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交流 園地


 
【  「神學本地化」論文再讀有感   】
   原載於《牧笛》2001年5月26日
不名       


今期的神學年刊也許是歷來最多采多姿的一期,它收集了去年「神學本地化」論壇的講詞。來自不同派別的名師共聚一堂,也是神哲學院的大事。

張春申神父的導言給「神學本地化」帶來很博覽的引述。「本地化」其實和「文化融合」是差不多意思。許多位講者都把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化作發揮點,亦有牽涉歷史、政治或生態學的。最特出的是容若愚博士的數碼空間論說,給「本地化」帶來了「現代」味道。

在筆者眼中,「本地化」基本上是宗教(evolution)的一種,和千多年前的希臘化、羅馬化、拉丁化是異曲同工的產物。隨著知識資訊的進步,普世教會自然地在文化逾越中蛻變。雖說「救恩來自以色列」,但萬民的天主那會受國界所限呢。福音的訊息為每一種文化的人都有它的觸覺面。聖經已譯成百多種語言了,真理是怎樣一回事為明智的人是不用太多解釋的。

燈火欄柵處,依稀記得有教授曾在黑板上寫上「神學無用」四個大字。誠言,為信天主的人,讀不讀神學結果都是一樣,神學只不過是一個思路的歷程;猶如我們吃飯、睡覺、工作、呼吸也只是一個人生的歷程,最終也是歸於「無」的。大象無形,「花花世界」的別名只不過是「春夢」吧了。




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