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登入
<<<

名稱: 密碼:

加入 | FAQ | 聯絡我們
全部區域 > 我們的教會 > 其他基督宗教 > 進退兩難-教會靜修傳統的失落

頁:  1 回 應
作者 內容

Ignatius


Posted -
2004/3/5 下午 04:08:13

進退兩難──教會靜修傳統的失落

採訪:
蔡聖龍、麥世賢

  這間座落港島南區的天主教修道院,聳立小山丘上,綠樹圍環,縱目大海,浪聲與松濤互相拍和,是靜修與默想的好地方。

  這個春日的下午,幾位教牧同工竟然不期而遇,在飯堂碰頭,卻以點頭招呼,會心一笑,各自保留著靜與獨的空間,繼續追尋。

  「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在急弦似的牧會工作中,最易失去心中的寧靜,教會的退修會硬是塞滿了程序,無論是教牧和信徒,都需要重拾屬靈的操練,靜修的功夫。但更正教無論在軟件和硬件方面,都異常缺乏,甚至要借助天主教的資源……

傳統影響

「教會辦退修營,往往是大伙兒活動,參加者一起聽道、查經、吃飯,編排很多節目,雖然有個人安靜的環節,但並不是最重視的一環。」生命福音事工協會總幹事劉文亮分析指,更正教一直沒有很強的靜修或退修傳統,普遍重視宣講和講道,聚會大多以講員向群體宣講信息為主。

  他解釋,更正教欠缺靜修傳統,是由於一五二○年代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領袖沒有繼承羅馬天主教的修院制度和靜修傳統;而重視宣講,則是因為教會受二百五十年前的教會領袖如愛德華滋等影響,因此著重向大群會眾宣講,以講道為牧養重心。這些歷史背景使現代更正教徒不容易接受靜修,認為那是避世、出世,甚至是厭世的表現,甚至有人覺得那是天主教的事物。

硬件不足

  而香港教會的營舍設計,重點亦在舉辦大型活動,缺乏靜修的環境及個人空間,劉文亮直言他所主領過的退修及靜修營,大部分都要借用天主教的靜修院,道風山幾乎是更正教會的唯一選擇。相比起天主教的場所,更正教內可供信徒選擇的靜修園地確實有限。

  他分析指一般更正教營地不適合靜修的原因包括:一、沒有個人的獨立房間;二、沒有祈禱室;三、營地設計人來人往,方便進行群體活動而不適合靜修;四、營舍與教會沒有嚴格要求參加者保持肅靜;五、太多康樂設施如繩網、排球場等,令參加者難以靜下。

軟件缺乏

  另一方面,香港教會亦缺乏靜修方面的導師,可以引導人進入靜中得力、與神相遇的心靈空間,所以有人不惜遠赴外地去尋訪,作洗滌心靈之旅。曾到以色列、法國和英國修道院靜修的傳道人蔡揚眉坦言,近年香港教會雖然多了這方面的「導師」,但仍缺乏「師傅」,她相信需要時間發展。

  蔡揚眉覺得香港教會一向著重教會生活、以聚會作主導、強調信徒的參予,她相信屬靈生活可以拓闊一點。每次到外地旅行都盡量加入靜修活動的蔡揚眉,最近一次是去年到英國探朋友時,順道安排在Ampleforth的修道院作靜修。她指出外國的修道院一般都有修士接待,設有獨立房間,可以讓自己安心地休息、靈修、閱讀、祈禱,吃飯時則可以與修士和其他同樣是來靜修的弟兄姊妹靜靜地交流。有些修院亦設有特別的項目,如靈性指導(Spiritual Direction)、同行散步、河邊靈修、音樂崇拜、非學術性的閒談、自由參加的查經等,讓參加者按自己的需要作選擇。

  透過院牧課程認識了一位神父、加上自己有朋友是修女的劉淑嫻牧師,亦曾多次參加天主教的「避靜」活動。避靜的程序大致是:既有獨處安靜自省的時間,亦有由神父帶領的共處時間,幾位參與者可能就一個主題坦誠分享心中所想,神父聆聽後便作進深回應,帶領參與者看看上帝在自己裡面如何作工、生命中有甚麼真正要面對的問題、如何靠著上帝去克勝等。

  劉淑嫻最近一次避靜是在去年秋天,當時因為牧會多年,感到心靈枯乾,不知如何繼續面對傳道人的工作,她的修女朋友於是邀請她參加一次避靜活動。在避靜中,她最深印象是神父一開始便問:「你信不信上帝也在參與你的枯乾?」透過幾天的安靜,她獲得提醒,看見自己信心軟弱,也讓自己再一次倚靠上帝。

獨處共處

  「如要弟兄姊妹連續三天學習安靜,而不安排其他活動,可能會被批評在『浪費時間』!」劉淑嫻覺得天主教靜修的特點是著重內在性,更正教相對而言則著重聽東西、學東西,而且要快、要即時。「靜修可以操練自己長時間地忍耐等候,有時一路安靜,卻一直看不見答案──但仍要等待!過程中慢慢可以操練到如何敏銳地聆聽主的聲音。」

  劉文亮指近年更正教會已開始轉變,愈來愈多信徒明白到個人靜修的重要,重視如何藉著退修與神建立進深的關係。「當然,我不是說非此即彼,不是要安靜就不要講道──我們可以一方面有好的信息,一方面也有獨處空間。」

  劉文亮建議,假如教會不習慣有太多靜修時間,可以將「獨處」和「共處」這兩個元素交替編排,例如獨處一節(約六十至九十分鐘),然後集體聽道或分享見證,再獨自安靜一節,然後再分組交流獨自靈修的體會,如此類推。他認為這種安排的好處是可以保持平衡,因為過多獨處的話,可能會使靜修者失去方向,反而造成問題。

  「潘霍華說過,一個人能與神深交,才能與人好好交往。」劉文亮深信,靜修不是避世,而是留下空間給神,讓自己與神更親近。

靜修知多少?
甚麼是靜修?

中國神學研究院聖經科教授張修齊博士素來對靜修甚有研究,被問到甚麼是靜修,他打了個譬喻:「耶穌清早起來,獨自上山禱告,離開人群和一切講道、趕鬼、治病等事務,單單親近神,這就是靜修。」

靜修甚麼也不做?

「基督徒的靜修,不是甚麼也不做,而是專一做一件事──親近我們的神。當然,靜修間中也讀少少經文、唱少少詩歌,量不必多,因為要夠深度,量一多,便表面化了。」

靜修可以自學嗎?

「學習靜修,完全不靠人幫助,是困難的。最好是跟導師修習,正如學駕駛、彈琴和游水一樣,有基本的技術要求。看書、看VCD,只是輔助,不容易學得好。」

香港更正教會有沒有靜修傳統?

「聖公會、信義會等在外國都有靜修院,香港就沒有靜修院,靜修傳統也不明顯。這大概是與起初將基督教傳來香港的宣教士有關,也許他們本身沒有靜修傳統,這和他們的成長、背景有關,正如有些傳教士著重靈恩,有些著重社會參與一樣……另外,香港一直受美國基督教文化影響,而美國並不太重視靜修,這也有一定影響。不過,近年美國愈來愈著重靜修,而且走得很前,因為她吸納了各地人才。近年香港的靜修文化也是從美國學回來的。」

(時代論壇第八六二期,二OO四年三月七日)

頁:  1 回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