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鏡中的自己

有一個富翁,為人十分的吝嗇,因此別人對他都沒有好感。有一天,他對一個朋友訴苦,為甚麼別人待他的態度如此惡劣呢?他的朋友拉他到窗戶旁,問他看到甚麼?「我看到有男有女,在路上走來走去。」他的朋友又拉他到鏡子前:「你現在又看到了甚麼?」「我現在只看到自己。」富翁不解地回答。「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他的朋友道:「你的窗戶上是透明的玻璃,所以你可以看到別人,而你的鏡子後面卻塗了一層水銀,所以就只看到自己。如果我們心中只有錢,當然只會看到自己,以致於目中無人,看不到別人。」(錄自心靈妙語P.130)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廿六主日




上落地鐵或火車的時候,我們會經常聽到列車員的廣播:「請小心列車與月台間的空隙!」同樣,藉著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耶穌也提醒我們小心與窮人間的空隙。

比喻中的富翁,「身處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路16:19)相反,拉匝祿卻是一個乞丐,「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指望藉著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路16:20-21)兩人死後,天使把拉匝祿送到亞巴郎的懷抱享福,而富翁則被送到陰間受苦。兩人中間隔著一道巨大的深淵,致使人即使願意,也不能從一邊到另一邊去。

究竟富翁與拉匝祿之間的深淵是如何構成的呢?財富的懸殊看來不是理由,因為只要是透過自身的努力,合法得來的財富,本身並不是罪惡。真正的原因是富翁只顧吃喝玩樂,完全忽視他人需要的生活態度。這種只追求自我滿足,不理他人死活的自私心態,慢慢將富翁與拉匝祿的距離拉遠,最後成為一道無法跨越的深淵。

當富翁要求亞巴郎打發拉匝祿到他的家裡,警告他的兄弟,免得他們也來到陰間受苦時,亞巴郎說:「他們自有梅瑟和先知,聽從他們好了。」(路16:29)原來在亞毛斯先知時代,以色列人己有沉迷奢華享樂,不思國是的先例。「他們躺在象牙?上,橫臥在軟榻上,吃著羊群中的羔羊和牛欄中的牛犢,伴著琴聲吟詠,自比達味」,縱使先知大聲疾呼,痛斥其非,他們仍是充耳不聞。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只著眼於財富享樂,他又怎會在意窮人的辛酸?拉匝祿每天都躺在他的門前,富翁和他的兄弟都沒發現他的存在。再打發拉匝祿到他兄弟的家裡,相信也只會徒然。如果留心的話,門外已有數之不盡的拉匝祿,也有此起彼落的窮人呼聲。

不要以為耶穌的比喻是針對富翁,其實,富翁的命運也隨時會發生在我們身上。阻隔富翁與拉匝祿的深淵,雖然與財富有關,但真正的原因是因歛聚財富而引致對他人的疏忽與漠視。生活中除了財富的歛聚外,學問的無止境追求,個人抱負的堅持,社會地位的執著,有時也會使我們不自覺間變得自我中心,為達成自己的目標,不惜漠視他人的需要,犧牲他人的權益。

昔日相隔富翁和拉匝祿的只是一道窗戶,一條很細小的空隙,原意是分辨出兩者在財富上的差距。不過,一不小心,這道窗戶變成了一道使人互不往來,無法溝通的深淵。今天社會中亦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窗戶,把不同階層、類別和社團的人仕分隔。有些是實在的,例如分隔巴肋斯坦和以色列的圍牆,禁閉式難民營的鐵網……。更多是無形的,例如專業人士的協會、大型屋苑的會所、尊貴會員的專利等等。稍有不慎,這些窗戶便變成一道鏡,使我們只看到自己,再看不見他人。

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並沒有抹煞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差異,它的目的是提醒我們小心將人與人之間的窗戶變成深淵。窗戶一方面讓我們找到身份認同,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推窗外望,走出自我的世界,去關懷及服務社會人。因此拉匝祿並不是生命中與我們毫不相干的過客,他躺在我們門外,是邀請我們從自我沉迷中得到釋放。

在弟茂德前書裡,保祿一方面指出蒙召成為基督徒固然是一份恩寵,一個與別不同的身份。不過,基督徒不應只醉心於自身的得救,「但要追求正義、虔敬、信德、愛德、堅忍和良善,要努力打這場有關信仰的好仗。」(弟前6:11-12)這場信仰的好仗,就是慷慨大方,努力縮窄人與人之間的空隙。他吩咐弟茂德:「至於今世的富人,你要勸告他們,不要心高氣傲,也不要寄望於無常的財富,惟寄望於那將萬物豐富地供給我們享用的天主。又要勸他們行善,在善工上致富,甘心施捨,樂意通財,為自己積蓄良好的根基,以備將來能享受真正的生命。」(弟前6:17-19)

「請小心列車與月台間的空隙!」希望保祿這番話也像列車的廣播一樣,經常提醒我們與拉匝祿的距離。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