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靈修與祈禱生活 > 靈修生活分享 > 靈修與政治投身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Ignatius


Posted -
2003/12/31 上午 08:49:34

靈修與政治投身

真正的獨處,是讓出我們生命的空間,去關懷別人,在真正靜觀裡找到如何愛世界的方法。

◎周學信/主講 ◎顧浩然/整理

在牟敦的教導裡,很重視人如何在生活裡體驗神的恩典,做自己應當做的事。

如果從台灣教會處境來看,則教會有一個傳統,就是靈修與政治是分開的,把社會關懷與靈命關懷分開,總認為靈修是乾淨的,而政治卻是骯髒的。而這樣的觀念背後所突顯的是,靈命、靈修是屬於我們生命的一小部分,不應該佔滿我們生命的全部。也認為神只能管到我們靈修的部分,而不能管到我們其他的部分,以致我們的神觀或社會觀往往流於狹隘。

若以牟敦的認知,則前述的觀念是否也在鼓勵我們世俗化,即所謂的「生命是屬於我們與神的關係,而不屬於政治或社會關係?」然而,牟敦認為,出世與入世的人其實是同一群。

 默觀是生活一部分

那麼牟敦又是如何看待默觀與靈修政治投身?牟敦的貢獻在於默觀的社會倫理觀給了我們一些引導。牟敦認為,默觀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投身政治或在教會工作,都要進入默觀生活,「一個人要進入社會關懷以前,必須求與神連合的關係。」
牟敦的默觀很難概念化,因為如此反而讓它受到限制。事實上,它並非神秘主義,而是一個屬靈現象,指的應是單純地對神開放。在生命的每一個時刻對神開放,會帶來很深的安靜,「就像嬰兒在媽媽懷裡,享受溫暖、平安的感覺。」是一個很深的、很單純的屬靈的行動。心思和意志單純地專注在神身上,轉向神,意圖在神身上,著迷在祂的光明面、單純地仰望神;放下自己的慾望跟隨神,「除神以外,沒有誰可以給我們喜悅。」

 在神裡面找到核心

在牟敦的默觀裡,強調整個人對神的生命的取向,不只是禱告而已,而是在神裡面找到我們的核心,倒空我們的慾望、懼怕與恨。默觀是一種不斷地對神的瞭解,然後明白我們在神面前算不得什麼,每件事、每個行動都是圍繞神,只有神是那位核心者。

默觀也是種直覺、認識與經驗。基督徒表達的乃不是我們在活,而是基督活在我們裡面。默觀的人經驗到神的愛,明白只有在神的愛裡才能找到生命的方向,與存在的意義。

默觀也是休息。在台灣,大部分的教會敬拜都很忙,感覺上彷彿忙的教會最屬靈,因此似乎不太容易接納所謂的「休息」。而牟敦則提醒,默觀本身要求我們能安靜下來,停止一切活動,要選擇進入獨處靜默的生活。所謂的默觀或靜觀,早期教父認為,是完全沒有行動,而是在安靜中更多認識自己、認識神。

若是比較聖經人物,馬大就是較屬於行動生活,而馬利亞則選擇默觀生活;又如約翰,屬於默觀榜樣,彼得則屬於行動派。

 單純安靜地傾聽神

牟敦同時也鼓勵我們不要追求成功。牟敦認為,社會常要求我們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做;但他覺得,我們應該是單純地在神面前,安靜地聆聽神聲音,過默觀、靜觀的生活。然而,這種生活,在牟敦的觀點絕對不是靜態的活動,而是強烈的;也就是說,默觀有其被動面,也有主動面。

牟敦認為,默觀有睡覺層面、也有甦醒的層面,在專注聆聽過程中,雖是被動地聽,卻是讓神的話在我們生命中行動。

但如何從默觀進入行動?牟敦認為,這是神賜的恩賜。從默觀到進入行動是自然的,應該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默觀與行動應是非常相合的。」默觀可能不會使人知道到底要怎麼做;但是卻可能更能認識自己,知道為什麼要行動!

在牟敦後來的書中,更進一步提到,神的話語讓修士從衝動的生命進入靜觀的生命,而修士本身在靜觀時,必須進入所謂的Parrhesia(意指free speech,在希臘時代,公民可以在大眾面前表達心裡所想的)。

Parrhesia對牟敦而言,是神給每個人的,可讓我們表達我們所看到的。牟敦所思想的,是以創世記故事亞當的經驗為基礎。Parrhesia就像亞當在未吃禁果前於伊甸園裡的工作,就是為伊甸園裡的動物取名,有創意、可以自由表達心裡所想的,是神給他的Parrhesia,話語是真實的、自由的。又像亞伯拉罕、約伯,也有與神有自由的表達。

牟敦認為,亞當在伊甸園裡與神有互動,聆聽神、聆聽創造。這種聆聽有點像藝術家,看到石頭、讓石頭說話。牟敦認為,從默觀到行動,最真實的就是要尋求Parrhesia,這是從神而來。

 更深層地認識自我

至於默觀與他者的關係?牟敦認為,默觀裡可以更認識自己,可以更有效地與人對話。默觀可以成為多元宗教對話的基礎,它幫助我們與同仁對話,培養我們愛他的心;默觀獨處找到自我,學習愛鄰居、引導他們進入社會關懷、社會行動,「靜觀可以超越無知與錯誤,對自我有深層的認識,幫助我們參與社會。」

而靜觀者必須要學習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進入人群、瞭解人群,一個真正愛的行動乃是來自於靜觀,它幫助我們的行動更真實,而不是衝動下的行動。

牟敦並且認為,要為世界做事,若沒有很深的自我認識、自由、正直、有愛的空間與能力,這樣的話就不能給別人什麼,「要給別人什麼,就必須立足在靜觀的經驗裡。」

牟敦對教會的看法是,教會不應該只是一套靈修的方法與禮儀而已,應該要培養愛的倫理,教會應該承認,每個人都是我們的兄弟,有責任服務他們。基督徒愛的行動,若不具體則只會流於空洞。「基督徒不配他的名稱,除非將他擁有的給出去,包括時間與關懷。」

 從神的眼光看世界

至於靜觀生活與世界的關係如何?牟敦認為,兩者是緊緊相扣的。修士雖然過靜觀生活,但不代表自此脫離世界。因為在靜觀裡也要關懷世界,透過靜觀,認識真我,有效地與神對話,於是會發覺要從
神的眼光看世界。

「默觀或靜觀不是逃避!」牟敦強調,在獨處裡可以更多的發覺神在世界裡的工作,「真正的獨處,是讓出我們生命的空間,去關懷別人,在真正靜觀裡找到如何愛世界的方法。」

最終默觀生活的完全,牟敦認為,它不是一個分開個體的天堂,而是如同愛的海,流進每一個蒙揀選的人,「默觀是深層、豐富的,是一個沒有停止的社會,不只是與神,與人也是一樣。」在牟敦的看法,它是更多的孤獨、更多的與別人在一起、更多的在社會裡──一個真正的愛的社會。

因此,牟敦呼籲我們要成為靜觀者,因為它可以是幫助我們有效地立足在神的生命上,更有效地關懷世界的生命。

Cecil


Posted -
2004/1/13 下午 04:49:44

大承佛教之所以不同小乘也在於 - 小乘只關懷自己得修行而不理外界;大承著眼於"福傳" - 使他人獲得渡引.
天主教關懷世界,有兩種看法 - 直接改革政治;改變人心以改革世界.
到底教會訓導提倡哪法門,則似乎尚無定案,而是可任人解讀.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