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禮儀與聖事 > 禮儀與聖樂

頁:  1 | 2 回 應
作者 內容

edward


Posted -
2007/2/15 下午 10:34:45

禮儀中應採用何種音樂,在現時教會生活圈中,似乎是永遠討論不完的課題。

一些急功近利者,往往套用市場思維去處理超性事物。他們藉禮儀「節目」所吸引的,只是一般人的低俗品味,而非人們對天上事物的渴求。如是者,在禮儀的籌備和進行中,各種與其性質和目的不符、甚至相違的元素,逐漸滲進禮儀之中。在此情況下,公教的特質因妥協而被犧牲,恩寵亦被賤賣了。

最近中大的天主教同學會,似乎亦面對這個問題。在他們週年大會的諮詢文件中,有鑑於大伙兒對「靈修」事情不感興趣,於是建議:

「感恩祭應加入新的元素,如選用一些較輕鬆的聖詩代替傳統的禮儀歌集。」

面對此一世代,我們可說甚麼呢?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吾適安歸矣。

Augustine


Posted -
2007/2/15 下午 10:46:57

婓跎x笢妏蚚珨虳з磁?測佪硩項?胍啋匼, 符褫闚政毞翋諒☆鷂rK筳★睿☆珼綄隙狀F測刱V⑴★鎰﹝猁祥, 岍匼M祥參諒挲傖嘐祭赻猾睿P唅翋膽賸(眕樼埮碳敆梌倞垓諾磍)ˋ

衄崋欒掀珨?佷砑嶱隴, 蚋黺賂陔睿鷂政測殍W諉?腔倛砓載笭猁儸ˋ掩侇Q樲餂(豇咥)?婓怮芫賴賸﹝

edward


Posted -
2007/2/15 下午 10:54:13

與時並進,很多時只是「被時代牽著走」的委婉語而矣。

人們常掛在口邊的「謙遜」,往往亦只是一種「唔識、又唔肯學」的態度吧?

為「回應」現代人的訴求,不表示單單「重覆」他們的訴求,就算是做了功課。

但很多人的確是這樣想的。

Augustine


Posted -
2007/2/15 下午 10:54:49

在禮儀中使用一些切合當代人口味的藝術元素, 才可體現天主教會「與時並進」和「謙遜回應現代人訴求」嘛。要不然, 世人豈不會把教會說成固步自封和凱旋主義了(以為自己已握有全部真理)?

有怎麽比一個思想開明, 勇於革新和與現代哲學接軌的形象更重要呢?被人稱為落伍(愚妄)實在太痛苦了。

edward


Posted -
2007/2/15 下午 11:04:54

單單強調「形象」和「門面」上的革新,反而容易令人忽略與現代思潮「交談」的實質功夫。

例如:在聖週四的濯足禮中,不少堂區的神父都違反禮規,給女性洗腳。看上去,似乎「政治敏感的話題」(如:男女平等、女性在教會內的參與)得到解決,但其實大家只是有如鴕鳥般把頭鑽進地面罷了。

又例如:人們把讀經的「弟兄們」,讀成「弟兄姊妹們」。

世俗的思潮,滲進禮儀。
大家亦真的當成沒有甚麼問題。
教會團體亦因而未能把握機會,藉著處事方式的不同,提示及矯正世俗思潮的盲點了。

若堂區的兄弟姊妹,每年在籌備聖週禮儀時,都要那麼費勁地在禮儀中「創造新事物」來「娛樂大眾」,則:首先不用說籌備者自己很難對禮儀的認識加以深化,就連普羅教友亦被矮化為「電視觀眾」了。

結果是:教友對一齣電視劇的印象,比起聖週禮儀的印象,更為深刻。因為:教會的娛樂事業,是永遠不能和娛樂圈相比的。

Augustine


Posted -
2007/2/15 下午 11:46:21

艨Yx習?氪珨庤艘晦珨啜諒衭腔燴賤薯(匋想斿??腔秷雌), 眕朣枅捅暫褖檀刳趕蜣閤竊貵W?☆_宒, 籌\☆毀?★腔陔も岈昜, 諒衭羽竊鷁釋簀瑲累酸嗄澀h礿隱婓q苤滯腔蕆僇.

Augustine


Posted -
2007/2/15 下午 11:47:50

若禮儀策劃者一味看扁一般教友的理解力(俗稱侮辱聽眾的智慧), 以為教友都如世人一般只着眼於嘩眾取竉式, 膚淺「娛樂大眾」的新奇事物, 教友對信仰的理解也只能永遠停留在三歲小孩的階段.

simon


Posted -
2007/2/16 下午 06:37:53

Edward,

把讀經的「弟兄們」,讀成「弟兄姊妹們」,該是教區禮委的要求。請查看。

simon


Posted -
2007/2/16 下午 06:43:58

關於該採用甚麼音樂,我認為重點是教友的接受能力。
我們能否這樣說:
「古典音樂比現代流行曲高級」
「古典音樂比時代曲更接近天主」
「天主愛聽風琴甚於結他」之類之類。

我認為不能。


音樂不過是用來幫助人投入禮儀吧了。不同人有不同需要。

THOMA


Posted -
2007/2/16 下午 08:02:11

西滿兄:
不知閣下有否參與過葬禮呢?你可曾見過有人用搖滾音樂奏哀樂呢?即使生前為愛好結他的音樂愛好者,也不會有人在靈堂彈出搖滾樂曲。其實現在的情況是一樣,有些場合只適宜用某種音樂配合,並非如閣下所講甚麼取決於教友的接受能力,莫非一群小學生參加的彌撒,神父要扮成小羞,並大唱兒歌嗎?這顯然不是天主教會的教導。聖樂是一種特別音樂,與一般音樂截然不同,聖樂能帶出使人導向天主之感,並不是單從美學角度,有更深重意義。

不是天主不聽兒歌,而是人不應只以兒歌讚美天主!

Olivia


Posted -
2007/2/16 下午 08:44:20

西門:
你講得好啱呀!耶和華是全能架!甚麼都明白啦,係呢,我地黎緊個禮拜日將有一個青年崇拜,我地個隊Band又會出動啦!唔知你又可唔可以接受呢?如果唔可以,我們更有專為中年男士的崇拜,帶有七、八十年代懷舊Feel,遲下,我地更有專為長者的粵曲崇拜,實行老、中、青都全面照顧,梗有一樣啱你既?

simon


Posted -
2007/2/16 下午 11:33:55

Thoma,

我們沒有見過的,不等於不存在。你見過天父嗎?

有沒有見過以搖滾樂辦葬禮?我沒有見過,但我頗肯定搖滾樂葬禮是存在的。全世界那麼多人彈搖滾樂,難道真的沒有搖滾樂愛好者臨死前,指定以搖滾樂辦莽禮,然後家屬照做嗎?

你不喜歡打鼓開彌撒,fine,那麼你就別參加打鼓的彌撒就是了,不同音樂的彌撒那麼多,選一種你舒服的便是了。你不喜歡打鼓彌撒,就說香港不應該舉行打鼓彌撒,那是太霸道吧!(而你的思考模式最奇怪的地方是,在香港不應有打鼓彌撒,在非洲則可以舉行打鼓彌撒。我要問,巴西可不可以有打鼓彌撒呢?)

simon


Posted -
2007/2/16 下午 11:37:08

Thoma,

你又說:「人不應只以兒歌讚美天主!」

請為「兒歌」下個定義。甚麼叫兒歌?兒童唱的歌算不算兒歌?

如果你不能為「兒歌」下定義,那麼你說「人不應只以兒歌讚美天主」是沒有意義的。

simon


Posted -
2007/2/16 下午 11:38:42

olivia,

謝謝邀請。星期天會出門,未能參加你說的聚會。

edward


Posted -
2007/2/17 上午 11:50:55

西滿兄:

一、教區所新出版的《主日感恩祭》禮儀小冊子,現只稱為「試用」版,且尚未經教廷聖禮部確認。任何教友,若對該書的譯文、排版或任何地方,認為有可以改善之處,均歡迎且應該向教區禮儀委員會反映。先前相關的討論,則可參閱這裡。小弟所希望在這裡做的,就是(一)嘗試探討現時安排的「合理性」;(二)盡量搜集大家的看法,並加以討論。集思廣益,不亦快哉?

二、所謂普羅教友對音樂的接受或理解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的。古今中外,人們時常強調禮樂的「教化」功能。《詩經》亦有風、雅、頌之分。因著不同場合的目的,而採用不同的種類的音樂,可謂理所當然的。當一班群眾未能理解某首樂曲(不單止是禮儀歌曲、就連典禮上所演奏的國歌、警樂、軍樂等)的意義時,給予適當的教育,使他們首先欣賞、繼而嚮往、然後學習--這不是更為可取嗎?而客觀上,的確有些音樂(如:Palestrina, Bartolucci, etc.)是比另外一些(如:LMF),更充分地展現理性和語言的美、更能令人收斂心神、舉心向上的。

三、禮儀按其性質而言,完全不是「小貓三兩隻」式的團體「圍內」搞派對(party)活動或節目。相反,禮儀的舉行,乃整個教會,聯同天、地、全人類、所有天使和受造物,向聖三叩拜和頌讚的行為。我們是在這過程中,深刻地提會到天主祂與我們的關係時,我們才得以認清自己作為基督徒的「定位」和「本分」。當我們的「團體」真正意識到「茲事體大」、它所要求的莊嚴和肅穆時,大家才會醒覺到哪種音樂(和「怎樣唱」!)才相稱於我們祖先所謂的「大雅之堂」--我們作為基督的肢體和祂葡萄樹的枝條、才能真正的成長和變得茁壯,且更有效地給世界作證。

四、歷史上,當教會發現教友們對禮儀和聖樂的接收能力轉差時,反而率先察覺到更深層次及更廣泛的社會和教育問題。若我們照《要理問答》所云,說:人活在世上是為恭敬天主、救自己靈魂的話,則教會對社會的最大、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要教曉人們:甚麼是「敬」、應怎樣朝拜、從而提昇社會的文化水平。

edward


Posted -
2007/2/17 下午 02:31:58

Charles Morerod, O.P.: Eucharistic Communions As A Christian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Nova et Vetera (English), Vol 4 No.2 (2006): 405-28

Olivia


Posted -
2007/2/17 下午 03:32:39

西门:
唔紧要呀!我们纳恩团契时时都等着你架,下次得闲时才黎啦!不知你是哪种音乐类型既呢?我们的崇拜是否适合你呢?请你比D意见呀!我们的崇拜是经常Update架,随着潮流而演变架!因为我们的同工们有来自音乐界的人,他们会给我们意见,我向他们表示希望能搅一次粤曲崇拜,他们一致赞同,不过我都会问下其它人是否接受先,如果唔系无人参加咪闭!!

THOMA


Posted -
2007/2/17 下午 04:32:25

西滿兄:
首先,本人從未講過非洲人用鼓開彌撒是正確無誤,我曾不止一次講過聖樂不是一般音樂,在一個堂區內,每人的音樂品味各有不同?那麼我們以甚麼尺度來衡量教友是否可接受呢?投票?問卷調查?其實問題不在於樂器本身,而在於聖樂本身有它一定規範才能稱得上聖樂?所以要將彌撒曲改為「世界真細小」、「香蕉船」、或「懞面超人」式的歌曲,而放進彌撒中,除了是蔑視教會一直以來前人們的心機,努力和否認教會以往的傳統外;更侮辱了我們教友的水平。

怪不得,我們經常被人說不懂得珍惜文物、文化的遺產,現代人的知識水平比以往高,但人們對於信仰、對教會文化卻下降,更有人甚至認為這是陳舊的,隨時間可棄掉之物,實在另本人大開眼界。

edward


Posted -
2007/2/17 下午 05:24:06

Susan Treacy: Mozart & Sacred Music In The Enlightenment

edward


Posted -
2007/2/17 下午 05:27:53

現代人的知識水平比以往高?何以見得?

以前人們這樣看知識和學問: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比起我們的祖先,算是識多了一點兒洋文,和一些雕蟲小技罷了。

況且,不肯繼讀學習的人,豈不是仍是大多數?

edward


Posted -
2007/2/17 下午 05:55:45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這是否我們對待啟示信仰的禮儀,所該有的基本態度?

秀永明子


Posted -
2007/2/17 下午 07:37:02

Bravo! Dr. Susan Tracy was my Schola Cantorum cum Gregorian Chant course director! A good friend of mine! She's absolutely orthodox! Great reference, Edward.

simon


Posted -
2007/2/17 下午 10:12:38

Thoma,

那麼你認為非洲教友打鼓開彌撒是錯誤嗎?

若以「世界真細小」的旋律在彌撒中歌頌天主,例如作禮成詠,我不認為有問題,不過當然要考慮大多數教友的接受能力。

以往聽過一個中國鼓的concert,全個音樂會都是打鼓,某幾段落中,是可以把聽眾帶進沉思的境界。鼓不一定是吵鬧。

Thoma,你那麼肯定鼓、結他、古箏不能在彌撒中使用,那麼口琴、西洋笛、中國笛、小提琴、二胡能使用嗎?

說到底,你還沒有正式回答:是否在眾多樂器中,有一些樂器比另一些更神性、更接近天主呢?如果你的答案是「是」,你是如何得知這個「事實」?

simon


Posted -
2007/2/17 下午 10:15:35

edward,

新出版的《主日感恩祭》禮儀小冊子原來只是「試用版」嗎?為甚麼不在封面印上「試用版」三字?那才算負責任啊。好比醫生做藥物測試,也要向病人拿informed consent.

edward


Posted -
2007/2/18 上午 12:01:50

西滿兄:

你的感受完全合理啊。

在這方面,相信小弟和你的看法差不多。
教友們不是白老鼠吧!

若大家看清楚小冊子底頁的出版資料,是可以看到「初版、試用本」字樣的。

祝你新春快樂、旅途愉快!

頁:  1 | 2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