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團體的復活

有一個虔誠的信徒正在山中避靜,幾隻牛蛙嘎嘎大叫,此起彼落。他想辦法充耳不聞,無奈都不得要領,只好開窗戶,大喝一聲:「閉嘴!無看到我正在祈禱嗎?」說也奇怪,他喝了一聲後,牛蛙立刻閉口。然而,當他心境平靜後,另一個意念卻自心底浮起:「說不定,牛蛙的叫聲跟我祈禱的聲音同樣悅樂主心。」於是,他探頭伸出窗外,喝道:「唱啊!」牛蛙整齊的合唱立時瀰漫四周。他再傾耳細聽,竟然不再嫌吵了。他發現,一旦心境平靜,牛蛙的叫聲能使寂靜的夜晚增色不少。

乙年主日講道

復活期第二主日


按宗徒大事錄記載,在教會初期,「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有。」(宗4:32)他們將一切交給宗徒,然後各取所需,結果沒有一個是貧乏的。信徒共融合一的見證,使教會在眾人前大受愛戴。難怪若望一書的作者認為,那信耶穌是天主子的人,已戰勝了世界。(若一5:5

不過,在光明和甜蜜的背後,若望福音也讓我們看到初期教會的掙扎和轉化。「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聚集在一起,因為害怕猶太人,就把門戶關上。」(若20:19)短短幾句,似乎暗示教會的心境並不平靜。門徒們害怕,無安全感,把自己躲藏起來,逃避面對世界。從復活基督來到他們中間,便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不安的心境可見一斑。

門徒的不安靜,除了失望、害怕接受耶穌同一的命運外,極有可能也因為彼此的不和或對立。因此,願門徒平安後,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罪,就給誰存留。」(若20:23)究竟門徒中間發生甚麼事,需要領受聖神,而獲得罪赦呢?

福音指出,當復活的基督向門徒顯現時,多默並沒有和他們在一起。其後,當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時,多默並不相信,說:「我除非看見他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決不信。」(若20:25)多默不接受其他門徒有關復活的見證,成為第一個公然對教會信仰持異議的門徒。多默的「無信」,相信就是初期教會關係緊張的一個因由。

不過,初期教並無將多默驅逐出外。多默雖然在團體中造成不和,他仍然留在團體中,並得到團體的歡迎。一星期後,當耶穌再次向門徒顯現時,多默便身在其中。耶穌親自向他說:「不要作無信的人,但要作個有信德的人。」(若20:27

初期教會對異議者的包容、接納,以及寬恕,實在教我們深思,也讓我們重新發現一個復活團體的轉化的過程。縱然多默不相信的是核心信仰的問題,早期門徒也沒有採取非黑即白的立場去處理。反之,他們包容多默的異議,接納另類聲音帶來的挑戰,甚至寬恕不和對團體造成的傷害。後來,多默之所以能夠宣認:「我主!我天主!」(若20:28)皆因他在這個團體的不和中,得到接納和轉化。

反觀教會的過去,未能彰顯復活基督的團體比比皆是。無論自稱為「保守」的,或「開放」的,都沒有勇氣面對團體的異議。他們視另類聲音為離經背道,是不服從團體的領導。任何人對團體的基本信念或傳統慣例有絲毫異議,都會被視為陌路人而摒於團體門外。因此,歷史上出現不少因不同教義而引發的迫害,甚至是戰爭;因不同的教會傳統而導致的互相排斥或攻擊。這些分裂不獨傷害了團體,也對復活的宣講帶來反見證。只要心境平靜,我們不難分辨一個團體竭力維護的「真理」,很多時是一己的私利,多於復活的基督。

究竟怎樣才稱得上是復活的團體,怎樣才能活出初期教會的共融合一?是否團體中不應有任何的堅持?是否每人都應交出自己的立場,然後又各走各路?這種無軸心的多元,最後是否會演變為相對和混亂?

復活的基督之所以能進入門徒的團體,為他們的緊張帶來平安,最重要的條件是他們願意因主而聚集。縱使多默不相信其他門徒的見證,他沒有把自己放在團體以外或團體之上;縱使他是一個異見者,他的聲音仍是發自一份以基督為中心的關係。因著基督內的謙遜和開放,初期教會才能和諧地溶合了團體的差異和對立。

耶穌今天也邀請我們將手探入家庭團體的傷痕,教會奧體的釘孔,再次以一個平靜的心去細聽令我們討厭的聲音,看看我們有沒有多默一樣的發現:「我主!我天主!」,讓復活的基督轉化我們團體的共融合一,使更多的人因我們的見證而相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賴祂的名獲得生命。(若20:32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