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生活改變 有一個探險家不幸落入一群食人族手中,在被烹煮之前,酋長用流利的英語告訴探險家,他曾在美國留過學。探險家忿恨不解的問:「既然你受過文明教育,為甚麼還要吃人肉?」酋長得意地回答:「那當然有所不同,我現在吃人肉,都改用刀叉了。」 |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
瑪爾大和瑪利亞是福音中較為人熟識的婦女,不少教會婦女團體或組織皆以她們為名。深入民心之餘,她們同時亦被形像化。多個世紀以來,教會視她們為不同對立的象徵。例如瑪爾大代表服務,入世行動或社會關懷,瑪利亞則代表祈禱,出世默觀或個人靈修。其實,昔日耶穌與她們相遇時,祂發現她們相同多於相異。
經過釋經學家近年的努力重塑,瑪爾大和瑪利亞真實的一面,原來並不如我們印象般對立。首先,瑪爾大是一家之主,很可能是寡婦或未婚。無論如何,在一個以男姓為中心的社會裡,一家之主如果不是男人,肯定在社會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忽略、或歧視。然而,她仰慕耶穌,甚至主動邀請祂到家中作客。試想一下,一個寡婦或未婚的婦女邀請一個陌生男子到家中作客,其他人會用甚麼目光去看她?瑪爾大明白這決定帶來的閒言閒語。不過,為了款待耶穌,她不惜一切。
當耶穌進入家裡後,祂的教導深深吸引了瑪利亞。按當時的風俗,經師是不招收女弟子的。有經師甚至認為,寧可將梅瑟法律燒掉,也不可傳授給婦女。瑪利亞沒有理會這些禁忌,勇敢地走到耶穌腳前聽祂教導。在她眼中,能夠接近耶穌,聆聽祂的教導,是生命的最高優次。為獲得生命之言,她不惜付出一切,也不計較其他人的說三道四。
瑪爾大和瑪利亞在自己的社會文化中,並不是甚麼對立的象徵,而是兩個非常相近的真實婦女。她們都竭力突破自己的限制去接納和親近耶穌。耶穌進入她們的家,並讓瑪利亞坐在自己的腳前,表示接納和欣賞她們的決志。就在此時刻,瑪爾大走到耶穌跟前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罷!」(路10:40)她可能覺得自己有理,所以語氣帶點責備。事實上,瑪利亞經常在家中分擔姊姊的家務,瑪爾大的投訴是可以理解的。
耶穌卻婉轉的回答她:「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很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路10:41-42)長久以來,耶穌這番話都被理解為默觀高於行動,祈禱重於服務。如果按照上文的分析,耶穌其實是提醒瑪爾大:「你不顧一切,為的是邀請我到你家中作客。瑪利亞的選擇與你沒有分別,她為了坐在我的腳前而付出一切。你何必再為家務而抱怨?」因此,值得瑪爾大關心的不是家務的分工問題,而是她已把耶穌邀請到家中。
邀請耶穌在家中作客,就是歡迎祂進入自己的生活。過往的生活模式、規律和節奏都要因祂的臨在而重新調整。任何改變當然亦會帶來不便、混亂和適應。瑪爾大發出抱怨,是因為她沒有心理準備接受耶穌到自己家中作客所帶來的轉變。她以為耶穌臨在的生活會一切如常,不會有太大的分別。如果有轉變的話,至少亦不應如此突如其來,令人手足無措。耶穌對瑪爾大的一番話也提醒我們,生命的改變不是在我們計劃之內。幾時耶穌被邀請進入一個人的生命,改變將會徹底的;期望耶穌帶來只是外在的轉變,那是完全的誤解。邀請耶穌在家中作客,不是把耶穌套入一個已計劃好的家居佈置裡,就像點綴的一幅名畫或一件高雅擺設,更加襯托出整個家居的匠心設計。我們歡迎耶穌,更不是為填補七巧板上漏空的一塊。
瑪爾大的經驗告訴我們,耶穌進入家中只會帶來不便和調整,因為祂的教導催迫我們重新評估和檢視墨守成規或集以為常的生活態度。正如瑪爾大立時發現家務已不再如前,耶穌的臨在會改變我們的家庭關係和習慣。瑪爾大和瑪利亞雖然各自面對不同的社會壓力和生活重擔,不過,她們的心都因竭力邀請耶穌進入自己的家而更緊扣在一起。
今天,教會仍保留聖屋的傳統。究竟聖屋是希望耶穌的臨在使我們的新居錦上添花,抑或願意接受耶穌為家庭生活帶來的不便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