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 2006年度
第一學期   #7
2005年10月29日
   與校長勞伯壎神父真情對話       【  宗二 記者妹  】

記:勞神父,作為新任校長,你認為宗教學的課程編排、整體路向有否需要改變?
勞:宗教學部(俗稱夜神)基本上是四年制的學士課程,學員必須掌握聖經、教義神學、禮義聖事及倫理神學等知識,才可以取得由羅馬宗座傳信大學所頒授的宗教學學士學位。前任校長蔡惠民神父工作了八年,學院一切上了軌道;加上課程內容要經過傳信大學的通過,每四年會作檢討,短期內,我認為未有更改的必要。

記:夜神同學們的特色是:他們來自不同的年齡、學歷、工作背境,在信仰探求的時間有長有短,將大家集一爐而共冶,教授們在教學上會否遇到困難?
勞:同學們都是自願到來進修,他們有明確的學習動機,能主動學習,積極投入學院生活(同學們讚你們呢!)歷年所見,他們都是有心人士──有志反省信仰,深化自己的信仰,辨晰天主的旨意,在祈禱中尋求天主的召叫,用平信徒的方式服務教會。由於他們的尊注投入,減低了我們教學上的困難。

記:然則同學們的困難呢?學院有否照顧他們的個別差異及需求呢?
勞:事實上,很多同學是在學院的學習生涯中,經歷他們人生中的大事:喜則結婚、生子、升職……等;傷痛的則是摯親的離世、患病……等,然而他們都堅持學習,在艱難日子中成長。當然亦有同學選擇先顧事業、家庭、暫別學習,待適當時機再重投學院,似乎未有學員因力有不逮而退學。

記:有否同學反映學院課程緊迫,令他們透不過氣來?
勞:是有的。但正如上述,學位課程有特定的規限要求。學院亦感受到同學日間有繁重的工作,又要兼顧家庭,他們能抽空前來,持續進修,實屬難能可貴。(唉!你明就好喇!)如早期,課堂上早到的同學往往是日間身為教師的學員,但近年見他們工每日趕來、或遲到、或請假,反映到他們工作量的增加,而從事其他行業的學員,亦不見得輕鬆到那裡。不過同學們都很主動地和我們討論他們的困擾。學院亦容許他們用五年至六年時間修畢整個課程。同學們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作此打算,因為他們都盡量想和同班們一起畢業。

記:勞神父,你曾修讀哲學、神學、及聖經,我們作為神學路上的「初哥」,怎知到自己的進修發展路向呢?
勞:作為一個神學生,基本功夫是一定需要的(即聖經、教義、禮儀、聖事、倫理……等),當有一定的認識後,可選擇自己較有興趣的範疇深入研究,多看參考書、觸類旁通,和其他科目整合、反思,定會摸到一條發展路向。四年的神學訓練只是一個起步,我們可窮一生時間繼續探究呢!

記:從教區方面而言,學院提供的宗教學課程,是否確實能栽培人材,為福傳工作而作出貢獻呢?
勞: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於1989年開辦宗教學部,就是為了配合地方教會發展上的需要,給予平信徒神哲學的訓練,十數年以來,畢業的同深入不同的工作崗位,的確為教區的牧民工作而努力。

記:近年報讀宗教學的人數有上升的趨勢,勞神父,你的看法如何呢?
勞:愈來愈多教友報讀此課程,可見他們對自已信仰的認真重視,這是可喜的現象。而歷屆畢業同學的生活見證,亦為後來者立下良好的榜樣。

記:可否談談同學們畢業出路?
勞:很多同學進入學院進修時,已是堂區或教區團體內的活躍份子,畢業後,他們仍繼續服務。亦有同學辭退本身的工作,獻身傳教工作。亦有同學負笈海外進修或深造碩士課程。

記:有沒有聽到負面的聲音?如有神職人員或教友投訴同學自恃讀了數年神學課程,諸多批評,難於與人共事合作。
勞:我本人沒有聽聞這方面的消息。修讀神學的同學們應該是謙卑自下。如所言屬實,相信只是個別情況。這方面關乎團體合作、彼此包容、接納的問題。任何人的團體少不免有意見不同、掙持己見的時候,如大家持開放態度,專心攪好事情,相信這方面問題終歸可以克服。

記:勞神父,不如談談你的領洗經過,和我們分享你的信仰歷程?
勞:我是中學時領洗信教的,其時家人(父母及三弟一妹)還未認識主。信仰的路程的確是一條漫長的路,不同年紀,有不同的體驗。特別是年輕領洗的教友,當人生閱歷多時,可能產生猜疑,衝擊信仰。在那一刻,更要堅持信仰--不要輕言退出,作出負面的改變,(例如質疑天主的存在,便逃避上教堂。)與此同時,不要害怕面對問題,嘗試將困惑和神師、朋友商討;多看書本、尋找答案,當然更重要的是祈禱。

記:勞神父,你要面對繁重的教學事務、又要處理堂區工作,可否教導我們一些減壓良方,好能學業、事業、家庭都能兼顧呢?
勞:睡眠是很重要的,我們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而適當的運動也不可少。我以前喜歡跑步,但後來膝蓋有些毛病,我便改為步行。現在我盡量用走路代替乘車,令自己多些機會運動,這亦不失為減壓的方法之一。

記:最後,勞神父可否向同學進言,勉勵同學。
勞:我會選取聖詠第126篇,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那含淚播種的人,必含笑獲享收成。」寄語同學們,在辛苦的學習過程中,彼此耽待互勉,祈求聖神的帶領,日後定會結出豐盛的果實。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