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驛站

蔡惠民神父


野桑樹上

傳說中,匝凱每天清早起床便外出,結果引起了妻子的疑竇。一天,他的妻子為查個水落石出,悄悄地跟在他的後面。她看見匝凱拿著一隻桶,走到井旁,打滿水,一直向城外走去。最後,他停在一棵野桑樹下,細心清理生長在樹幹週圍的野草,然後將帶來的清水灌在樹根上。一番工夫後,他定睛看著那棵野桑樹,似有所思。就在這時刻,他的妻子從隱敝處走過來,好奇的問:「這是甚麼地方?」匝凱毫不思索便說:「這是我與主相遇的地方!」(錄自Stories aand Parables for Preachers and teachers P.34)

丙年主日講道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




在耶穌的年代,稅吏並不是受歡迎的人物。有人視他們為叛徒走狗,因為他們替羅馬人工作,向自己的同胞徵收苛稅。也有人視他們為盜賊,因為他們將收取的稅款中飽私囊。在社會上,他們有如兇犯或妓女一樣受到鄙視。匝凱是當時的稅務長,財富冠絕同儕之餘,也是猶太人最憎恨的罪人。由此推測,匝凱雖然富有,但心靈卻是孤獨的。他被社會排斥,沒有朋友,也沒有知己。他可能聽說過耶穌這個人,是納匝肋的一位先知,對罪人或弱勢社群特別同情,甚至收了一位稅吏為門徒。匝凱知道耶穌要經過那裡,矮小的他便爬到一棵野桑樹上,希望一睹祂的風采。

耶穌曾多次公開提醒人不要追逐權位、貪婪財富,以免錯失救恩。祂甚至指出駱駝穿過針孔,比富人進入天國更容易。匝凱的出現,為善於就地取材的耶穌來說,無疑是一個歛財戀權的好例子。不過,當耶穌抬頭看見樹上的匝凱,祂沒有皺上眉頭,也沒有對他的不義嚴加責斥。祂只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路19:5)

如果你是當時的群眾,你會怎樣想?耶穌不單沒有指責這個公開罪人,反而要到他家中作客,這是何等的禮遇!耶穌已不是第一次接納罪人,旁人不應大驚小怪,但祂至少也要對匝凱提出一些要求,否則便宜了他。「你是否答應不再重操故業,中飽私囊?」「你是否願意放棄以前的歛財手法和生活方式?」耶穌的腦海似乎從未出現過類似的要求,祂也沒有為自己的作客設下任何條件。匝凱當然是喜出望外,趕快從樹上下來,高興地接待耶穌。

匝凱在野桑樹上看見的耶穌,沒有跟他計較以往的罪過,反而欣賞他現在的一切努力。身材短小的匝凱,為了認識耶穌,不惜爬到一棵野桑樹上;當其他人竊竊私議時,他又勇敢地面對那些鄙視的眼光,承認自己的罪過,並願意承擔罪過的一切後果。「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路19:8)雖然匝凱沒有拿出全部身家施捨給窮人,耶穌已看到他的誠意、努力和希望。因此,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路19:9)

如果你是當時群眾,或許你會抱怨耶穌對匝凱偏心。一個剝削窮人的公開罪人,享盡了奢華後,一念間爬到一棵野桑樹上看看耶穌,便得到祂在家中作客的光榮。難道其他人不想見耶穌嗎?難道那些為跟隨祂而放下工作和家庭的群眾,誠意和努力都不及匝凱嗎?耶穌是否有點厚此薄彼呢?

智慧篇再次提醒我們,人不可以用自己的觀念來衡量天主的智慧。匝凱雖然在人看來似乎是死不足惜,但他卻是天主所愛惜的。天主愛一切所有,不恨自己所造的;如果天主憎恨甚麼,祂必不會造它。如果天主不願意,甚麼東西能夠存在?如果天主不吩咐,甚麼東西能夠保全?只有天主愛惜萬物,因為都是祂的。(智11:25-27)天主並不是對人的罪過視若無睹,但相對於祂的忠信慈愛,那只不過是「天秤上的一粒塵沙,落在地上的一滴朝露。」(智11:23)天主對匝凱如是,對其他稅吏、罪婦和忘恩負義的人如是,對我們每一個人也如是。

如果天主不願意,我們便不能存在。那麼,我們的存在,便是天主愛我們的最基本證明。如果不是出於天主的愛,我們不會被造,也不會一刻得到保全。事實上,天主不單保全了匝凱,也保全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貧窮或富有、青年或暮年、品學兼備或無惡不作,我們的存在已是天主不離不棄的印記。縱使在最糟糕的時刻,只要我們爬到這棵野桑樹上,便會發現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


© Copyright Fr. Peter W M Choy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