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禮儀與聖事 > 關於輔祭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martin


Posted -
2006/6/17 下午 07:54:13



  本人想指出以下現象,希望能引起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妹注意。不少堂區的輔祭會都以青少年為主,其實不少是兒童及少年。這些輔祭有否受到足夠的培育,本人深表懷疑。因為如果他們知道感思祭在信友禮儀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他們應該絕對不會在彌撒進行時竊竊私語、談笑嬉戲,或者在祭袍下露出波鞋和牛仔褲腳,甚至在彌撒後拿著十架儀仗追逐打鬧。
  
  記得十年前當本人還是輔祭時,那時有一個輔祭聯會,少年輔祭們要考一個筆試,內容是關於禮儀的意義的。現在的培育工作是否仍然有當年的水平呢?

  以本人所知,其他宗教對輔禮人士的培訓似乎充足得多。以道教為例,一名「經生」(類似輔祭的角色),至少要經過一至二年的培訓才能入壇參禮。培訓內容包括了輔助禮儀的應有儀表和舉止,也有釋述禮儀的意義。

  對照觀之,我們對我們的禮儀是否太掉以輕心了呢?


edward


Posted -
2006/6/18 下午 06:20:17

馬田兄:

小弟嘗以為,輔祭的危機,其實正從側面地反映著禮儀本身所面對的危機。

以往人們認為儀節和舉止,是值得學習的「客觀」事物(objective reality)。它們指出人與人之間在造物主面前的尊嚴。在各歸其位,各得其所的情況下,它亦在某程度上,說明宇宙造化的奧秘。它使人成長。

現今不少人自覺不自覺地,當禮儀是一場「show」。

主祭和輔祭站在祭台後,四處張望地尋找群眾的目光,彷如合家歡節目。在主禮不斷與個別群眾「四目交投」的過程中,天主去了哪裡呢?我們到底是往哪方向走?

在這渴望被注視的環境中,我們所表達出的,究竟是群眾需要主祭的目光,還是主祭需要群眾的注視?

此實乃「電視毒」之故也。

現今我們堂區的禮儀,不是愈來愈「言詞氾濫」嗎?每一個不必要的詞語,均為豐富的禮節含義帶來貶值的效果。

輔祭們在祭台上失了輕重之心,從而失了輕重之舉,其實這是不難理解的。

simon


Posted -
2006/6/18 下午 10:09:10

或許這也是一個供求問題。
從前熱心做輔祭的人多,可以從中挑選較好的。現今肯做的少了,難免有不稱職的。

慨嘆的作用有限,不如一起想想有甚麼方法改善。

martin


Posted -
2006/6/19 上午 12:02:36

回愛德華兄:

我也同意做show的心態是一個原因。其實不止主祭,合唱團又何嘗不是呢?每每有堂區的合唱團視彌撒為演唱會,專挑難度高的歌來唱。更可笑的是,每每有人為了滿足被注視的欲望,在沒有合唱團的情況下仍然要一過指揮癮。

焦大衛等人曾在研究民間宗教時談及,民主教派小團體中常有信徒,是因為能在團體中體現自我的價值而留在教派之內的。當禮儀下降到堂區的層面,是否亦出現了民間宗教的現象呢?

回西滿兄:

其實不一定是供求問題,在下的堂區一台常年期彌撤,動輒也有5-6個小輔祭登場呢...

靚仔


Posted -
2006/6/19 上午 10:05:18

為我這個不是輔祭科班出身的人,我的觀察是,神父或教友堅持要"兒童"做輔祭,"因為"這是聖召的"搖籃".這基本上是"本末倒置"的思想.
而現在的兒童(甚至是成人)對所有事物都失卻了一種"堅持",取而代之的是"求其主義",這是"相對主義"對社會的一種轉化.
當一個社會連"禮貌"也沒有時,又可以有甚麼"禮儀"?
還有多少個家庭堅持每次吃飯要人齊才起筷,晚輩要叫齊長輩才吃飯?大家都將"禮貌"說成是"無所謂"或甚至成為"多此一舉"的事.要有好的"禮儀",很難.

靚仔


Posted -
2006/6/19 上午 10:11:43

我反而不認同"做show"是問題的癥結,因為如果人是真正地認真"做show",那禮儀的外在表現反而不會太差.當然做秀會嚴重影響禮儀的內在精神,但從外觀而言,不一定可以察覺得到.

另外沒有目光的接觸,可能就更似做秀.司鐸在做其自身的"神聖話劇"

simon


Posted -
2006/6/19 下午 01:44:03

靚仔,

我在家裡吃飯,沒有叫人吃飯的習慣,但我不覺是沒有禮貌。一家人很有默契了,彼此相親相愛,叫不叫吃飯在效果上(例如增進感情)是沒有分別。

Simon

simon


Posted -
2006/6/19 下午 04:05:37

彌撒中,眼神交流很重要。例如神父舉地聖體時說:「...將為『你們』而犧牲。」受眾是教友,神父說「你們」時,當然應看著教友,而不是望都唔望一眼。

靚仔


Posted -
2006/6/19 下午 04:30:18

禮貌有其群體性.
西方人就沒有叫人吃飯的習慣.
問題就是在於所屬於的群體有沒有共同的習慣.
現代有些人覺得禮貌是多餘做作的,他們卻忽略了禮貌的社會性意義.
就如香港的學校大部份仍有老師入課室,學生起立叫早安或午安的習慣.
你說為教學有必需性嗎?可能沒有.
但這是中國尊師傳統的一個承傳,
當然現代很多學生都覺得此舉多餘.
這就是未能欣賞"禮"的社會價值及個人修養的可惜之處.

simon


Posted -
2006/6/19 下午 09:46:35

靚仔:

你也說得有理。
一個社群有共同習慣,偏離了可能變成無禮。
今天乘的士,到達目的地時,我正在後座付錢,車門還未打開,一個中年男人忽然拉開前座的車門,並跳了上去,我以為他要打劫。
他向司機說出他想去的地方。我鬆一口氣,並暗覺好笑。

無禮和好笑,有時很接近。

Cecil


Posted -
2006/6/21 上午 10:19:19

作'秀'這件事情, 可以說是'有諸內形於外'的。
最容易察覺到的是領經員和讀經員。 其實, 由一開口和一上讀經台, 就可以容易地發現誰人作秀、誰人虔敬。
基本上,看看那人士是否很自覺就十九不離八了。
心中只有天主的話,還何來那麼多自覺?
曾經'故意'在讀經台上環目四顧,原來是很分神的;也曾經在領經位上觀看信眾的動態,結果差點兒'入錯波',所以靈修不行的人做這項服務是很顯眼的。
那些eye contact並不是很重要。

靚仔


Posted -
2006/6/21 上午 11:48:00

施施:

我倒認為"目光"是重要的.

忘我要先有我.要認識天主,就要透過人.因人是天主的肖像.
從虛無中,天主不能夠被認識.
我不知你明唔明我想說甚麼.
讀經員不是向虛無說話,同樣,會眾不是在聽擴音器廣播.
eye contact不是要看會眾在做甚麼,而是要讓會眾感受到你在向他講話,而不是在"讀書".

Cecil


Posted -
2006/6/26 下午 04:10:48

靚兄所指的是最理想的宣讀情況吧!
首先, 宣讀者具足了內在的心境, 透過他的眼神和聲音去感染會眾.
若果宣讀的那分內力定力稍有欠缺, 那眼神接觸馬上就變成DISTRACTION. 唉, 這種情況見得太多了!

靚仔


Posted -
2006/6/28 下午 06:16:03

我們理應向理想的方向前進的.
因噎廢食的道理,施施姐沒理由不明白的.

simon


Posted -
2006/7/3 下午 03:42:35

以我的經驗,目光接觸很重要。因宣讀聖言時,對象是群眾,是人。
如果故意不作目光接觸,不如播錄音機會更流暢。

當然,經文必須熟讀,才能自然地作目光接觸,否則真的會「入錯波」。

馬里尼


Posted -
2006/8/24 上午 10:23:30

论辅祭的问题未免扯得太远,虽然引申出社会上的风气和生活礼貌问题是好,不过.辅祭的问题还是我觉得比较重视,先不论什么衣着或者礼仪.其本身可以说是"服务祭台"的一个光荣的职责,是圣召的摇篮,所以觉得应该重视.
听说呢方面香港做得几好喔~ 有一个教区圣召委员会.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