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誰是近人

有個人上街購物,把一輛全新的腳踏車停放在超級巿場門口。直至第二天,他才想起他的腳踏車。衝到超級巿場時,以為那腳踏車一定被人偷走了。然而那腳踏車卻安然無恙地停在原處。他高興地跑到附近教堂內祈禱,感謝天主保全了他的腳踏車。當他走出教堂,卻發現腳踏車不見了。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天主創造人的時候,已將祂的法律寫在人的心頭上,人只要靜心聆聽,便可發現心底的聲音。昔日梅瑟向外邦人講述天主的誡命時,已清楚指出這一點:「我今天吩咐你的誡命為你並不難,也不是達不到的。這誡命不在天上,也不在海外。其實,這話離你很近,就在你口裡,就在你心裡,使你遵行。」(申29:11-14)這法律就是「你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路10:27

人認識天主的法律是與生俱來的。中國古人從沒有聽過梅瑟或其他先知的教導,但歷史上卻充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偉大人文精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正好說明天主的法律普遍存在人心的事實。無論國家或個人出現任何苦難、不幸或災害,社會大眾自會互相守望,憐憫之情,油然而生。

「愛近人如你自己」既然是與生俱來的感應,為何人仍要不停地問:「誰是我的近人?」記得晉鐸後便開始了監獄的牧靈工作,在短短兩年裡,總算跟幾個囚友建立了較深入的友誼。一天晚上接近零晨時份,電話鈴聲把我吵醒,對方說自己是剛剛獲釋的囚友,現在就在聖堂門外,很想跟我見面。這人究竟是誰?雖然他給我報上姓名,但我沒有印像。帶著滿腦的疑惑,我到聖堂門外跟他見面。對方確是一個囚友,但我跟他從沒有甚麼交往。他幾天前獲釋,立志要從新做人,不想到昔日的朋友圈子投靠。他向我借一千元解決食住的燃眉之急,找到工作後才如數歸還。當時真有一股衝動拿錢給他,不過,一連串的理由叫自己小心,不要輕信。他是否騙我?為甚麼這個時候來找我?我怎知道他會改邪歸正?最後,我以釋囚不是我的工作範圍為理由,請他明天再來,以便轉介到其他釋囚組織。當我轉身回到聖堂時,就像善心的撒瑪黎雅人比喻裡的司祭,在耶路撒冷到耶里哥的路上,從一個半死半活的人旁邊走過一樣。

怪不得人要不停地問:「誰是我的近人?」原來在實際處境中,善心可能會被利用,同情可能會被欺騙。弄清楚誰是近人,就可以確保善心用得其所;反過來,弄清楚誰不是近人,我們就可以置諸不理。不過,人不容易為近人劃上清楚的界線。到清楚界定時,相信那只是自己退縮和逃避的合理化藉口。

昨天在內地步出一個地鐵站時,迎面而來一個斷了雙腿的行乞小孩。當我們四目交投時,內心有一股說不出的憐憫。不過,很快腦海又閃出一連串的顧慮。他是否被不良份子操控的小孩?若果我給他錢,附近行乞的人會否一擁而上?我的施與是否會令更多無辜的小孩受害?小小的施與是否能發揮長遠的幫助?再一次,我硬著心腸,像一個肋末人從那個半死半活的人身旁走過一樣。

我們愈要弄清楚誰是近人,愈發現沒有一個是近人。因為無論他們的需要如何迫切,我們都可以說服自己不要理會;無論我們的內心如何觸動,我們都可以找到足夠的理由叫自己問心無愧。其實,那撒瑪黎雅人是最有理由不顧而去的一個,因為當時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關係緊張,不相往來。如果有人發現一個半死半活的猶太人躺在他身邊,真是有理說不清。他反而沒有理會這些矛盾,也不介意對方是猶太人。他一看見便動了憐憫的心,並上前醫治他的傷口,又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帶到客店裡,小心照料。(路10:34)結果,撒瑪黎雅人因著憐憫的行動,在不友善的人身上發現自己的近人。

或許我們現在明白,當法利塞人追問耶穌誰是近人時,耶穌為甚麼沒有直接的答覆。愈要介定誰是自己的近人,愈發現沒有一個是近人,近如自己的同事、親友,甚至家人,我們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不顧而去。耶穌最後給他說:「你去,也照樣做罷。」(路10:37)唯有以憐憫的態度待人,縱使在矛盾中,在不值得信任的人身上,自會發現誰是自己的近人。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