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
![]() |
給我找個位置 班機上有個黑人,坐在白人婦女旁邊。白人婦女對機艙服務員胡亂吼著:「真是讓我毛骨悚然,坐立不安!我不想坐在這個人旁邊,給我找個位置!」機艙服務員親切地說:「今天班機所有的位置都客滿了,我去檢查頭等艙還有沒有位置。」三分鐘後,機艙服務員一逕笑著:「頭等艙還剩下一個空位,我已經獲得機長的許可,他認為乘客和厭惡的人同坐,實在太不合理¼¼」機艙服務員轉身後,熱切的和黑人說:「如果您不介意的話,我們已經準備好頭等艙的位置,請你過去。」 |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廿一主日 |
「非基督徒」是教會對所有無神論者或其他宗教人士的統稱。這觀念沿用已久,反映著教會過往對救恩的看法。教會相信,因著基督的原故,自己是蒙恩得救的一群,故以基督徒自居。相對地,那些不認識或不相信基督的人,便是失落的一群,是「非基督徒」。
這種非白即黑的得救觀,在梵二大公會議遇到很大的沖擊。基督徒聲稱在基督身上找到真理固然值得尊重,但真理並不是基督徒的專利,教會憑甚麼在得救的路上比其他宗教更勝一籌?或許教會在這方面能提出理據,並證明基督是與別不同,不過,在局外人眼中,那只是自圓其說的論証。再者,無人質疑教會在基督身上獲得救恩,但為甚麼基督徒硬要判斷不信仰基督的人就無法得救?梵二大公會議以後,「非基督徒」一詞慢慢在教會的官方文件中消失,顯示教會已意識救恩並不如想像中容易掌握。
昔日,猶太人也曾就這問題要求耶穌澄清:「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路13:23)他們期望耶穌的答案是確切的,因為自古以來,他們都相信自己是天主特選的民族、是與別不同的一群。縱使其他民族也有可能參與將來的天國筵席,他們的位置也沒法與猶太人相提並論。怎知耶穌不單沒有認同這觀點,反而警告他們,如果繼續這樣看天主的救恩,他們反會被摒諸門外。因為凡以為自己在門內而自視過高的,將要站在門外,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凡以為自己在門外而戰戰兢兢的,最後要在天主的國裡坐席。「看罷,有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也有最先的將成為最後的。」(路13:30)
如果要得到救恩,耶穌叫猶太人由窄門而入。(路13:24)窄門究竟是甚麼意思?從上文下理瞭解,窄門是一種逆流而上的嶄新宗教精神。相對於當時宗教領袖的墨守成規;只看重法律的滿全而忽視內心的更新;只強調對天主的責任而疏忽鄰人的需要,耶穌所指的窄門是語帶相關的。窄門一方面是指一道大小只可供人通過的城門;另一方面,既然與人的大小相若,這道門也可說是一個人,亦即耶穌。人只有通過衪才可以得到救恩。
套在今天教會的情況,耶穌提醒我們不要以為領洗入教,經常參與彌撒,熟識聖經教義便是得救的保證。因為縱使我們在衪面前吃過喝過,或者聽過祂在教堂施教過,也不表示祂認識我們。耶穌要求我們竭力由窄門而入,才可在天國裡找到位置。通過窄門,就是跟隨耶穌的足跡,走祂昔日的道路。這條路並無任何所謂「保證」,完全是信心的旅程。信心從不會讓模糊不清的前路變得清晰,信心也不會使矛盾不解的無奈得到答案。不過,信心會使人在茫茫路上得到照明,在困惑疲乏中得到力量。
幾時我們猶疑,寧願握住手中的安全感,一廂情願以為那就是耶穌的雙手,我們其實是自欺欺人。難怪在人生的盡頭,當我們站在天國門外敲門說:「主,請給我們開門罷!」祂要回答我們說:「我不認識你們是那裡的。」(路13:25)窄門之所以要竭力而入,正因為它要求我們放棄一切自以為是,自滿自足心態。有時,生命出現接二連三的不如意,或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我們會質疑天主的存在,或動搖基本的信心,但希伯來人書告訢我們,其實這才是天主臨在的標記。因為,這些不如意的發生,「在當時似乎不是樂事,而是苦事;可是,以後郤給那些這樣受訓練的人,結出義德的和平果實。」(希12:11)
「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嗎?」耶穌對這問題沒有肯定的答覆,因為最終的數字不在於祂,而是我們。不過,耶穌可以肯定,祂的門雖窄,但是足夠讓世上每一個人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