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我們的教會 > 香港教區 > 離開的原因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歸一

管理人員


Posted -
2001/4/27 下午 04:20:28

看到有教友說自己已經不再參與教會禮儀,我都好想知道下原因及其心路歷程,可否分享一二呢?也讓我們反思自己的信仰。

Cissie


Posted -
2001/5/22 下午 03:45:52

一哥既然"浦頭"了,就應一應景 - 不參加禮儀是最輕可常見的了,尚有穖會回頭。
不過我有一位朋友卻十分高調,四出交待她已經轉教;轉了何教;為何轉教。
她本來教書,教教會中學,幾年下來,竟轉了行做廣告,又改了別教,而且高調地說明自己拜入誰人門下。(不是基督教)
看來她的教友經驗並非一般,所以離去也不一般。跟工作大抵有密切關係。

julia


Posted -
2004/9/11 上午 01:37:18

其實此討論區有幾個topic都有講轉教的問題, 所以都唔知在那裡post 好?

近日, 在某留言板, 有位天主教教友說, 上年年尾, 在聖十字架堂尋求協助, 但沒有人理會她. 她覺得每星期去到聖堂好像是過客一樣, 找人幫沒人出現. (她沒說清楚是什麼需要, 只知她在聖十字架堂領洗, 後來搬去美孚, 因美孚多年老教友, 融入不了, 再輾轉搬回太古城區...)

她還說, 她在教會找不到屬靈的支持, 教會內沒有信仰/聖經分享的氣氛. 她已經感到很失望, 覺得只能在家庭祈禱, 很孤單, 已經獨力難支....正在尋找基督教的教會. 因為她先生說基督教團體感很重, 各人的關係很密切. 從她的留言知道她先生是嬰孩領洗的(天主教), 我相信她是成人領洗的吧!

剛留言盡力去幫助她, 未知她一家是否去意已決?
我們的教會出了甚麼問題呢? 還是我們的教友出了問題呢?
面對這些弟兄姊妹, 如何去幫助他們呢?
(我個人介紹了聖神內更新團體及基基團聯會給她, 未知教區內還有甚麼團體在屬靈生活上比較豐富, 可以介紹給她呢?)

amy


Posted -
2004/9/11 下午 02:13:33

我們的教會給予教友很多自由,
有"同枱食飯各自修行"的感覺!
信仰靈修是個人工夫實踐.

edward


Posted -
2004/9/11 下午 10:41:52

那位姊妹所遇到的,具體來說是甚麼問題?

小弟嘗聞:聖十字架堂的聖母軍,很不錯呢。

抽象的問題,只能有抽象的解答;而每人處理問題,都會有不同方法。

就以小弟在堂區而言,可以稱得上熟絡的兄弟姊妹,可說是不少。但當個人遇到問題時,則未必一定找教會內的朋友幫忙。在人生不同的關口,有不少難題,總得自己去面對。

當然,我們不是單單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去聖堂的。然而大家卻suppose教會內有不同才能的人去解決不同的需要。有些人有「personal」的需要(如聆聽、交心等),其實就是要求著interpersonal的聯繫。

而人際關係的聯繫,是不能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

值得我們反省的是:其實我們教會內,有何渠道可以facilitate彼此的聯繫,讓不同需要的兄弟姊妹,可以各取所需,各展所長?

julia


Posted -
2004/9/16 下午 03:22:23

我開始有些頭緒她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可能是一位緊張媽咪,在心情極差的環境下得不到她預期的友善關懷吧! 我有理由懷疑是溝通的問題。

Edward 兄說得對,人際關係的聯繫,是不能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 我相信那位姊妹平日在堂區沒有甚麼人際網絡, 而一尋求協助時, 她的問題又是難題 (又或別人覺得是少題大作?!); 加上本身心情煩悶﹐所以鑽進牛角尖了。 我已盡力﹐正如雅各伯所言:「如要我喪子就喪子吧!」。羊兒決意離棧﹐沒奈何!

所言「facilitate彼此的聯繫」, 當中教友都要肯付出的, 尤其是「時間」。 基督教朋友的聚會, 好像是每星期一次的; 而我們的善會組織是一個月一次吧! 而時間又局界了一小時(成員不肯花多一點時間)! 講了會務後, 有時連聖經分享都沒時間。 連善會成員彼此間都沒有深入認識及了解, 又怎談得上「讓不同需要的兄弟姊妹,可以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呢? ** 唏噓 **

edward


Posted -
2004/9/16 下午 04:50:45

不同團體需要不同程度的聚會頻密性。

就以小弟的堂區為例:

聖母軍和歌詠團,因其工作性質,每週聚會一次。
聖言宣讀組和送聖體會等,每月聚會一次。

當然,以上所述的,都只是「功能性」的團體。但堂區又應否就某些肢體的需要而搞一個「友誼小組」或「Crisis Intervention Group」(「危機支援小組」)?

但聖堂畢竟與「同鄉宗親會」有別。

此外,我們亦有需要顧及教友們本身的職份。每人都有家庭及工作上的平信徒使命。就以小弟來說:若要將聚會的次數增加至每週一次,則相信很多個人事務都會弄得一團糟。

小弟在主日喜歡與爸媽飲茶,多於留在聖堂「忙」。

Merely for 情誼而建立起來的團體,不是不好,但在當前天主教結構的觀念下,似乎很難得到「權柄」的支持。

非功能性的團契類團體,有如身體的膽固醇。適量的膽固醇,有助身體的血液循環;但太多則會導致心血管收窄閉塞。教會在這方面,可說是「消脂纖體」得有點過了頭。

julia


Posted -
2004/9/16 下午 05:01:56

非功能性的團契類團體, 我都覺得有需要。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堂區工作、聯誼﹐亦需要大家一起在信仰與生活 上分享。 這方面, 教區與教友都要一起成長。

“很難得到「權柄」的支持”- 我都聽聞過, 但我實在不明白為何? 不過, 這類團體其實是可以自發性組織的, 有幾個有心人一起便行。只是得不到支持, 便很難找宣傳及找新成員吧!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