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我們的教會 > 普世教會 > 教宗2006年四旬期文告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Ignatius


Posted -
2006/2/23 下午 04:16:38

教宗本篤十六世
二零零六年四旬期文告
「耶穌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瑪9:36)

四旬期是作心靈朝聖之旅的好時機,以趨赴那位慈悲的泉源。在這旅程中,祂要親自陪伴我們,越過我們卑微貧困的曠野,一路支持我們直至逾越節的極大喜悅。即使我們在聖詠作者所說的「陰暗的幽谷」中(詠23:4),正受到試探者的慫恿,頻於心灰意冷或對自己的成就懷著虛假的希望時,天主仍對我們不離不棄,保守支持著我們。事實確是這樣,即使今天,天主仍樂於俯聽無數渴求喜樂、平安和愛情者的呼號。在每個世代中,感受遺棄的大有人在,然而,天主在人這些不幸中,總不會讓可怖的黑暗得逞。正如摯愛的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天主為惡定下了限度」,這限度就是祂的慈愛(Memoria e identita, 29ss)。我就是循著這思想,選用以下福音的話作為本文告的主題:「耶穌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瑪9:36)。

在這意義下,我想稍停下來反省當下頗多議論的一個問題,亦即發展的問題。即使今日,主基督慈悲的「目光」仍不斷垂顧著眾人和各民族。祂注視人類,知道天主對他們的「計劃」包括了救恩的召叫。耶穌知道這計劃所要遇到的險阻,因而對群眾大動慈心:決意要不惜付出自己生命的代價,來維護他們免受豺狼的侵襲。耶穌帶著這目光來擁抱每一個人和群眾,把他們全交託於父,獻出自己作為贖罪之祭。

在這逾越奧蹟真理的光照下,教會明白到要促進一個圓滿的發展,我們就要以基督的「目光」來看人類。事實上,我們絕不能回應人類在物質上和社會上的需要,而忽略了滿足他們心靈上極大的渴求。這點我們尤應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加以強調,在這時代中我們對窮人的責任愈來愈明顯和迫切。我可敬的前任教宗保祿六世早已準確的指出,發展落後這一弊事是人類的一大遺憾。在這意義下,他在《民族發展》(Populorum progressio)通諭中,看到世上「那些缺乏物質,連為生活必需的最低供給也沒有的人,或缺乏倫理觀念,為自私所摧毀的人…或是那妄用財富、濫使權力、剝削工人、不義契約等壓制性的社會制度」,而感到痛心疾首(《民族發展》通諭,21)。為了矯正此等弊端,保祿六世提出,除要增進「對別人人性尊嚴的重視,對安貧樂道的嚮慕,對公益的合作,對和平的切望」外,人們還應「認識至高美善,並認識天主為至高美善的泉源和終向」(同上)。他循這思想繼續指出,最後尤應有「信德,此乃人應樂意接受的天主恩賜,並要在基督之愛內團結一致」(同上)。所以,要有基督對群眾所懷的「目光」,我們就要明認保祿六世所指的「完整人文主義」的真正涵義,即「全人及全人類的發展」(同上,42)。為此,教會為各人及各民族的發展所作的首要貢獻,並不在於提供物質或技術上的解決辦法,而是宣講那陶成良知的基督真理,宣揚真正的人性和工作尊嚴,推動建立一個真能解答人類所有問題的文化。

面對大部分人類處於貧困的嚴厲挑戰,若我們仍冷漠和自閉於自私,便與基督的「目光」絕對背道而馳。教會在四旬期特別提倡,那與祈禱連合在一起的齋戒和施捨,正是使我們乎合基督「目光」的良機。諸聖的榜樣和教會歷代的傳教經驗,為如何更妥善地促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提示。在今日全球互相依存的時代,我們可以明白到,沒有任何經濟、社會或政治方案,可以取代為他人獻身的愛德表現。那按這福音思維來行動的人,生活其信仰就好像與那降生成人的天主為友一樣,效法祂視解決他人物質和精神上的需要為己任。他們視這使命為一個無可比擬的奧秘,應予以極大的關注和費心。他們知道若不給人天主,就是給得太少,誠如真福德蘭修女所說的:「人們最大的匱乏,就是不認識基督。」所以,我們應讓人在基督慈悲的面容上找到天主:沒有這個願景,這文化便不是建基於?固的基礎上。

可幸教會內順聽聖神的男女,開創了不少慈善事業,致力推動發展,開辦醫院、大學、職業學校、小型企業等。這些創意來自受到福音精神所啟迪的人,他們在其他社會行動之前,率先真切關注到人們的福祉。這些慈善事業今日更為人們指出一條途徑,好能達致以真正人類福祉為依歸的全球一體化,亦即尋求真正的和平。教會懷著耶穌對群眾同樣的慈心,感到有責要求執政者和擁有雄厚財經力量的人,要促進一個以尊重各人尊嚴為基礎的發展。這些努力的一個重要試金石,就是實現宗教自由,不僅在於讓人可以自由宣講和讚頌基督,更要有助建設一個充滿愛心的世界。這些努力也應包括承認真正宗教價值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回應人們最深切的問題,為人們的個人和社會責任提供一個道德動機。基督信徒更應以這些準則,慎重地衡量他們政府的政策。

我們不可忽略歷來有不少自稱耶穌門徒的人犯下的錯誤。他們往往在解決重大問題時,認為先要改善世俗的事,然後才去理會天上的事。人們往往容易認為,在面對迫切困難時,首要應改變的就是一些外在的架構。有些人因而把基督信仰轉化成一種道德主義,以行動取代信仰。有鑒於此,我可敬的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指出:「今天的誘惑是把基督教義淪為純人性智慧,好像一門處世生活學問一樣。在我們極度俗化的世界裡,連救恩也開始逐步走向俗化,以致人們雖追求人的福祉,但指的卻是一個被刪節的人。然而,我們知道耶穌降世帶來了完整的救恩(《救主使命》(Redemptoris missio)通諭,11)。

四旬期正是要領我們到這樣一個全面的救恩去,深明基督已戰勝了一切苦害人類的邪惡。當我們轉向神聖的導師、皈依祂、藉修好聖事體驗祂的慈愛時,我們便會發覺祂那探察我們內心深處的「目光」,這目光能賦予群眾和我們每個人新的力量。它使那些不陷於懷疑的人重獲信心,為他們敞開真福希望之大門。天主在歷史中,即使在仇恨看似得勢時,總不忘展示祂慈愛的見證。我們謹把這四旬期的歷程,託付於瑪利亞這個「希望的活泉」(但丁《神曲》,XXXIII,12),求她引領我們到她的聖子那裡。我特將今日呼求救助、支持和同情的貧苦大眾,託付給她。懷著這樣的心情,我衷心給予各位宗座的祝福。

本篤十六世
2005年9月29日
發自梵蒂岡

小寶 gary


Posted -
2006/2/27 下午 01:33:28

請問你的中文譯本從那處得來?是否來自台灣地區主教團?因為這與我手頭上香港教區的譯本很不同.

謝謝你的分享

Ignatius


Posted -
2006/2/27 下午 02:45:40

這是澳門紅衣會神父翻譯的,他們的譯本快而準.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