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九主日

朝夕相隨
陳日君主教

(丙年主日講道)
望鄉、歸家


讀經一,記念「那一夜」的事,就是天主把祂的子民從埃及人手中解放出來的「那一夜」。

福音的前一段(路十二:32-34)講的是「真正的寶藏」,寶藏在那裡,心也在那裡;後一段(路十二:35-48)的主題是「醒寤」,要醒寤著等待主人的回來。

既然第一篇讀經是為配合福音而選,我看那「束起腰」最能代表兩者之間的連繫:福音裡的僕人要「束起腰」等待主人的回來,在「那一夜」以色列子民吃羔羊時要「束起腰,穿上鞋,拿著棍杖」準備出發。把「出發」和「等待」比較一下,當然「出發」更具動態。其實福音裡的「寶藏」也正是心之所趨,正如「福地」是以民離開埃及後所向的目的地。

丙年從今日起往後四個主日的讀經二取自希伯來人書。今天的章節很配合福音。希十一給信德下了定義,然後列舉信德的表率。最突出的當然是信仰之父亞巴郎,而亞巴郎第一個信德的行動就是聽命而動身,「出走時,還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以民的先祖「都明認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表示自己是在尋求一個家鄉」:不是那所離開了的家鄉,「而是一個更美麗的家鄉,即天上的家鄉」。

這樣看來,今天禮儀的主題該是「望鄉」、「歸家」。

大家都說人生是個旅程。信仰告訴我們這旅程是從那裡開始了的,目的地是那裡。人的生命來自天主,三位一體的天主決定了要造化人,為把祂自己內永遠的愛的生命給人分享。這是祂親自啟示了給我們的奧秘,我們只有驚訝、感激、欽崇。

天主啟示了祂的計劃給我們,又給我們真正的自主,要我們主動去配合。我們在祂面前本一無所是,但祂認真地和我們訂立盟約,提拔我們做祂的朋友。

人的罪惡再三破壞這盟約。天主並不罷休:聖子親自降生,取了我們罪惡的肉體,擔當了天父的義怒;訂下了新而永久的盟約;留下了祂的言行光照我們的路徑;更許諾了祂日日的臨在,做我們旅途上的同伴。

這一切給我們人生一個清楚的方向。今天失落了生命方向的人實在太多了。科學、技術進步了,但人的智慧並不一樣進步,後果如何?正如路十二:45所說:那僕人「開始拷打僕婢,也吃也喝也醉酒」。

教宗最近在烏克蘭和五十萬青年聚會時,說了一句值得我們反思的話。他說:「自由帶來責任,它的要求可以說比做奴隸更沉重。」做奴隸的只需服從,做自由的人卻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教宗叫那些青年,在擺脫了專制政權的奴役後,不要去做消費主義的奴隸。他給他們「天主十誡」,那十句話,那婚約的聘禮,交給他們作為人生的指南針。

信仰是天主的恩賜,我們對這恩賜有重大責任。路十二:48說:「給誰的多,向誰要的也多;交託誰的多,向誰索取的也格外多。」

我們也不能獨善其身。我們不能讓兄弟們「也吃也喝也醉酒」,我們要喚醒他們,我們也不能讓兄弟歧視兄弟,不能讓強者欺侮弱者。我們要大聲疾呼:唯有有愛心的社會才有將來!


© Copyright Bishop Joseph Zen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