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生命的樂章
有一位音樂家說:「當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畫上五條黑線時,我們會感到痛苦、難過,也許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會如此,可是當那些音符一個一個的擺上去時,我們的生命就成了一首最和諧、最動人的樂曲了。」 |
乙年主日講道 四旬期第一主日 |
水是大自然中一種無情的力量。自古以來,人對洪水所帶來的破壞都是一籌莫展。縱使現代科技發達,人也無法完全駕馭洪水。舊約所載的洪水滅世故事,按聖經學者的意見,背景是近東米索不達美亞一帶的水患。當舊約作者看見洪水將人連帶野獸,爬蟲和天空飛鳥都由地上消滅,痛苦無奈之餘,他們希望從信仰的角度為災難尋求解答和出路。因此,由於人類的敗壞,導致天主洪水滅世之說,慢慢成形,是最早出現的神學反省。
今天,在新約的光照下,我們未必同意天主的懲罰是合理的神學解釋,但洪水滅世的故事為我們仍是一個充滿啟發性的故事。因為故事除了解答人和萬物為什麼要在地上消失外,也反思滅世的災難有什麼意義。舊約的作者發現,在痛苦無奈中,同時也是天主的力量和許諾的實現。正如水一方面能摧毀生命,但另一方面,水也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萬物的滋生繁殖,充滿大地,這點為近東的遊牧民族而言,尤為重要。所以,舊約記載,在洪水過後,天主與諾厄和一切由方舟出來的生物立約:「凡有血肉的,以後決不再受洪水煙滅,再沒有洪水來毀滅大地。」(創8:11)及後,當以色列面對國破家亡之痛時,依撒意亞先知也以洪水滅世的反省鼓勵他們:這事對我有如諾厄的時日一般,就如那時我曾發誓說:「諾厄的大水不再淹沒世界;同樣,我如今起誓:再不向你發怒,再不責斥你,高山可移動,丘陵能挪去,但我對你的仁慈決不移去,我的和平盟約總不動搖。」(依54:9-10)
耶穌明白洪水所帶來的死亡與生命。祂浸在約旦河的水中,表示祂願意接受生命的限制,死亡的後果;不過,當祂從同一的河水出來的時候,水卻成了天主許諾實現的標記。看似發生於傾刻間的轉變,其實在耶穌身上,是一個漫長的心路歷程。
耶穌接受洗禮後,根據福音的記載,被聖神引領到曠野裡。祂在那裡,四十天之久,受撒殫的試探,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待祂。(谷1:12-13)曠野對生命的威脅雖不及洪水,但環境的惡劣,與洪水亦不遑多讓。人面對一片荒蕪,唯一求生之道就是穿越它;不然,人最終只會被曠野吞噬。一如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的流浪,耶穌也經歷四十天的試探。面對曠野的嚴峻挑戰,耶穌有別於當年的以色列人,祂明白只有天主才是祂的保障和引導,只有天主才是祂的真正食物和飲料。因著祂對天主旨意的完全服從,曠野的荒蕪,轉化為生命的流溢,福音中耶穌在曠中增餅,便是一個充滿寓意的圖像。因此,四十天的曠野經驗,其實是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延續和註釋。
從這個主日開始,整個教會又再次踏入四旬期。今天的幾篇讀經,原意是為候洗者解釋洗禮的意義,準備他們在復活節前夕,隆重接受洗禮。教會用四十日作準備,並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希望我們重溫基督在曠野中的經驗。換句話說,洗禮所帶來的新生命,怎樣藉著死亡與復活,再一次在我們生活中成為事實。
自從教區按成人入教禮典施行洗禮後,洗禮為很多慕道者來說都是一個深刻難忘的經驗。不過,沒有生活上曠野般的掙扎和延續,無論禮儀的經驗如何深刻,亦會隨著洗禮照片的發黃而掉淡。生命的有限,罪惡或突如其來的災難,有時會令我們失望無奈,甚至會放棄任何希望和努力。曠野的經驗告訴我們,面對這些無奈,人似乎一無所能,也不可能改變事實的發生,不過,人可以好像耶穌一樣,放上一個又一個跳動的音符,使之成為生命一篇生命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