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禮儀與聖事 > Apostolic Exhortation: SACRAMENTUM CARITATIS

頁: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回 應
作者 內容

simon


Posted -
2007/4/1 上午 01:23:22

ernst,

你說:「真的再多幾個你(指靚仔)這樣的人,教會可要翻了!!! 」

我很認真地想,我們的公教會真的是脆弱到這個地步嗎?多幾個像靚仔的人,教會就要翻了?你是一時意氣說說,還是當真?

我只是好奇問問,沒有惡意的。我一向是個好奇的人,請別見怪。

THOMA


Posted -
2007/4/1 下午 04:03:25

哈哈哈!!
的確,我們的大公教會真的是擁有很多不同禮儀教會,但是,又如何呢?我們正身為羅馬拉丁教會的一分子,便應好好地享受我們這份恩寵吧!(註:本人並無抹殺了在教會的各禮儀教會的地位,切勿誤會。)

我們的討論應該以信仰出發,而非要賣弄知識,更不應作激烈正面的人身攻擊,對於現在一些禮儀流弊,我相信每一位教友都有責任地保存教會固有的文化及傳統。其他禮儀教會不也是努力地保存了他們千百年的傳統嗎?為何現今會有如此這樣激烈的討論呢?

絕罰是教會最嚴重的一種懲罰,只說了一點兒「異端」的說話,不會因此構成自科絕罰,況且在今天教會內有很多講了極為嚴重「異端邪說」的人,仍然能在天主教大學裡任教的情況下,一點兒「異端」的說話又怎會構成自科絕罰呢?

西滿兄:
我估計閣下可能真的沒有參與過國際性的彌撒了,在這些國際性的彌撒中,有很多不同國藉的人,雖說現在英文已日漸普及,但仍有很大部分的人是不能明白,甚至連讀可有困難。世上仍有很多人是以法文或德文,作為他們的語言。那麼,在一堂國際性的彌撒當中,我們究竟要用甚麼的語言才是最好,最適當呢?讀經應讀多少種語文才能滿足各人的需要呢? 而且,在一堂國際性的彌撒,那一種語文才是大家的共通語言呢?

請不要忘記每位教友每星期均會到堂區參與彌撒,一個文盲的人,均會在聽得多的情況下,因而知道彌撒現在發生甚麼,更何況在這些大型的國際彌撒當中,通常都會派發彌撒單張,或經書,根本不存在不明白的問題,閣下如果隻身到意大利、中東等地,不也是啞口無言,聽也不明嗎?(除非,閣下懂得意大利文,及中東用語),況且現在教宗只說在彌撒中的日常對答、歌詠…等盡量使用拉丁文,並沒有表示對讀經、講道和信友禱文等也需用拉丁文,或許閣下也誤解了教宗的說話了。

我們只說全世界少於千分一人懂拉丁文,因此彌撒用拉丁文就不是最好的,那麼是不是教會千百年來用上拉丁文也不是最好的呢?而今日用不同語文以滿足不同國藉的人才算是最好呢?

現今為何香港人的英文水平日漸下降,就是我們沒有機會講,連上英文課堂時,老師也要用中文來教授英語,這又對誰有好處呢?不要忘記,我們學習並不是只已地區作為我們的終極點,我們更應向國際邁進。現在的學生在小學可能以中文來學習相對論,但總有一天他們也要大學用英文來理解相對論。早此熟習用英文來理解,究竟又對誰有好處呢?

我對拉丁文的認識也只是略懂皮毛而已,我學拉丁文不是以中文來學的,而是用英文來學。現在我們學的拉丁文是教會的拉丁文(Ecclesiastical Latin),而今天教會所用的拉丁文同樣也是這種的拉丁文,因為這種拉丁文本來不是為日常生活或與人對話而設立的,而是為教會而設,因此字義並不會有大幅度的改變。

我想問閣下讀歷史時,怎確信這些歷史課本的真確性,在數千百年前真的曾發生過呢?

現在,其實我們的禮儀已全部改用本地語文了,為甚麼教區仍不斷改良及出版新的彌撒經書呢?情況就如很多香港人均說拉丁文是不能令人聽得懂的,所以教會當局便印製本地語的經書,讓教友們能有多一點兒的理解;但是現在改用了本地語文,又一樣全台彌撒手拿著禮儀經書,有何分別呢?

simon


Posted -
2007/4/1 下午 04:46:20

Thoma,

在國際性的彌撒中,我並不是說必須用英文,正如你說,世上也有很多人不懂英文。

我的建議是,國際性的彌撒中,宜用最多人懂的語文。語文是用來溝通,不是用來表演。不用中文、不用英文、不用法文或德文,而用最少人懂的拉丁文,然後說這是「最好」,我感到好奇怪。

當然,某人說的「最好」,只是站在說話人的角度去看。好比一個小女孩,她相信爸爸是「最好」的,於是她說:「我爸爸是最好的。」她沒有說錯,因為從她的角度看,她爸爸確是世上「最好」的人。

Thoma,
你問:「那麼是不是教會千百年來用上拉丁文也不是最好的呢?」

我推測,拉丁文曾經是教會中流行的語言,是大多數人都懂的語言,所以那個年代用拉丁文是很合適的。但時代變了,拉丁文不再是流行的語文,若勉強用拉丁文,我不認為那對拉近神和人的關係有甚麼好處。

我們公教徒的信仰內容,不會因不同語文而改變,除非你真的認為,懂拉丁文的教友比不懂拉丁文的教友,更是接近天主。又或再科學化一點比較,懂拉丁文的教友上天國的比率,比不懂拉丁文的教友上天國的比率為高。

THOMA


Posted -
2007/4/1 下午 05:01:02

原來閣下一直認為拉丁文是用來表演的。怪不得我們的討論總不能有所共鳴!

或許,我們應該先釐定大家對於一些概念是否一致,才作進一步的討論吧!究竟閣下認為的是否代表最多人透徹理解明白,才稱得上是「最好」呢?

教宗真的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嗎?我認為最好閣下需要才認真地看一次教宗的勸喻!

THOMA


Posted -
2007/4/1 下午 06:13:29

西滿兄:
我相信閣下的推測,似乎有點兒不準確,拉丁文為日常對話已是很久的事,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有天主教會,拉丁文可能絕跡得更快。本人並不是絕對認為拉丁文能拉近天主與人的關係。但是卻有助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我不能確定懂拉丁文的教友比不懂拉丁文的教友,更是接近天主;但我肯定懂拉丁文的教友對教宗所發的文件、教會神哲學、信理等,有更深層的看法。如果要問,懂拉丁文的教友上天國的比率是否比不懂拉丁文的教友上天國的比率為高,問這個問題的人連自己可不能解答啊!

edward


Posted -
2007/4/1 下午 06:15:25

西滿及多瑪兄:

小弟最近非常忙,所以少了上這兒留言。

記得我之前說過,禮儀中語言的使用,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

首先就著教宗的勸喻來說吧!按本人拙見,當教宗在《仁愛的聖事》中,說在國際性及包含不同族群團體的彌撒中,適合以拉丁語舉行彌撒時,乃彰顯了「普世性」和「合一性」。

當我們說「普世性」時,重點並非肯定拉丁語文本身在「現時」的條件下得到大部份羅馬禮教友的「理解」。反而是,透過該語言在禮儀中所表述的奧跡及道理,早已為各地教友所理解及相信。它亦包含了一份培育的目標:拉丁禮的教友,若在彌撒中聽到拉丁語及額我略詠,按理應是「feel at home」而不是「形同陌路」。

而「合一性」,則是指世界各地羅馬禮的信徒,在禮儀「源流」上的同一性。

教宗在信函中,按照梵二禮儀憲章的條文謂:拉丁語尤其應用於「讀經」、「講道」及「信友禱文」以外的禮儀部分。按該三處部分的性質,且在特定的情況下,它們若以本地話舉行,其益處大於以拉丁語舉行。

我們不可否認,在現今大部分彌撒均以本地語舉行的情況下,〈彌撒常用經文〉(Ordo Missae)的部分,其實已為大部分教友所理解。在此情況下,若能循序漸進地,在某些彌撒中,將該些經文換成拉丁語,並教育信友回應,則此舉並不妨礙教友參與。

最經典的例子是:

Dominus vobiscum. Et cum spiritu tuo.
〔願主與你們同在。也與你的心靈同在〕

Ite, missa est. Deo gratias.
〔彌撒禮成。感謝天主〕

Verbum Domini. Deo gratias.
〔上主的話。感謝天主〕

Kyrie, eleison. Christe, eleison. Kyrie, eleison.
〔嚴格而言,這不是拉丁語,而是希臘語--上主,求你垂憐。基督,求你垂憐。上主,求你垂憐--它們在梵二後的各譯本中,以「本地語」表達,對小弟來說是「不可理解」的。〕

該些啟應經文,其實非常非常簡單!若我們能將它們普及成為與「亞孟」和「亞肋路亞」般的程度,則乃百利而無一害也。兼且,歌詠團亦可有更充裕的空間,去選用不同年代的傳統聖樂。這種文化上的「連續性」,對團體的成長和成熟,是有必要的。

小弟(個人,但大膽地)認為,按照他的一貫思路,教宗現時所謂的「國際性」彌撒中「適合」使用拉丁語,其實只是一個引子而已。

事關若要教友在該些場合中使用拉丁語而不感到「陌生」,則暗示亦有必要在更廣泛和慣常的層面中,多推廣拉丁語的使用。君不見《天主教教理》的《精要本》(Compendium)的各國語言譯本,亦在「常用經文」中錄有本地文字及拉丁文。教宗在今次的勸喻中,亦重提到:

一、司鐸在培育的過程中,要更重視學習拉丁文;「能以拉丁語」舉行彌撒,被認為是一種培育上的「要求」;
二、鼓勵和教育平信徒以拉丁語誦念「常識的經文」、詠唱額我略詠等。

相信「好戲」仍在後頭呢!

edward


Posted -
2007/4/1 下午 06:27:03

多瑪兄:

宗徒有謂:「Scientia inflat. Caritas autem aedificat.」

對識得更多的人,天主對他們的要求不是更加嚴格嗎?

edward


Posted -
2007/4/1 下午 06:55:06

小弟自幼就參與本地話舉行的彌撒。對於禮儀使用本地語言的益處,我是深有體會的。我的經驗是:關鍵在於「用心參與」。

但小弟亦深深理解到:現時本地語言的使用,在禮儀和教友信仰成長中所能構成的各種「局限」--

一、很多教友,往往以為「聽得明」就夠了。在禮儀行為中,「聽得明」和「聽唔明」的元素,若能配撘合宜,則可對教友形成一種「鼓勵學習」的作用。當香港的教友,只顧死抱著中文版的《頌恩》和《主日感恩祭》,而忽視世間仍「天外有天」、有「Palestrina」、「Bartolucci」等,則在井底之蛙的心態底下,又哪來學習的動力?若能充分地汲取傳統聖樂的豐富養分,則我們有望可擺脫將〈皇皇聖體〉、〈虔誠朝拜〉、〈苦路歌〉唱成市井卡拉OK「飲歌」的亂象。

二、本地語言舉行的禮儀,在現時不少堂區的「氣候」下,往往被視為一種可被「任意」更改和增刪的物品。這種心態其實既不「中國」亦不「羅馬」。更廣泛地在禮儀中使用拉丁語,有助眾人「望清楚」及「認清楚」:禮儀並不是「個人」或「小圈子組織」所可以任意把弄的物品。它要求一種客觀性及穩定性,以恰當地展現客觀及不變的信仰真理。而最終極的,是在教友的心中,禮儀的確可以成為大家「集體記憶」的一部份,從而間接地亦達到先賢所述的「教化」效果。

三、在相同氣候下,本地語言的禮儀,往往在翻譯的過程中,亦可成為某些人士「操控」和「騎劫」的工具。大家只需要將本地語的禮儀經文,和拉丁原文比對一下,往往可以看得出翻譯者(或翻譯群體)背後的政策、理念和動機--而它們往往亦與教會的意願不符的。近年教廷關於禮儀翻譯原則的指引,稱為《Liturgiam Authenticam》(「authentica」有「非偽造」的意思),並非沒有理由。

靚仔


Posted -
2007/4/1 下午 06:57:53

嘩!真的很多稻草人啊!
要上綱上線,真的很容易.
我本身從來也不完全反對使用拉丁文,我只是不認為"拉丁"文相對於其他語文有甚麼獨特的"優勝"之處而已.拉丁可能在一些領域佔優,而不是"全面"佔優,而且有可能在一些情況下用拉丁更差.
絕版書,我無,但也不是上網看的.
大部份都是在圖書館借來看,或在圖書館內看的,尤其是在柏克萊被稱為"聖山"的GTU中.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那兩本關於米蘭禮的書還在我寫字檯頭.打錯了書號真不好意思.
Alcuin Club 的再版書在那裡有得訂我也知道,不容仁兄粗心了.

edward


Posted -
2007/4/1 下午 07:07:07

靚仔兄:

這麼大份文件,大家只就其中一個小點討論,都幾搞笑。

靚仔


Posted -
2007/4/1 下午 07:09:31

另外,我想請教一下愛德華兄的意見,因為我想極也不通,"語文"也屬信理與倫理的範疇嗎?反對使用一種"語文"都可以成為"異端"?

靚仔


Posted -
2007/4/1 下午 07:10:36

我是真的覺攪笑的,因為我也不知可故有人會以為我要反拉丁.

edward


Posted -
2007/4/1 下午 11:26:30

靚仔兄:

反對彌撒使用拉丁語,的確是有機會成為異端的。
但兄當然不屬此列吧!

詳情可參閱特倫多大公會議、第廿二期會議、論彌撒的第九條法規:「誰若說彌撒......須只以本地話舉行,當受絕罰。」

THOMA


Posted -
2007/4/1 下午 11:50:51

愛德華兄:
禮儀中所用的語言,確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

有很多至今仍有一種誤解,就是認為拉丁文用在彌撒上是不能令教友們明白,因此便質疑彌撒為甚麼要用拉丁文。本人只是以有限的知識證明來證明在國際彌撒中用拉丁文確實更能如彰顯教會的普世性與合一性。不是要作一些無謂的「非此即彼」式的爭論。

事實上,本人從未排除本地語文的重要性,在香港本人甚少參與拉丁文彌撒(雖然知道有,卻因時間不能遷就而未能參與),每星期均是參與堂區的中文彌撒。但是現時各堂區似乎並未能依照梵二禮儀憲章的條文,以本人的堂區來說,神父曾禁止歌詠團唱拉丁文,這是甚麼的一種道理呢?

有時候,彌撒用本地語文,真的是需要,彌撒的改革是要需要循序漸進,而非革命性的改變,梵二禮儀憲章鼓勵多用本地語,教堂區便立即響應,將所有有關拉丁文的經文,歌詠等一次過取消;現在,教宗鼓勵我們多用拉丁文,卻遇到很大的阻力,究竟是甚麼的一回事呢?

現今,仍有很多人認為說本地語文便能徹底明瞭彌撒,這樣便是最好的,但這是否一個事實呢?是否我們的教會的教導呢?

其實,現今在〈彌撒常用經文〉(Ordo Missae)的部分,的確大部分教友都理解,但不知道為何改為拉丁文後,會變成不理解,這一點本人真無法解釋。

本人記得上次參加有拉丁文的彌撒是在數年前胡樞機的追思彌撒,Kyrie,Sanctus,Agnus Dei等,每位教友也只跟著唱,我看不到此舉有妨礙教友們參與彌撒的問題。

雖然有些拉丁文,真是簡單得連三歲小朋友也學得懂的拉丁文,現在仍有很多人說是不能令人明白,我也不明白原因。

現在大部分堂區歌詠團只會選擇教友懂唱的歌詠,有一些歌詠竟可每次彌撒均使用,不論節期,不論意思,而只以教友們的喜好為依據,將教會多百年的傳統聖樂,置之不理,這究竟是甚麼的一回事呢?

本人亦相信教宗今次發出的勸喻,一定是有其用意,更希望像兄所言只是一個引子而已。真的誠心希望有「好戲」在後頭!

多謝兄的提點,基督徒的愛德,是基於有信德,本人從不敢自認為識得更多的人,但我相信本人會盡量會改善自己的不足。

小弟自幼也是參與本地話舉行的彌撒。對於禮儀使用本地語言的益處,我是是有非常深的體會。但眼見本地禮儀每況月下的情況,有時候真的有一點失望,不過,本人並無絕望。

教會真的有很多非常博大精深的元素,絕對是「天外有天」,本人最近看一本書,該書解釋聖週禮儀每個禮節、經文的意義,真是非常驚嘆教會內學者們的智慧,亦不得不承認,聖神永遠臨在於教會當中。

靚仔兄:
希望閣下不會誤會本人,本人並非說閣下的言論有「異端」成份。
本人相信閣下從來也不完全反對使用拉丁文。閣下只是質疑彌撒使用拉丁文的優越性而已,說得對嗎?以免再被人稱為稻草人啊!
用拉丁文反使一些情況變造更差?請舉例說明。好嗎?

不錯,這麼大份文件,大家只就其中一個小點討論,的確真係幾搞笑,不如換過話題,討論一下教會拆祭台的問題,好嗎?

靚仔


Posted -
2007/4/2 上午 09:52:44

Thoma,

胡樞機喪禮唱拉丁的應只有requiem,
因kyrie不應算作拉丁,
其餘兩首沒記錯都是唱中文,因為我記得有些人唱錯羔羊頌.(因為雖然之前蔡神父已提醒大家,但仍是有人唱"求賜給我們平安")
不過這不是問題重點,我和你一樣不反對一些常用的歌曲,尤其是不大會變的那幾首,可以有時唱拉丁,這在外地也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容易使信友明白其意思.

你問我用拉丁不好的地方,我很自然想到為一些人會"不自在",和不理解.
例如如果我在法國參與彌撒,我只是"估到"神父在說甚麼,而不是知道神父在說甚麼.
又例如有些人就算懂英文,但他參加英文彌撒仍然不"at home",就是這樣了.
我相信這其實也是為何梵二神長同意使用本地語舉行彌撒的原因.拉丁如果是"絕對"地好,就不會有准許使用本地語的措施了.

靚仔


Posted -
2007/4/2 上午 10:54:04

多瑪:

我有興趣知道那本講解聖周的書的名稱,可以嗎?

ernst:
網上要找資料真的不難,成本parson's handbook也可下載,是1899年版的.只是14MB,共二百幾頁.上網有無free copy是視乎你懂不懂找的,其他兩本在圖書館也借得到,要讀也無需要去買啦.

simon


Posted -
2007/4/2 下午 01:37:07

Edward,

就算我真的跟你的提議,用「念口王」的形式去說: Et cum spiritu tuo.
〔也與你的心靈同在〕

對於我,那句拉丁文的意思和「也與你的心靈同在」是絕對等同的。那並沒有額外意思,不會增加我對天主、教義、傳統等等的知識。

這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說明現在用中文去學拉丁文,並不能保證和一千年前人們說的拉丁文是一樣意思。

simon


Posted -
2007/4/2 下午 01:42:22

Thoma,

你說:「雖然有些拉丁文,真是簡單得連三歲小朋友也學得懂的拉丁文,現在仍有很多人說是不能令人明白,我也不明白原因。」

這個很容易解釋。語文是愈早學愈容易的。如果你叫一個三歲的孩子和一個八十歲的老人一同開始學日文,我相信三歲孩子進步較快。

至於你說:「本人並不是絕對認為拉丁文能拉近天主與人的關係。但是卻有助拉近人與人的關係。」

真的嗎?學拉丁文可以拉近兩個中國人的關係?

edward


Posted -
2007/4/3 下午 07:26:07

西滿兄:

當你能瞭解到,在不同場合中,一台彌撒中的不同部分,「Et cum spiritu tuo」乃可是以不同的旋律唱出,並可帶出不同的「基調」和「氣氛」時,則可望領會此一答句,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禮儀並非只是「文字」。文字固然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音樂的角色亦不可忽略。這與古人所云的「禮樂」,可謂異曲而同工也!

需要學習的地方,實在多著呢!

靚仔


Posted -
2007/4/4 上午 09:52:50

Edward,

我今次完全同意你,我們教區現時的音樂水準,不要說"聖樂"了,真的很少時候表現出彌撒應有的氣氛.

ernst


Posted -
2007/4/10 上午 12:08:13

Berkeley GTU ….. 哈哈哈….你不是在那兒畢業吧?....難”怪”難”怪”….呵呵呵

稻草人, 哈哈哈…誰為”稻草人”, “上綱上線”…大家心中有數吧!!! 真蓋嘆現在連”所謂”的天主教友都不再守護公教教導, 傳統及禮儀….真使人悲憤不巳!!!

更可憐的是……有一類喜歡”訴緒無知”的 -- 認為教友們現普遍都不太懂拉丁文, 便論證了拉丁文比不上用本土語言舉行好嗎? 借問聲?

或是否根本有人在”先入為主”…..去認為”由於梵二已經使本地話可用於舉行拉丁彌撒”, 便進一步推論”拉丁文要是絕對地好, 教會便不會給予這樣的允許”而更進一步自己去理解為”拉丁文現在根本巳不再適用於舉行彌撤”! 有這樣一種道理的嗎??

我試作以下的大膽假設. 一個羅馬人到北京定居下來, 發現原來北京的意大利餐館不多. 於是便與位旅居羅馬多年的北京朋友合資開了一間意大利餐館, 但於決定經營上卻有了分歧. 那位羅馬人堅持一所意大利餐館理認保留意大利傳統文化特色, 不用搞什麼作招徠. 另一廂他的北京朋人則認為傳統意大利菜口味並不合中國人飲食文化, 而且傳統意大利菜於北京也有了很久…於是便創新大打Fusion意大利菜. 從裝潢, 型像,菜式各方面均以中式作包裝……四合院作選址, 紅燈籠, 穿長衫的侍應生..以致食具也以中式,筷子…由於型像新穎很有Hip的味道, 所以開業初期生意巳經應接不瑕…但想不到的是一年後生意卻直走下坡…最後亦結業收場!!

以上只是想給大家反思一下…故事情節並不重要, 我只想道出”貪新鮮”大家均會….但是教會最重要的彌撒, 究竟可否給我們”貪新鮮”隨大眾的喜好去”加加減減”呢?

多謝Edward師兄的提醒, 看來靚仔你還是要小心點….我想再重新教會被下絕罰的目的並非真的去捉人”罰”…背後是pastoral的….是確立教會內一些題目是”無得傾”的!!!

靚仔…你的言論一直充滿著”前很矛盾”!! 你參加法文彌撒…當然無可能聽明, 除非你懂法文. 所以教會不是有了”拉丁文”作普世的共同語言嗎?? 你為什麼仍那麼”執迷不悟”!!!

Parson Handbook 有網上本確為好事….那麼你便更應花些時間了解下自己身為拉丁禮公教一員的”本身”文化啦!!



靚仔, 你提過你對BCP及Sarum rite有所認識…我想大膽請問你以下問題:

英國宗教改革於當時比較歐洲大陸的來得”保守”, 這點是公認的. 那麼借問你能否告知宗教改革使Church of England出了本Book of Common Prayer外, 在”禮儀”型式上又起了什麼變化呢? 如祭台,陳設等

靚仔


Posted -
2007/4/10 上午 11:41:58

Parson's Handbook實際上不是一本公教書籍,而小弟也從不是聖公宗的一員,說其是小弟的"本身"文化,誤會就真大,如想對"真的"公教禮儀有多點認識,建議你讀Fr. Jungmann的Mass of the Roman Rite.

試簡答Ernst兄的提問:
於一五四九年聖神降臨節,第一本公禱書開始使用,禮儀全面使用英語。一五五○年,英國教會將石造的祭台拆毀,並改為「聖餐桌」。而教堂內的「rood loft」及其他聖像被移除。再後期,則連彩色玻璃窗也被改為普通玻璃窗。從十六世紀後期起,皇室紋章成為教堂內普遍的佈置之一。主持聖餐的牧師服飾則為white surplice, black scarf and a hood。聖餐用的餅被改為日常的麵包。這段期間有很多事件發生,影響到教會的生活,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直到十九世紀中,牛津運動開始,英國教會的禮儀生活又再次出現重大的變化,Parson's Handbook也是當時的產物也。而且Church of England不是出了本,而是出了幾本公禱書=>1549,1552,1559,1604,1662.

simon


Posted -
2007/4/11 上午 12:49:02

Edward,

相信你一定有聽過一種叫「鬱躁症」的疾病。早前讀報,說香港有很多人患此病而不自知,又或自知但不會找門路求助。

如果我擔心有網友患上此病,除了為他祈禱外,還可以做些甚麼幫助他呢?

在網站讀網友留言,久不久我便會為網友擔心。你說我是否過慮,還是你也有同感?

Mitrophanes


Posted -
2007/4/12 上午 12:30:20

//相信你一定有聽過一種叫「鬱躁症」的疾病。早前讀報,說香港有很多人患此病而不自知,又或自知但不會找門路求助。
如果我擔心有網友患上此病,除了為他祈禱外,還可以做些甚麼幫助他呢?
在網站讀網友留言,久不久我便會為網友擔心。你說我是否過慮,還是你也有同感?//
Medice cura teipsum!

ernst


Posted -
2007/4/12 上午 02:45:03

wrong codes/deleted

頁: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