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發亮的燈泡 一個住在深山裡的農夫,被邀請到大城巿做客。他非常訝異城裡的玻璃球竟可以發光,比起家裡的油燈,省事多了。於是,當他要離開大城巿時,要求友人送他幾個燈泡。他怕燈泡會捽破,於是仔細地用報紙一層一層地包紮,並抱在胸前帶回家。返家後,他一樣將燈泡用繩子吊起來,但如何綁都無法使它發亮,於是他沮喪的說:「可能包太多層紙,燈泡在半路上給焗死了。」 |
乙年主日講道 五旬節主日 |
逾越節、五旬節與帳棚節是猶太人的三大節日,其起源與他們的農耕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當五穀初熟時,他們慶祝逾越節,感謝上主過去一年使大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五十天後,也是收割完成後,他們慶祝五旬節,將收穫呈獻給上主,表達對上主眷顧的信賴。至葡萄成熟時,他們慶祝帳棚節,再次感謝上主的眷顧。後來,天主從埃及拯救的刻骨銘心經歷,慢慢為這些節日的慶祝,注入了救恩史的幅度。至耶穌的時代,猶太人慶祝逾越節的重點,是紀念上主引領他們的祖先橫過紅海,進入福地,仿如一次出死入生的旅程;五旬節是信賴上主在西乃山頒佈的法律;帳棚節則是感謝上主與人同行。
早期教會在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光照下,再次深化了這些節日的慶祝意義。根據路加的神學反思,基督徒聚在一起慶祝五旬節,目的不再是感謝上主賜下陽光雨露,使萬物生長,而是感謝祂賜下聖神,使大地煥然一新。猶如陽光雨露的滋潤,使大地豐收;聖神的降下,使天主的創造日臻完美,成為天主美善的反映。在新的五旬節裡,門徒所收割的,不再是昔日猶太人的五穀百果,而是天主在大地播下的正義和平安。
若望的聖神降臨記載,雖沒有提及五旬節,也沒有路加那種火舌猶如雨露的降下,但他以「噓氣」,指出聖神如何進入門徒的團體。「噓氣」同樣是來自舊約的圖像,意謂天主從無中創造。耶穌向門徒吹出一口氣,就像天主創造人時,「在他的鼻孔內吹了一口氣,人就成了一個有生命的生物一樣。」(創2:7)為若望來說,聖神降臨就是天主創造的延續,好使天主原先的美好計劃能最終得以實現。
從五穀豐收、國泰民安,到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我們看到救恩史上人們對聖神化工的領會是日新又新的。今天當我們再次慶祝五旬節,聖經提醒我們不要局限在聖神不同的恩賜上,而要著眼聖神本身。聖神雖無形無像,但祂卻像一道源源不絕的能源,一粒生機無限的種子。天主創造我們時,已將祂放在我們內。聖神降臨就是讓這道能源不斷發光,讓這粒種子不斷發芽生長。當耶穌要將聖神交付給門徒時,祂指出聖神的工作,就是要指引他們明白全部真理,(若16:12)意即讓他們看見聖天主圓滿創造的光芒。
今天的五旬節,我們未必會看到昔日停留在門徒頭上的火舌,但我們會看到一個一個由天主「噓氣」的生命。縱使外表柔弱,他們卻散發一股堅韌的生命力;縱使一無所能,他們卻無堅不摧。猶如在聖母身上,聖神的降臨使聖言成了血肉;在我們有死的肉身上,聖神亦要展現天主的不朽生命。與其說慶祝聖神「降臨」,或者更貼切是說,開放讓聖神在我們內發亮發光,使基督的面容在我們身上更清晰顯露。
初期教會領受了耶穌的「噓氣」後,有如一個發亮的燈泡,一個充滿勇氣的團體。按若望福音記載,聖神還未降臨以前,門徒團體懼怕,把自己關在門後,無信心面對四週的猶太人。(若20:19)但領受聖神後,他們大膽地在人前宣講。門徒明白,如果他們要自吹自擂,實在乏善足陳,這也是他們當初洩氣,無信心的原因。他們能充滿勇氣,是由於那位使人自信而不自大的聖神。
共融團結是「充氣」後的教會另一特點。起初門徒只著眼各自的抱負和理想,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和分裂。他們之間經常因孰高孰低,誰是誰非而爭個不休,四分五裂。事實上,猶達斯是因耶穌的處事方式未能符合自己的期望而把他出賣;厄瑪烏二徒是受不了十字架的恥辱而告別團體。然而,聖神的「充氣」使他們明白,不同的抱負都是出自同一的源流,不同的果樹都是來自同一的種子。宗徒大事錄記載,聖神降臨後,門徒的說話能觸動人心,使遠至非洲、亞洲、中東、歐洲的人都為之共鳴,是因為他們採用了共同的聖神語言。
最近,有人發明了「充氣」教堂,平時可以收藏在儲物室,需要時充氣便可使用。從某方面來說,這不是新的發現,因為由宗徒時代開始,教會便是「充氣」的。若教會離開了耶穌的「噓氣」,相信多堅固的材料,多慎密的設計,最終亦逃不過倒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