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丙年主日講道)
好客之道


在傳統的神修學裡,本主日的福音常被解釋為「瑪爾大錯,瑪利亞對,默觀的價值壓倒行動的價值。」

不少近代的聖經學家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初期教會的信徒們(尤其是婦女們)很珍惜耶穌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把祂和伯達尼這家人家的友情細心記錄下來。瑪爾大和瑪利亞是兩姊妹,在款待客人時擔任不同的角色是很自然、很可以了解的。這從若望福音的第十一及第十二章也可以看到。

有聖經學家注意到路加福音這章節和格前七:29-35的講法很接近,在那裡保祿說:「時限是短促的……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路加跟隨保祿的「末世神修觀」,在他的福音十二:22裡記載了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思慮吃甚麼,也不要為身體思慮穿甚麼。」本主日福音裡的「其實需要的唯有一件」,本來或許就是說「一碟菜已夠了」,現在卻成了「行動不重要」,因為「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聽耶穌講話」。其實「聽耶穌講話」,在路加的價值等級裡一向位置很高,他把「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看得比做耶穌的母親或兄弟更重要。(路八:20;路十一:27-28)

在路加重分量的注釋下,讓我們找回那簡單的原始資料:在瑪爾大和瑪利亞的家裡,疲累的耶穌得到溫馨的款待。第一篇讀經也正鼓勵我們集中欣賞這點,創世紀十八:1-10的主題也就是「好客」。

亞巴郎主動向三位陌生過路人獻殷勤,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他們,並謙虛地服侍他們,還感謝他們賞臉接受他的款待。結果他得到老年還能生子的酬報。原來他所接待的是天主。

聖經學家說類似的傳統在其他文化裡也有。好客的一個理由是:「你所款待的人客可能正是神」。舊約裡後來又加多了兩個好客的理由:(一)以色列自己曾旅居他鄉;(二)天主愛惜所有離鄉背井的僑民。

一九九八年主教代表會議的亞洲大會結束時,發表了一份「給天主子民的文告」。其中談到教育時,強調我們在推進福音價值時也要推進亞洲文化中的價值,如:好客、樸素和宗教感。

當然,「好客」兩個字的含義很廣,指的是一種開放的心態:接納所有的人,尤其是脆弱無助者,好像亞巴郎一樣服侍他們。

今天的社會多麼缺乏這種好客的精神。在大城市裡,人人都擔心怎樣保護自己,把門緊緊地關上;受接待的人客都是經謹慎挑選的,不是親戚就是朋友。但耶穌說這樣做不夠,沒有信德的人也能做到。(路六:32-34)

在居港權的問題上,香港天主教區所做的幾乎成了荒野中的呼聲。香港人忘記了自己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的新移民,忘記了香港的繁榮也是靠這五十年來港的新移民所建設的;在政府的誤導下,多數人歡迎了人大釋法,堵住家門,剝奪了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的居港權利。最近卻有人建議歡迎專業人才和有錢投資的大陸人士來港,這種自私的態度和亞洲傳統的精神背道而馳。

看起來只有福音的精神才能維護我們傳統的價值觀。瑪竇福音第廿五章說:你們對這些兄弟中最小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了。弱勢的兄弟正在他們身上補充基督苦難的所缺(讀經二)。我們不是很羡慕伯達尼的兩姊妹嗎?我們每天有機會接待耶穌,不要讓這些機會溜走了!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