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禮儀與聖事 > 領聖體後的祝福

頁:  1 | 2 回 應
作者 內容

edward


Posted -
2006/2/12 下午 03:44:08

小弟察見:在某些堂區的彌撒中,教友領完聖體後,司鐸留在聖堂前方,以「覆手」方式祝福一些小孩子及慕道者,之後才返回祭台唸領主後經。

不知大家對上述舉動有何看法?

問題:

一、司鐸在禮儀內「添加」這類元素,是否僭越了自己的權限?

二、祝福人(或物件)的時候,不說任何話語(nihil dicens),是否符合梵二的「精神」?

Ignatius


Posted -
2006/2/12 下午 04:29:18

台灣主教團秋季大會中決議公佈

為利彌撒禮儀之進行:

(2)送聖體時,如有教友無法領聖體,或父母帶著小朋友或教外朋友前來時,可以給予簡單的降福,不必說任何經文。

edward


Posted -
2006/2/13 上午 07:10:20

於是我們繼續問:

一、香港教區是否隸屬台灣主教團?

二、地方教會及地方主教團,是否擁有此一權力?

靚仔


Posted -
2006/2/13 下午 12:57:54

這問題其實也一直困擾我.

但我考慮禮儀問題通常不是先從"權限"出發,而是從"為何如此做"出發.

禮儀作為"標記",當然有想表達的"內涵",所以問題也出在此行動想表達甚麼,甚或這行動可能錯誤地表達了甚麼.

只說"權限",我看不到司鐸有此權限.
至於主教團有否此權,我想主教團本身並無此權,但其決議如經教廷認可則有此權.

香港教區現時並不隸屬任何主教團.

simon


Posted -
2006/2/13 下午 01:20:58

對於這個問題,我會從「實際效果」出發。

我問:神父向嬰孩和非教友祝福,有沒有良好效果,有沒有不良效果?

如果只有良好效果而沒有不良效果,我就認為沒有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看到的「不良效果」只是令彌撒長了一點點,但良好效果則很多,因此我覺得神父為那些人祝福是好的。

edward


Posted -
2006/2/13 下午 02:01:36

DEAR SIMON,

SORRY FOR BEING UNABLE TO TYPE CHINESE RIGHT NOW.

WHAT DO YOU THINK THE "GOOD EFFECTS" AND "BAD EFFECTS" ARE? HOW DO YOU MEASURE THEM?

simon


Posted -
2006/2/13 下午 09:45:25

好處:

一、神父的誠心祝福是有效的,無論在甚麼地方。
二、非教友和小孩受了祝福,增加參與感,也增加歸屬感。
三、你看看孩子們排隊接受祝福時的期待和喜悅,可以肯定他們相當快樂。快樂,也是一種好處。

Simon

edward


Posted -
2006/2/14 上午 12:10:41

明白。但問題是在於:為何偏偏在神父送聖體後,立即進行這些祝福,而不更好地叫孩童和慕道者們,在彌撒前後、或在接受奉獻、或在呼求聖神、祝聖聖體時接受祝福?

小弟在網上瀏覽一些相關的討論:有些已初領聖體的孩子,寧願「接受神父的祝福」而「不去領聖體」。

當既有的禮節被加入若干新而較次要元素時,我們須慎防本有禮節的意義被邊緣化、甚至遭到扭曲的可能。

simon


Posted -
2006/2/14 上午 12:17:36

在領聖體後行祝福,有時間上的方便(因仍在唱聖體後詠),也可以做到「人人有份」的效果。

你的憂慮,也是合理。在我的堂區,有些教友領完聖體,再走去接受祝福。

至於小孩子寧願要祝福而不領聖體,可透過教育去改正。

simon


Posted -
2006/2/14 上午 12:21:44

edward


Posted -
2006/2/14 上午 12:22:08

靚仔兄:

想著想著,小弟算是有點頭緒。

關鍵是在於:當主祭說「BEATI QUI AD CENAM AGNI VOCATI SUNT」時,領受共融聖事的「隊伍」(processio),有何獨特的神學意義。

我估問題可以分為兩方面。

若有非教友或其他尚未適合領聖體的人士「毅然」上前的話,基於這不是禮儀中「被策劃」的行為,神父可酌情地給予簡單的祝福。

第二條問題是在於:我們應否「鼓勵」一些未適合領受共融聖事者上前,接受共融聖事以外的「甚麼甚麼」?它和「平安禮」或「禮成祝福」有何意義上的分別?

simon


Posted -
2006/2/14 上午 12:23:56

edward,

順道問問:
你決定入修道院沒有?其實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入修院不等同一定要當神父。
不踏出第一步,很難知道是否正確選擇。

edward


Posted -
2006/2/14 上午 12:27:46

西滿兄:

恰巧今晚小弟亦有想到這個問題。

現時的思考,集中於聖詠第一二七首:「子女實在是上主的恩賜」,以及它與救主所述「百倍賞報」之間的關係。

也請你繼續為我祈禱啦。

simon


Posted -
2006/2/14 下午 12:40:50

Edward,

一定祈禱。

Simon

Ignatius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1:33:02

原來你打算修道嗎?

simon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3:32:28

Ignatius,

證明你沒有讀齊近一年的所有留言。

edward 不久前曾表示正在嘗試辨別自已的聖召。我告訴他,香港少一個醫生沒問題,但多一個神父則是好事。

我們一起祈禱吧。

Simon

PS:連我這個問題教友也為聖召祈禱,說不定能感動天主。

Ignatius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5:07:40

你是如何分辨聖召的?

靚仔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5:29:35

唉,作為一個讀禮儀學的人,我的頭時常都很大,因為禮儀神學的理由未必一定受"歡迎",受"歡迎"的行動未必有很好的"理由和根據",只是一些人覺得"好feel"就做.

愛德華兄的想法基本上和我相似.
在彌撒中既己有平安禮及禮成祝福,有甚麼需要"攪"這種祝福?
我絕不否認西滿說的好處,但這些好處可以對禮儀有某程度的"危險"的.

按傳統和禮儀神學,未能參與"信友彌撒"即"聖祭禮儀"的人都應先被遣散.如是,便沒現在的問題了.
當然我知道實際上這樣做可能有更多困難.

另外最奇怪的"創新"是在唸感恩經時叫小朋友們圍著祭壇.這究竟是為了甚麼?

simon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6:02:59

靚仔:

我認為,禮儀是可以創新的。一千年前和現在的彌撒便很不同了。
再說,耶穌在最後晚餐的形式,和我們的聖祭禮也不一樣。
禮儀是讓人更接近天主,我們不是為了保持傳統而舉行禮儀。

edward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6:57:26

依納爵兄:

小弟現時仍在考慮當中,在某程度上,小弟有如泰澤所唱的,仍是「在黑暗中追尋」(De noche iremos)。

時刻縈繞在小弟心中的,是:我要如何生活,才算是履行了自己作為基督徒的聖召?「我」在「哪個崗位」的「事奉」,才可為天主的光榮和世人的得救,作出更大的貢獻?

今天日課經,有出自聖詠卅七首的這麼一句對經:
「Committe viam tuam Domino, et ipse faciet.」。

天主的這句話語,在此時刻,也許可作為一點鼓勵吧?

edward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7:09:01

靚仔兄:

小孩子在感恩祭時圍繞祭台,究竟是為甚麼?
我只能想起:電視文化!

edward


Posted -
2006/2/14 下午 07:20:57

西滿兄:

禮儀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要「保存」傳統--我們就是從該個傳統中獲得天主的啟示和聖事生活的泉源。

所謂「創新」其實也不是無的放矢的。若說禮儀是要讓人「接近天主」,它也是在特定方式下使人得以與天主接近。但哪類「特定方式」可作為接近天主的指標?

若教會是聖事性的,則禮儀藉著各樣標記來表達、甚至傳遞天主的救恩行為。在禮儀中,各類標記的意義,到底是互相協調抑或互相排斥?

在禮儀中,「感覺」("feel")重要,正正因為它是標記的載體和得以接收的媒介。但人是藉著信德的「感覺」得以接受聖事的恩寵,並得到靈魂的聖化和滋養。而各種非聖事性的標記,若能提升教友的心靈、增強信德,使他們更妥當地領受聖事,則屬恰當及可取。

但感覺本身是「客」而不是「主」,一些人為的、純粹為迎合某些人「口味」及「感覺」的儀式,會否令聖事的重要性被取代?

simon


Posted -
2006/2/14 下午 10:07:39

我不是指我們為創新而創新。我是想說,彌撒是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如果有時光機器,一千年前的教宗來到二零零六年的羅馬,也會覺得我們現在的彌撒很「創新」。

禮儀是服務人和天主,不是人和天主去服務禮儀。

如沒有記錯,在Ricci Hall星期日的十二時半彌撒,教友(成年和和小孩)也是圍著祭台(祭台在中間)舉行聖祭禮儀的。感覺十分好,有空不妨參加。

Cecil


Posted -
2006/2/15 上午 09:33:58

Edward兄弟,

誠意邀請你2月21日星期二到培聖會一敘. 該日若沒空, 任何月份的第一或第三週二也成.
我們是在明愛餐廳敘會, 7至8:30 PM. 可以先通知我, 待我接待你.
主佑!

Ignatius


Posted -
2006/2/15 上午 09:47:24

原來你是培聖會成員,其實培聖會的工作主要是哪一方面?

頁:  1 | 2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