他說:「如今」,顯示他明白他的富足是暫時性的,他可能是在不自覺中回響他在第一章所作的、對死亡的反省,及在2:17, 23所作的暗示。既然他可能要面對的死亡佔了這信的一大篇幅,這問題再次浮現,亦屬可能,儘管它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是在保祿的思維裏,以禮儀性的方式呈現。

仍衷心欣賞斐理伯人的餽贈,保祿的反省添了分禮儀色調,就像他在較早前的2:17所作的,因為他確實視生命為一個禮儀。在2:17,他確認斐理伯人的信德是祭祀,是為天主而供獻的禮儀。身為基督耶穌的僕人(1:1),準備好為事奉福音而全然奉獻自己的保祿,遂願意為著斐理伯人的得救,奠自己的血,成為斐理伯人祭獻的一部分。現在,我們讀到的,是另一面:是斐理伯人給予保祿援助,保祿稱他們的援助為「祭品」,「芬芳的馨香」。

「祭品」一詞,在原文作「從你來的東西」,將它譯作「祭品」突顯了這部分本已由「芬芳的馨香」所散發的禮儀意味。保祿在這裏貫徹他在2:17的堅強信念:死亡是一個禮儀性的行為,是祭祀(同參閱弟後4:6)。同時,他把每一位信徒的生命,亦即他自己的生命,看作是朝拜的行為,是奉獻於天主的「生活的祭品」(羅12:1)。生是這樣,死亦無異。我們相信的耶穌,是將自己奉獻,犧牲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生與耶穌結合,會使我們的信望愛德生活,成為天主悅納的祭品。如果我們藉著基督、偕同基督、在基督內而生,我們會藉著祂、偕同祂、在祂內而死。我們的死亡便成了祭獻,一個禮儀性的行為,一個朝拜天主的行為。4:18補充了保祿在第一章所作的、對死亡的反省,使我們能更深入欣賞生命與死亡的意義,並授予二者同等的基督徒尊嚴。

稱由斐理伯人送來的支助為「芬芳的馨香」和「悅納中意的祭品」,潛意識或下意識地回響著保祿的整個舊約宗教背境:舊約常讚揚在聖殿奉獻祭品為「馨香」,所以是「被悅納的」。洪水之後,諾厄給上主獻全燔祭,上主聞了馨香之後,許下再不為人的邪惡咒罵大地(創8:20-21)。馨香成了是獻給天主的祭品不能或缺的特徵(出29:18, 25;肋1:9, 13;戶28:2),缺乏馨香的祭品,就不被接納(參閱肋26:31)。德訓篇讚頌智慧的馨香,提議在信德的智慧中所作的奉獻,成了祭品(參閱德24:20)。這「馨香」不斷散發,瀰漫大地,標誌著天主的恩寵和救贖的審判。瑪利亞的拿爾多香液(若12:1-3),肯定是在預示耶穌祭獻的馨香,祂「為我們把自己交出,獻於天主作為馨香的供物和祭品」(弗5:2)。無辜者和信友的死亡,連同殉道者的血,繼續在人類中,散發天主的愛在基督內凱旋得勝的馨香。偕同諸位聖人聖女,及歷代的殉道者,願我們能像保祿:「感謝天主時常使我們在基督內參與凱旋的行列,並藉著我們在各處播揚認識基督的芬芳」(格後2:14)。

天主許諾背叛的以色列終有一天要回頭,懺悔己罪,皈依天主。永恆慈愛忠信,寬恕為懷的天主,會歡迎懺悔的以色列回歸祂的懷抱:「當我把你們由異民中領出來,我要悅納你們,好像甘飴的馨香」(則20:41)。保祿引領斐理伯人皈依基督,邁向天主,他們的整個生命和所做的一切,成了悅樂天主,散發芬芳馨香的祭品:生命就是一個禮儀。

在這個背境下,保祿把斐理伯人的援助,置於超越任何人性禮物的層次。他點名指明由厄帕洛狄托收到的,他們送來的援助,超乎物質的餽贈,是「芬芳的馨香,天主所悅納中意的祭品」。他們的奉獻永遠全被天主悅納。我們敢膽在自己所作的微薄奉獻中,作這樣的希望或渴求嗎?

4:19 我的天主必要以自己的財富,在基督耶穌內,豐富滿足你們的一切需要。
4:20 願光榮歸於天主,我們的父,至於世世。阿們。

為有深切信德的人,祈禱能產生肯定。在感謝團體的餽贈時,保祿的確可以為他們這樣求天主福佑:「我的天主必要以自己的財富,在基督耶穌內,豐富滿足你們的一切需要」。這樣的禱告,既富啟發性亦感人。這裏,保祿沒有為團體代禱,反而選擇給團體肯定天主、「我的天主」會怎樣做。保祿的肯定既是祈禱,亦是祈禱的答覆,是保祿深切的信德令他能夠說出這肯定的話。當中沒有「或者」,沒有「可能」,沒有閃爍其詞,而是超乎那「未見之事」(希11:1),由深切信德所產生的肯定。

正如在1:3,我們讀到的「我的天主」,這裏,再一次流露出保祿的信德溫柔而可愛的一面。保祿深深體會到天主以嫉妒、護佑、接納及欣賞的愛,愛著他。保祿堅定的信仰,源自天主的愛;天主的愛亦是他本於信德而作的各種堅決肯定的泉源。

(第二十七章未完,待續)





© Copyright Shalom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