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邂逅聖言

一位年青神父回家探望媽媽,剛巧他的舅父也來到。原來舅父幾天前帶了雨傘出街,但忘記遺留在那裡,唯有到一些經常去的地方尋找一下。當他知道沒有遺留在神父的家,便帶點兒失望離開了。一個星期後的主日,天下著毛毛雨,神父如常在教堂裡主持彌撒。他按當天的讀經講解天主十誡時,發現他的舅父也在群眾中。神父心中稱奇,因為他的舅父雖是教友,但很少上聖堂。彌撒後,神父便問舅父有甚麼特別原因,舅父說:「你知道我最近遺失了一把雨傘,本想趁今天下雨,在聖堂門口混水摸魚,拿走別人一把替代。但是,聽了你剛才的講道,我放棄了這念頭。」神父很高興的問:「是否因為你聽了第七誡毋偷盜?」「不是,」舅父答說:「而是你說第六誡毋行邪淫時,我記起雨傘留在那裡!」

乙年主日講道

將臨期第三主日


一般人接觸聖言,都會從聖言的形成背境開始。例如,當聽到先知依撒意亞說:「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人傳報喜信,冶療破碎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宣佈上主恩慈的喜年。」(依61:1-2),我們便想起,這段經文是告訴戰敗被俘的以色列人,天主將要解救他們,讓他們重獲自由,回歸故土。事實上,這預言在公元前五世紀已經實現了。

歷史或神學的理解故然重要,不過,如果我們將這段聖言與自己的關係,局限在客觀的研究上,先知的預言只會變成一些歷史的文字,而不是生活的話語。據路加記載,耶穌也曾在會堂裡誦讀這段經文。當祂誦讀完畢,每人都期待祂的講解時,祂沒有像其他經師一樣釋經,只說了一句話:「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路4:21)就這樣,耶穌強調聖言是生命之言,它不單是為昔日的以色列人而說的,也是為每個與它相遇的人而寫的。聖言每次的誦讀,都要在聽眾中間得到應驗。

如果天主沒有停止向那些貧窮的、心靈破碎的、身處囚牢的、喪失自由的繼續實現祂的拯救,那麼,誰是那些需要冶療的、釋放的或安慰的呢?相信我們會想起社會上生活拮據的家庭、喪失自由的囚犯、或身心備受煎熬的長期患病者。今天再次聽到先知的預言,我們是否有同情週邊不幸人士的觸動?是否有投身具體愛德行動的熱火?

再深一層,天主的說話更要直透人心,指著我們自己而應驗。或許我們並未意識,自己也是預言中的窮人,除了物質生活的欠缺外,我們每人都有心靈的貧乏。這種貧乏與知識或財富的多寡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人縱使可以用錢去改變一切,但未必能改變一個人;人縱使可以用電郵或手提電話經常與朋友保持聯繫,但未必能除去內心的寂寞和孤獨感。人最深的貧乏,就是無力滿全去愛和被愛的需要。

同樣,我們也是預言中的俘虜和囚徒,經常自困於自製的偶像和死胡同中。一方面人努力透過具體行動或形式來實現自己的信念和價值,不過,通病是容易把兩者混淆,將形式等同價值。原本是表達上的不同,結果變成了信念上的相異。為堅持自己「信念」的正確,我們不惜自設籬笆,互扣帽子,使人與人之間分化與對立,團體與團體之間猜忌與疏離,彼此失去了一切交談的空間。

以這種心態邂逅本主日的讀經,就像舊約的以色列人,我們相信天主將會在萬民前產生正義和讚揚(依61:11);像昔日期待耶穌基督來臨的得撒洛尼人,我們不會熄滅聖神之火或輕視先知的話(得前5:19-20);像耶穌時代的司祭和肋末人,我們虛心接受洗者若翰所作的見證(若1:26-27)。與人同在的天主,請開啟我們的心目,讓我們在自己的貧乏中聽到磢熙葥T,在自己的束縛中經驗磢爾拲洁C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