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禮儀與聖事 > 拜佔庭禮儀──霧裡看花﹖﹖﹖之二﹐正教會面向西方(面向教友)舉行禮儀﹖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Mitrophanes


Posted -
2002/4/9 上午 08:45:10


之二﹐正教會面向西方(面向教友)舉行禮儀﹖

在對於“司祭舉行彌撒的方向”一帖的回應中﹐靚兄說到﹕“我去過幾次聖路
加主教座堂參加神聖事奉(聖祭),次次聶主教都是面向我們的, 又何來東西方一貫傳
統?難道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都接受了梵二禮儀改革?”

乍一看﹐不免要大吃一驚﹐難道聶主教在自己的座堂搞起了改革﹐以至於改變
了普世正教會的“朝向”﹖仔細想想﹐可能靚仔是搞錯了吧。不然﹐聶主教的“大
膽革新”一定早就在正教會內引起軒然大波﹐聖路加堂又何以平靜至今呢﹖

首先﹐要搞清楚靚仔看見“次次聶主教都是面向我們的”的時候﹐聖堂內在舉
行的是什麼禮儀﹐進行到什麼時候﹐那時候主教是否是主祭/主禮﹖

在希臘教會的傳統中﹐的確有些禮儀是可以幾乎全程面向教友舉行的﹐但多是
祝福之類的“聖儀”。

在事奉聖禮(感恩祭)中﹐有一些環節主祭是面向教友(西方)的。最典型的
是在唱三聖贊後﹐主祭前往祭臺後方的寶座(未必所有聖堂在那個位置都真的有寶
座)﹐若主祭是主教﹐則坐在寶座上﹔若主祭是一名司祭﹐則坐或立於寶座一側。
在這個時候﹐主祭的確是在祭臺後方﹐面對會眾的﹐只是這個環節為時不長﹐接下
來還要讀福音﹐主祭不會一直保持那個姿勢坐下去的。況且雖然按照禮規﹐當時聖
門是打開的﹐但是在祭臺後方的主祭多時是被祭臺上的聖龕以及祭臺後的七連燈臺、
十字架、聖扇、燭臺等遮蓋得“隱隱約約”了﹐並不引人注目。那時侯教友的注意
力應該是在誦唱書信的誦經士身上。況且總體來說﹐整個事奉聖禮中﹐司祭絕大多
數時候是背對教友的。

有時候﹐如果主教或者修道院院長等高級神職人員不親自舉祭﹐而是出席另一
位司祭主祭的事奉聖禮﹐那麼他不會穿全套祭衣﹐而是僅僅披上大麾衣(mandyas)
手握權杖(在不太隆重的場合﹐甚至僅僅穿主教常服)按照禮儀的進程﹐或站或立
於至聖所外的主教寶座(俄羅斯教會僅有至聖所內的寶座)。這時候﹐按照希臘教
會的聖堂結構﹐主教是面對北方﹐也就是側向教友的。聖路加堂目前設施尚簡﹐可
能主教在不自己舉祭的時候﹐會在聖像屏一側幫助唱經﹐因而看上去似乎面向教友。


總之﹐面向東方朝拜的的確確是正教會一貫以來的傳統。當然﹐禮儀是活人的
禮儀﹐是動態的﹐神父不是向日葵﹐不可能刻板殭化地“始終向東”。但是在事奉
聖禮的大部份環節﹐尤其是“神聖祭獻(感恩經)”部份﹐主祭完全是面向東方而
背朝教友的。

靚仔


Posted -
2002/4/11 下午 01:26:48

Mitrophanes,你的名稱是取自君士旦丁堡主教Mitrophanes,還是中國正教會的第一位殉道者Mitrophanes神父?

Mitrophanes


Posted -
2002/4/11 下午 11:40:14

在下的名字是取自北京的大致命者﹐Sanctus Mitrophanes magnus sacerdotalis martyr
Sinarum.他未必是中國正教歷史上的第一個殉道者(至少在庚子年教難中﹐他不是
首先致命的)。但是他地地確確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國籍正教司祭﹐也是第一個
“司祭致命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祝聖常神父為司祭的主教﹐也是一位偉大的
聖人──日本國的啟蒙者──亞宗徒聖尼各老主教。

Cecil


Posted -
2002/4/12 上午 09:45:22

請問聖路加大教堂在那兒?

Mitrophanes


Posted -
2002/4/12 下午 08:37:26

Orthodox Metropolitanate of Hong Kong and S.E. Asia ,St.Luke Cathedral:Universal Trade Centre 704,3 Arbuthnot Road Hong Kong.

Cathedra est, sed non "magna".

靚仔


Posted -
2002/4/12 下午 10:03:00

見識.見識,當然是我的錯,Mitrophanes的兩位兒子就殉道在父親之前.
聖路加座堂就在我們的無原罪座堂斜對面.
施施姐,座堂不一定是大的.
我們也真是要學好一點拉丁,連正教會的弟兄也以拉丁來交談,我也應學好一點希臘文吧.

Cecil


Posted -
2002/4/15 上午 09:44:16

Mitrophanes兄弟,加入東正教的程序是怎樣的?

Mitrophanes


Posted -
2002/4/18 下午 11:39:24

關於您所提出的問題是很難用簡短的話來回答的。
因為為不同景遇下的的人有不同的方式﹐現簡單分述如下﹕
嬰兒及未成年者的入門聖事由其父母(或法定監護人)以及代父母向教會提出要求﹐只需要和本堂司祭(或其他依法有權施洗﹐或者受合法委託的司祭)商定日期﹐在聖堂或其他合適的地點舉行入門奧跡即可。

非基督宗教信徒或無宗教信仰者要加入正教﹐首先應該同本地區的正教會堂區聯絡﹐在神職人員的指導下反省自己的意向並學習教理。一旦準備工夫完成﹐就可以安排入門聖事的舉行。在古代教會中﹐慕道時期一般比較長﹐甚至有至臨終方受洗者。但在現代正教會中﹐慕道期並沒有統一的長短和固定模式。神父可以根據慕道者的個人情況和堂區的環境靈活安排。在臨近洗禮時﹐要選擇合適的代父母(不是僅僅敷衍塞責﹐而是要真正有好表率﹐會切實關心新教友靈性生活的虔誠資深教友)並在代父母和神父的幫助下預備需要的東西﹐如洗禮十字架(受洗以後將終身佩帶)白衣(不是一方白帕﹐而是真實的長白袍)。除非有緊急情況﹐如極端缺水的環境﹐或當事人病重等等﹐不然洗禮必須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三次全身浸沒于水中的方式進行。

至於其他宗派的基督徒要歸依正教﹐那必須在正教神職人員的指導下澄清自己的意向。不應該在不正確的意向中匆促改宗(例如僅僅因為喜歡東方的聖像、禮儀、神秘神修傳統﹐或出于對原先的宗派中弟兄或長上的不滿………)。若經過守齋﹐祈禱和嚴肅的反省﹐覺察到自己改宗的意願真的是出自聖神的引導﹐那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接受不同形式的入門聖事﹕通常的觀點是﹐若在原先的宗派﹐通過水﹐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而受洗的﹐就不必要重新受洗﹐只需要受聖膏就可。但是若在原先宗派沒有以此方式受洗的﹐需要重新受洗。若對原先的洗禮有懷疑的﹐可有條件地重新受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此類改宗者應該由何種方式歸依正教﹐在正教的不同聖統內有不同的觀點。這並不奇怪﹐“在確知的事上要一致﹐在懷疑的事上允許討論﹐在一切事上要有愛德”

若有人面臨死亡的危險﹐願意歸依正教﹐身邊又沒有神職人員﹐他可以請任何一位正教教友(男女老幼不限)為其施洗。方式為﹕取適量的聖水(若無聖水清水亦得)在病人的前額﹐下頜﹐左右頰依十字型三次注水﹐同時念﹕“上帝之仆/婢某受洗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們。”然後以剩餘的水滌灑病人的前胸﹐後背﹐雙手﹐雙腿﹐雙足。若病人的景況不容得如此做﹐就僅僅以少許水洗其前額﹐並誦經如上亦得。若病人日後痊癒﹐則應該進堂﹐請司祭為他傅聖膏並領受聖體血。

要注意﹐按照天主教訓導﹐在緊急情況下即使非基督徒﹐只要使用正確的聖事之“形”及“質”並有意行教會所願行者﹐也可以有效施洗。但是以上觀點﹐在早期教父中似乎只有教宗斯德望第一支持﹐所以稱不上“教父的共許”也沒有大公會議和聖傳的強烈支持。固而在正教會內多數神學家不主張非基督徒可以有效的施洗﹐理由主要有如下幾點﹕“本身未受光照者不能給別人以光照”“若施洗人對洗禮無基本了解﹐則其意向不可能是正當的”“聖事是信德的行動﹐若施洗人明顯地無信﹐則很難斷言他有行教會所行者的意向”。至於非正教宗派的基督徒是否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為正教的慕道者施洗﹐則更是一個尚待探討的問題。

其實﹐在病人急切願意受洗而身邊沒有正教教友的情況下﹐最合適的做法是﹐自己一心求主接納﹐同時口誦﹕“我﹐上帝之仆/婢某﹐願受洗﹐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們。”若無力口誦﹐心中默誦亦得。以上並非聖事之常態﹐但為得救足矣。但若痊癒後﹐還要接受水洗方纔妥當。


Ignatius


Posted -
2002/4/19 上午 10:23:56

想請問在香港的正教會,究竟有幾多的華人正教信徒。
在禮儀中,是否會有中文傳譯?

Mitrophanes


Posted -
2002/4/21 上午 01:51:48

回應
因為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區目前函蓋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港、澳、臺﹐以及新加坡﹐大馬﹐印尼﹐泰國等地究竟有幾多華人/華語/華裔正教基督徒﹐是很難回答的。因為各地相距甚遠﹐普通教友又無權查閱總堂的有關記錄。所以關於華人教友數目的問題﹐相信只有聶主教自己心中才有數。依納爵兄若有興趣不如去聖路加堂專程向主教請教。
作為一個極其注重禮儀的教會(本欄開頭的那句legem credendi lex statuat supplicandi很能夠代表正教會的普遍看法)我們認為禮儀文獻的翻譯是首要的和必須的﹐而聖經在正教會內本來就具禮儀性﹐所謂“週年經課”者是也。從17世紀至今﹐正教會一直沒有放棄過華語翻譯的事工﹐但是其間幾經中斷和波折﹐並沒有充份完成全部工程﹐而且遺留下來﹐目前還可以找到的資料翻譯水準參差不齊﹐從文言文到古典白話文到完全的現代漢語版本都有﹐甚至還出現過方言版。今日﹐仍舊有不同國籍﹐不同地區的主內兄弟姐妹在繼續從事這項受祝福的工作﹐但是任重而道遠。
我想﹐天主教的朋友比較容易理解﹐因為從真福若望孟高維諾翻譯出聖詠集、福音、昇階經集以來﹐逾五百年過去了﹐至今天主教還沒有能夠做到在同一個時代將自己禮儀經文的“完整版本”全部翻譯成漢語。(依我個人管見﹐天主教的所有禮儀經文包括以下本五書﹕1﹐彌撒經(感恩祭典)﹔2﹐大日課(時辰禮贊)﹔3﹐聖事禮典﹔4﹐昇階經集(週年唱經集)5﹐主教禮書。梵二以後﹐高舉“本地化”大旗的天主教人士不在少數﹐可是至今數十年已過﹐以上這“五本書”的漢語翻譯﹐彌撒經和大日課可以說完成的還不錯﹐但是真正的“完整版”還沒有﹔聖事禮典只是出現了各種根據需要而編撰的“簡本”更重要的是“改革”後的許多表明新禮特徵的“序言”“紅字”都沒有完整出現在中文本內。昇階經集的新禮中文本從未有緣和華人見面﹐相反的﹐各種非額我略頌調的“通俗教會音樂”代用品層出不窮。其實﹐每臺彌撒的進堂詠﹐答唱詠(似乎包涵了傳統的昇階經和連唱經)阿肋路亞詠﹐奉獻詠﹐領主詠﹐都是和書信福音一樣具有“經課性”的。是歷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如果一個地方教會慣常以隨意選取的“通俗詩歌”來代替這些聖經歌詠的傳統地位﹐那不能說是禮儀的復興﹐只能說是禮儀精神的沒落。其實真正符合禮儀精神的做法是﹐根據當地的實際﹐儘快翻譯編撰出本地教會的昇階經集。提供各種選擇的可能﹐比如可以使用更多的“應答輪唱”或“對經”的方式﹐以期民眾參與﹐提供完整的或至少較長的聖詠節句﹐而不是過去短短的一兩句。倡導司鐸不要以過去做“誦讀彌撒”的心態來做新禮彌撒﹐而是要儘量鼓勵禮儀性的歌詠﹐免得歡樂的祭獻變成象死氣沉沉的冗長講演………………..
可見﹐禮儀文獻相對較少的天主教會翻譯工作的完成尚有待將來﹐常用禮書就有十幾本的正教會更是路漫漫其修遠………….


edward


Posted -
2002/4/21 下午 11:06:02

Mitrophanes兄:

小弟實在十分欣賞閣下的看法。看來,你對我們天主教的禮儀很熟悉呢!希望你能多多來此分享啦。

Augustine


Posted -
2002/4/21 下午 11:28:56

I think for the Graduale Romanum in Chinese to appear, the first thing is to let people realize there is such a need.

Without that respect of Traditional Liturgical Music Of the (Latin) Church, I don't think even a partial translation will appear......let alone the
Gregorian Chant!

" 那不能說是禮儀的復興﹐只能說是禮儀精神的沒
落"...Indeed

Mitrophanes兄:
小弟實在十分欣賞閣下的看法。(as Edward)

mitrophanes


Posted -
2002/4/22 上午 12:53:18

靚仔


Posted -
2002/4/22 上午 11:03:41

這世界真是藏龍伏虎的.
我懷疑有多少師兄弟知道甚麼是Gradual,唉,難怪教授叫我們讀多點書.
但不單是中文,英文也好像沒有Roman Gradual的譯本哦,最近磅的好像是By Water Flow, 只有simple gradual 的全部歌詠及其他歌,而且不是主教團編譯的.
中文其實有譯過,雖不知是否全部譯出,而且無出版,但在聖母神樂院我就有唱過.
但M兄,我不大明白"完整版"的意思是甚麼,
是沒有"完整"地譯出"整本的意思嗎?
依兄,其實我很喜歡貴會中文公禱書中的plainchant,唱得好時真的很正.
edward兄,很久沒見,考完曬試嗎?可以行醫未?

Cecil


Posted -
2002/4/22 下午 03:26:08

這世界的確是潛龍伏虎的;咱們的責任之一就是引他們出來,好使教會百花齊放;靚兄引得出他們,也功力不淺的了呀!

靚仔


Posted -
2002/4/22 下午 04:49:08

慚愧,慚愧,書永沒法讀得完,而且記性也無年輕時好.
引發討論正是此論壇的特色.
正如我本身很喜歡額我略聖曲和聖公會的聖頌.
我僅有用錢買的cd都是這些歌.
我也同意及贊成可在某些時候採用這些傳統歌曲,甚至是唱拉丁也無所謂.
但我卻不同意上面三位所說,禮儀的衰落(如有)是因為用了非傳統的聖歌.

Augustine


Posted -
2002/4/22 下午 06:40:36

聖母神樂院has Mass Chants according to the
Graduale Cisterciense (Westmalle 1950-60s)??

Are they really chanting them in Mass?
Oh! So exciting!

Bros. pls tell me when will they chant that?
They are using Mandarin? Aren't they?

靚仔


Posted -
2002/4/22 下午 06:53:45

Graduale Cisterciense? 我想不是了.
那是一些手抄的影印稿,據甚麼譯出我就不知了.
我也不記得是廣東話還是國語,反正也沒甚麼分別,(因為修士們的廣東話和國語分別不大,哈哈,只是說笑).
而且也不是整個mass proper都是chant的.

Augustine


Posted -
2002/4/23 上午 12:22:53

Are they chanting it during the veneration of the Cross
on Good Friday(singing the tri-Hagios)?

I went there once on Good Friday, they gave me
photocopied versions of the Improperia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ut the tone is the same as the traditional, so is the
Ant. "Ecce lignum Crucis" too...just fantastic!

I observe that using Mandarin to chant certain
curtailed Gregorian music is feasible.

But still Cantonese doesn't match the tone well.
It is hard to explain but experience tells me so,
especially when you plug-in Cantonese characters.

靚仔


Posted -
2002/4/23 上午 09:47:21

我從未在裡面過聖週五,所以我不知道, 但我下次入去見到李神父,莊神父或江院牧時,可以問問他們.
我在三藩市見李定豪神父用廣東話chant感恩經又幾好喎,當然我相信用國語會更好,因聲音無咁硬.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