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心中的風箏

一個晴朗的早晨,有兩個小孩子看見一個大哥哥站在草地上,一直抬頭望著天空,小孩覺得非常奇怪。於是問他說:「大哥哥,你站在這裡看什麼?」他回答道:「我正在放風箏。」小孩懷疑地問:「你在放風箏?可能嗎?我們根本看不見你的風箏在那裡,天空中甚麼都沒有呀!」他說:「我也看不見它,但是我手中握著線,我能感覺到它拖曳的力量,所以我能知道風箏的存在及它目前確定的位置。」

乙年主日講道

將臨期第一主日


生活在香港,因應不同的週期,我們有不同的年曆。首先,每年一月一日開始西曆新年,相繼是二月左右的農曆新年,四月一日的新財政年度,九月初的新學年,最後是十一月下旬的新禮儀年。不同的年曆,意味不同的運作規律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例如:西曆計算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行,影響我們每天的作息;農曆指出昔日農耕生活的節奏,構成今天文化慶節的韻律;財政年決定每年結算的日子,形成一切經濟活動得失計算的指標;學年擬定學期的交替,影響學習生活的進度。

相對這些不同的年曆,禮儀年曆表面上對日常生活影響最少,甚至好像無任何直接關係,至少我們無須趕及新禮儀年的開始而提交財政預算,也無須在舊的結束後而呈交學年論文。不過,禮儀年曆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遠遠比一個金錢世界,甚至比一個天體運行來得全面和重要。因為禮儀年曆要指出,天主的創造與救贖,已經藉著祂聖子的死亡和復活完成,並在聖神內,不斷在時空中實現。我們越投入禮儀年的節奏,便越明白它為我們生活所帶來的光照和希望。

聖經中以色列人的經驗是一個很具體的寫照。大概在公元前六世紀,以色列人經歷了巴比倫人的災劫,再次回到耶路撒冷,眼見昔日的聖殿已經輝煌不再,除了為自己的過去而自責外,還有什麼可以做呢?先知依撒意亞再次提醒以色列人天主的忠信。「你上主是我們的父親,我們自古以來的救主就是你的名。」(依63:16)「我們只是泥土,你是我們陶工,我們都是你手中作品。」(依64:7-8)因著這份信心,以色列人在一片頹坦敗瓦中,盼望天主一如以往,繼續施行出谷的拯救,另一方面,重建一座人從未想過,耳朵從未聽過,眼睛從未見過的新耶路撒冷。

天主的忠信為以色列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使他們克服百廢待舉的困難,並修復了破落的聖殿。當以色列人為此而謝恩的時候,沒想到天主的救恩並無止於目前。五個世紀以後,天主以超乎人想像的方式,在祂的聖子身上,重建了永不傾倒的聖殿。禮儀年就是要不斷述說天主救恩過去的施展,慶祝當下的實現,確信圓滿的將臨。

天主救恩的既濟與未濟,就像馬爾谷福音中要遠行的家主一樣,離開自己的家,甚麼時候回來卻不知道,但肯定會回來。作為他的僕人,如果我們希望知道他回來的時刻,好作安排,那麼,救恩的來臨只會像其他的死線一樣,不斷提醒我們甚麼時候要完成甚麼工作。天主的忠信,再不是眼所未聞,耳所未聽的驚喜,而是生命中不可逃避的規律。

福音中家主許諾肯定要回來,並要求僕人要醒悟,以免他回來的時候,發現他們睡覺。表面上,醒悟的要求是一份苦差,是半醒半睡間的掙扎;事實上,是人在旅途中不斷預嚐天國的圓滿。因著主人必然回來的信念,縱使不知道時間和方式,我們不再生活在時限之下,過去、現在和將來在相互照明和詮釋下,構成了救恩的全貌。我們雖身在塵世,但已活在天上;雖看不到那風箏,但已手中握線。

禮儀年曆的計算有別於其他年曆,正好提醒我們生活上,應有與別不同的態度和關注。因著天主的忠信,僕人的醒悟,教會成了救恩時刻臨在的標記。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