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信理與神學 > 恩寵與功德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Admin

管理人員


Posted -
2003/9/1 下午 10:26:52

我們最近收到一封來信,詢問有關天主教裡恩寵與功德的關係,希望各弟兄姊妹能代為回應:

天主教根據雅各伯書2章22節建立了功德思想,在這裡雅各伯主張要有行動的〈活的〉信心,才是完全的信心。那麼他所指的「行為」二字,是指「善行」或「功德」之意?還是「行動」或「實行」呢?

聖經厄弗所書二章8~9節: 「 因為你們得救是由於恩寵,藉著信德,所以得救並不是出於你們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不是出於功行,免得有人自誇。」

從這段經文不是很明顯的指出,人要得救,是要靠主耶穌的救恩,而不是自己的行為嗎?

雖然我們要奉獻,但是要依著自己的能力及所得而決定其多寡,聖經裡一位婦人奉獻幾個小錢的故事,不是說明了奉獻的「份量」不重要,奉獻的「心意」才重要嗎?那為什麼天主教說人的功德若不夠,還可借用聖徒或聖母馬利亞的「多於功德」來彌補個人善公之不足呢?

凱瑟琳 謹啟

去非


Posted -
2003/9/3 下午 01:27:15

以我對教義的一點有限知識來說一說﹕天主教沒有說過善行本身可令我們得到救恩﹐因為救恩是耶穌白白的恩賜﹐這恩賜不是我們做些什麼便能得回來﹐而是白白的施予給我們的。而我們在接受了這份恩賜後﹐要將之在我們的行為中充份反映出來。

關於這方面的詳細資料﹐可看教廷與新教信義宗在2000年所達成的諒解﹐或看同根生網站也可以。

Augustine


Posted -
2003/9/3 下午 04:04:08

「善行」&「功德」are different in Catholic terminology. A good deed (「善行」) becomes merit (「功德」) only when it is performed in the state of (sanctifying) grace. The living Faith is manifested by (i.e. as a necessary consequence of the procession of sanctifying grace) 「善行」 in the state of grace, and it becomes「功德」. That's what St. James meant.

「心意」without deeds, would it count as real 「心意」??

"「心意」才重要"-which of these does that mean?:
1)「心意」is important?
2)「心意」is essential?
3)「心意」is sufficient?......need any further explanation? We agree 1 & 2 but not 3.

The 婦人 still has 奉獻 all that she had. She did not sit there and pretending to have any 「心意」merely.

(A good example is the life of St. Theresa of Child Jesus, who in her little way of life magnified God perfectly, better than any Americanists)

If the so-called "Catholic 功德思想" means that particular (actual) grace,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the will, which produces conversion (that which makes you being saved) is merited by deeds (「善行」but not yet「功德」), then it's a misunderstanding of Catholic Doctrine.

去非


Posted -
2003/9/4 下午 01:57:10

"3)「心意」is sufficient?......need any further explanation? We agree 1 & 2 but not 3."

據我的了解﹐新教的一些人士好像認為「心意」就是sufficient的。

Cecil


Posted -
2003/9/5 上午 10:31:25

這的確是極有趣的問題來,我思索過後,也只能說: '心意'是基本條件,卻不是充分的條件.
但'行動'也有不同的形式.中國人儒家說: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何時'為',何時'不為',我個人看,還是要信靠天主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私心.當這'心'已不再是'私心'(即單憑一己的慾望)時,這'心意'的先決條件便出現了,隨後的行動,也開始踏入'功德'的門檻.
看小德蘭聖女的自傳,常驚嘆她對一切克己的行動做得那麼舉重若輕,那麼淡然;恩寵是甚麼,相信就是這分不斷能得勝自己軟弱的能力.這不是我們自力可得 - 而是天父白白的恩賜;但如果起先我們不是有意識地去求這恩賜,這可不會平白發生效力.

edward


Posted -
2003/9/6 下午 06:18:45

小弟之前在「神學資料提供」一欄中,張貼了特倫多大公會議關於成義的諭令。當中第十六章是論及功績與成義間的關係。有興趣的兄弟姊妹可以重溫一下。

請按此進入連結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