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神學 > 禮儀與聖事 > 有外形而沒有實質的“幻像”???

頁:  1 | 2 回 應
作者 內容

Mitrophanes


Posted -
2003/10/6 下午 09:20:41

若祝聖後餅酒的質依然存在,那麼,這和馬丁路德的「consubstantialism」,又有何分別呢?
答:分別在于,馬丁路德是天主教的“經院主義制成品”他的“同體論”和天主教的“變體論”一樣是試圖以理性去解釋那不屬于可被理性理解范疇之內的事物。而當我說“餅酒的質在祝圣后繼續存在”是從現量經驗得出的結論。而當我說“我也相信這确是檷無玷的圣體,這确是檷尊貴的寶血”(預備領圣體血祝文)時,我是在宣告我的信德。這個信德不是從理性中來的,而是上主的恩賜。

但Mitrophanes兄你可否解釋:餅酒被祝聖後,可否將之說是「既是麵餅,亦是基督的身體」?
其實您之所以苦心描繪出一种“雖然沒有‘質’之‘體’,卻有‘質’之‘用’的‘形’”只因為您的信德告訴您“變體論”是真理,那么為了維護這個真理,即使犧牲理論表述上的合理性也是在所不惜的。其實,如果一個“形”在任何方面都表現出有“質”的特點,那么就是有“質”了,說“實際上沒有質,只是因了天主的奇跡,使其看上去有質,并有質的功用”那您不覺得天主的這個奇跡有點太無聊,太失敗?
如果這樣的理論行的通的話,那要多謝天主,沒有讓“梵一”的眾主教得出“黑人沒有人類靈魂”的結論,并定為教理。若然,可能又有人會在今天辯護說:“這些‘人’在那方面看起來也是人,但是實際上卻不是人”并為此贊嘆“天主真奇妙”了。
我無從解釋為何被祝圣后的祭品可以“又是餅酒又是體血”但是我知道,我這樣說是有圣傳的依据的。因為根据自古相傳的事奉圣禮文本(直到今天仍被使用于正教會內),即使在祝圣之后,在紅字甚至經文內,仍然稱被改變了的圣祭品為“餅”“爵”的。而不是什么“過去時的餅酒”(也不知道那种語言的名詞也有“過去時”的,反正不太可能是古希腊語和拉丁語吧,呵呵)。就我個人所知沒有任何古代禮儀的文本稱祝圣后的圣祭品為“餅形”“酒形”的。
而且,我不希圖去解釋任何信德的奧跡。它們是無可言說,無可解釋的。

原來正教弟兄中,居然有這麼多人懷疑公教聖事的有效性。
老實說,怀疑的人是有的,但是可能更多的人是“毫不怀疑地确信天主教不擁有正教所定義的有效圣事”另外,几乎所有的正教信徒認為“只有正教才是唯一的‘公教’而天主教只是‘自稱’或者‘自認為’是‘公教’而已”。這些話說出來可能要讓很多天主教會內的“合一積極分子”大跌眼鏡了,但是事實總是事實。在“合一運動”中許多天主教徒表現出來的盲目樂觀常讓我吃惊。這樣的樂觀頗為類似于中共“大躍進”時期的樂觀,讓人感到高深莫測。就好象我無法猜出當時深居中南海的毛澤東是否真的相信豬可以養到一千几百斤,糧食畝產可以有几十万斤(畢竟毛也是農民出身),我也同樣無法猜出若望保祿二世是否真的相信所謂的“二肺葉論”或者更極端一些的“万教歸一論”(畢竟若望保祿也是神學家出身)。

從互聯網上的資料所見,正教對於transubstantiation和公教聖事有效性的看法和做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确定的事上一致,在怀疑的事上自由,在一切事上有愛德”善哉斯言。

Meeting the Orthodox - Validity of Roman Catholic Orders
此文看了,作答的那個神父很圓滑啊,呵呵。
美國自主正教會(OCA)在不給來自天主教的皈依者授浸禮以及不重新按立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的做法來自俄羅斯正教會自十六十七世紀以降的實踐。唯此實踐,既無神學和傳承方面的依据,也沒有“普世教會”的共許。事實上,這樣的司祭,即使在俄羅斯教會受了“更衣禮”而以正教司祭的身份事奉了一些時日,若想轉去其他地方教會,還是會被要求重受按立的。關于俄羅斯正教會的這個“歷史錯誤”其他地方正教會的看法也并不一致。比較持平的觀點認為,這雖然不是正統的實踐(ORTHOPRAXIA),但是因著教會作為“圣靈居所”和“基督奧身”的治愈,這些皈依者仍然可以被視為真正的基督徒和司祭的,但是在意識到錯誤以后,并一旦條件允許,接受浸禮和按立還是必要的。我就見過這樣一個個案:一個來自拉丁美洲的正教司祭,先前以平信徒的身份自天主教皈依,但是沒有受浸禮。后來他在正教受了司祭神品,并事奉了多年。一次前往希腊阿索斯圣山朝圣時,一群隱修士引經据典地給他“洗腦”,最終還是將這位已人到中年的神父說服,去到海里由隱修士手中受了浸而“完成全義”。
在蘇聯解體之后,有不少具獨立思想的俄國神學家提出了改正俄國教會歷史上“拉丁化”的倡議。現在俄國國內的情況已經有很大改變。我的一個朋友,是前天主教的修女(現在是正教修女)就是在俄國按照正教禮儀受浸皈依的。這樣的做法也正被越來越多的堂區所接受。
就我個人所知,根据教會的傳承,有不止一位圣教父宣稱:拉丁人的所謂洗禮是完全無效的,和沒有舉行過完全一樣,若經受此种“洗禮”的人愿意皈依正教,必須如法受浸。
在十世紀以后的希腊和小亞西亞,若一個天主教司鐸在正教教堂舉祭,則該祭台被認為是“被异端者所褻瀆”而需重新祝圣后方可再次舉行正教的事奉圣禮。則當時這些地區的正教會對天主教神品的觀點可想而知。

記得幾年前有一次與聶主教參加一個座談會。在回程時,我對他說:「我亦視您為宗徒的繼承者。」當時他以微笑回應。在他的笑容背後,其實會否想著:「你們那位胡樞機則不然了!」?
到底他又是怎看我們天主教的聖秩的?
聶主教的想法只有他本人可以回答您,我就無可置喙了。

Mitrophanes


Posted -
2003/10/6 下午 09:30:49

在正教的歷史中,只有七次大公會議,但就連該些「公會議」也不是無誤的。那麼應由誰去詮釋「教會」(俄羅斯?伊斯坦堡?)的傳統呢?
七次神聖普世大公會議是無誤的。但是這並不是說大公會議本身具有必然的﹐事效性的“無誤權”。任何大公會議﹐教父﹐法典的無誤性都不是自明的﹐而是在教會的歷史中逐漸彰顯的。因為不但有信奉異端的羅馬教宗(如基督一意論者羅馬主教奧諾略<願他和他的邪說永受棄決-ANATHEMA>)﹐也有支持異端的公會議(如數屆‘毀像會議’‘佛羅倫薩合一會議’等)。因此﹐教會作為基督的奧秘身體和天主的淨配﹐聖靈的居所和殿宇﹐具有“無誤性”但是並不等於在歷史中的教會有任何“無誤”的外部機構(不論是個人還是團體)。無誤的是天主和他運行在教會中的聖化引導之神。

Mitrophanes


Posted -
2003/10/6 下午 09:45:56

剛才Mitrophanes兄你所說:transubstantiation一詞,是受了拉丁教會兼俄羅斯沙皇影響的說法。照你所言,這就是「壞影響」了?
在我看來。這至少不是甚麼“好影響”。

而因著「伊斯蘭君主的保護」,正教宗主教得以堅決否認公教會聖事的有效性,及激化filioque爭論,就是「好影響」了?
事實上﹐沒有任何正教宗主教行文否認“公教會”聖事的有效(這怎麼可能呢﹖)教父們否認的是“教皇主義異端團體擁有真實的聖事”。
另外﹐對於天主教的聖事﹐否認還是承認。對於“雙發論異端”是否堅予棄決﹐是關於信德和良心的事情。您似乎要將這些歸因于政治﹐那未免就太。。。。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今日的正教信徒可以不“依靠”任何君主的保護而自由地選擇是否承認天主教的聖事﹐以及是否堅決譴責“雙發論”。為甚麼在歷史上正教的宗主教要“而因著「伊斯蘭君主的保護」”才“得以堅決否認公教會聖事的有效性”﹖如果沒有“伊斯蘭君主的保護”宗主教仍然“堅決否認公教會聖事的有效性”會導致甚麼後果﹖ 呵呵﹐天主教的火刑柱是聞名遐邇的阿。甚至一把火燒到希臘的阿索斯聖山。佐格拉夫隱修院拒絕和羅馬“合併”而被活活燒死的殉道修士們永遠被記載在了<致命錄>中。而信德沒有達到致命境界的宗主教﹐既然不想嘗試被做成人肉燒烤的滋味﹐也只好求助于異教君主了。呵呵。

Mitrophanes


Posted -
2003/10/6 下午 09:49:46


拉丁文對ousia,在不同的地方譯為substantia和essentia。Accidens的希臘字,則為sumbebekota。Hypostasis在拉丁文的對應,則是suppositum。

其實按照字源來看﹐Hypostasis和substantia是同源的對應字。只是在拉丁和希臘神學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涵義。比如正教說﹐上帝有三個不同的Hypostasis﹐但是天主教似乎不說“天主有三個substantia”。

edward


Posted -
2003/10/7 下午 08:00:33

A Response to Orthodox Critiques of Catholic Apostolicity

去非


Posted -
2003/10/7 下午 10:27:34

正教當然會認為自己才是"one holy catholic and apostolic church"﹐正如天主教也會採用類似的態度。想問一問M兄的是﹕網上有些資料說﹐正教的官方看法是天主教仍然是異端﹐不知這正確否﹖

另外﹐不知正教的弟兄現在怎樣看“羅馬首席權”(以前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認為羅馬宗主教有的只是honour?)﹖

我自己的想法是不少弟兄姊妹對合一的樂觀是稍為過了頭。其實﹐在一些核心的問題上﹐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立場﹔正教有正教的立場﹔新教各宗派又有各自的立場。這些立場都只能澄清﹐而不能改變﹔這困難可說是很難解決的。

Mitrophanes


Posted -
2003/10/7 下午 10:57:58

答去非兄﹕
二戰以來﹐不少地區的正教會開始回應羅馬天主教和新教關於“對話”乃至“合一”的邀請﹐進行了不少會談﹐也澄清了一些觀點。但是﹐站在正教的立場上﹐我們認為當時導致分裂的一些因素﹐是一定具有異端性質的﹐而且在正教會方面是無可妥協的。比如最著名的就是“聖神雙發論(和子句)異端”。
同樣﹐在大分裂之後﹐羅馬陸續宣佈的某些信理﹐在正教看來也是異端﹐比如“煉獄火(淨罪罰之火)”“大赦(免罪罰)”“教宗無誤”等。
我也知道﹐在今日的正教會內﹐有一些地方教會和主教﹐不願意或者避免稱天主教為異端﹐但是這背後更多的是“教會政治學”而不是信德及神學的因素了。

至於羅馬教宗的首席﹐在正教看來﹐就好像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首席一樣﹐是名譽性的﹐平等中的“首位”。說的更簡明一點﹐就是在各地方教會首腦共祭的時候﹐他(羅馬主教或者君士坦丁堡主教)恆為主祭。在大公會議中﹐他一定為首座(第一把交椅)。在各地的事奉聖禮中﹐當誦讀牧首名錄的時候﹐他的名字一定在第一個。這就是所謂的“首席”了。但是﹐他決不是一名“超級主教”也不是“眾主教的主教”他在自己的轄區以外沒有行政權力。他沒有權力干涉自己轄區以外的主教任命。他不具備任何形式的“無誤權”。

去非


Posted -
2003/10/8 下午 11:43:22

想問問﹐那現在君堡普世牧首跟其他正教地方教會的所謂“從屬”關係是怎樣的﹖如M兄所說﹐地方教會的主教任命是完全不經君堡宗主教的了﹖那在教義及倫理方面的爭端(不可能是一點爭端都沒有吧﹖)﹐現在又如何解決﹖

Papacy的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這也算是重大的分歧之一(應不比"聖神雙發"的"問題"較為次要吧﹖)。

Mitrophanes


Posted -
2003/10/10 下午 10:00:48

想問問﹐那現在君堡普世牧首跟其他正教地方教會的所謂“從屬”關係是怎樣的﹖
答﹕若此處所言的“其他地方教會”是指自主教會的話﹐那麼她們和君堡教會之間沒有任何從屬關係。君堡牧首區是眾自主教會之一﹐而非之首。

如M兄所說﹐地方教會的主教任命是完全不經君堡宗主教的了﹖
答﹕除非該地方教會直接隸屬于君堡牧首。不然君堡牧首無權任命。(例如﹐君堡牧首無權在塞爾維亞境內任命任何主教)。

那在教義及倫理方面的爭端(不可能是一點爭端都沒有吧﹖)﹐現在又如何解決﹖
答﹕兄有此問﹐是因為您習慣了天主教內關於“教宗在宗座就教理及倫理所作得定斷無誤”的說法。還有就是所謂的“羅馬一發言﹐爭論就止息”。但是這恰恰是正教和天主教在教會論方面的分歧點所在了。在正教會內﹐只承認作為上帝淨配和基督奧秘身體的教會是無誤的。但是這種無誤性其實相系于運行于教會內的聖化引導之靈。此無誤性是沒有外在的﹐屬世的機構的。因此﹐在正教看來﹐既沒有擁有無誤權的個人﹐也沒有擁有無誤權的團體或者機構。在教理和倫理方面如果有問題﹐聖經和聖傳承就足以回答了。如果我們真正相信聖靈的引導﹐就不會去乞靈于一個“不會錯的‘神人’”。

Papacy的問題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這也算是重大的分歧之一(應不比"聖神雙發"的"問題"較為次要吧﹖)。
答﹕是的﹐的確是如您所說的這樣。

去非


Posted -
2003/10/11 下午 01:34:34

在教理和倫理方面如果有問題﹐聖經和聖傳承就足以回答了

這個...理論上是這樣沒錯。天主教的訓導也是根據聖傳和聖經的。但實際上﹐即便是根據聖傳及聖經﹐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主教們仍可能會存在分歧。以前東西方教會未分裂之前﹐這種分歧便不是不常見的。這樣看來﹐正教是容許主教們在教義或倫理的看法上有分歧的了﹖例如同性戀問題﹐如果某地的正教主教認為可以用partnership的方法(即只給予他們大部份婚姻的權利﹐但不承認他們的結合是婚姻)去解決而君堡世牧認為不可﹐這些不同的看法是可以並存的﹐沒有誰可以代表正教的官方立場﹖

Mitrophanes


Posted -
2003/10/14 下午 09:04:46

關於您的問題﹐我嘗試着回答如下﹕
在一定程度上﹐正教會當然容許主教們有不同的看法。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至於誰可以代表“正教會的官方立場”那我的回答是﹐誰的看法符合聖經和聖傳的教導﹐誰就代表正教會的“官方立場”。這個官方立場代言人的地位不不可能委託給某個“特定宗座”的主教的。不然的話就得承認奈斯多略的理論也是“正教會官方立場“了。
至於那個關於同性戀的問題﹐我覺得聖經和聖傳已經完全足以回答了。
所謂的同性同居者的權力﹐如果是指福利﹐繼承權之類的﹐在政教分離的今日﹐本不是屬於教會管轄的範圍。如果是指靈性的權力﹐那麼公然同居的同性﹐是生活在嚴重的﹐持續性的罪孽之中﹐除非悔改﹐不然是沒有領受聖事的權力的。這是原則性問題﹐任何地方主教沒有持“異議”的可能﹐理由已經明白地寫在聖經上了。即使將您的例子顛倒一下﹕即使是君堡主教支持﹐而地方主教反對﹐應該受彈劾的也是君堡主教才對。

去非


Posted -
2003/10/15 下午 09:43:44

謝謝M兄的回答﹐令我對正教又多了一些的認識。

頁:  1 | 2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