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園地


 
【  《露》的讀後感   】
陳志強 


導言

「露」給人的印像是晶瑩通透,渺小微細,不易讓人發現 ; 它靜悄悄的來,靜悄悄的走過。當它降臨大地時,能滋潤大地,給大地帶來生命 ; 當你清晨來時,已看不見它的影了。

「露」給人一個正派的做人原則,也給人一套美妙的人生哲學。它教人做任何事要光明磊落,要默默耕耘,不務名利,不求回報,要達到福音的要求﹕「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路17:10)。「露」是我們每個人的座右銘。

教宗的話

  1. 聖年的革新﹕

    生命是一個不停的「新」,隨著時代的轉變,人們一方面體驗現世財物帶來的喜樂不足,另一方面又意識到現代人已獲得奇妙的成就,因此「進步」的思想成了一種困擾﹕任何事物都該變,任何事物都該進步。進步變成了一條令人費解的定律。

    「新」是救恩計劃的法則、體制和歷史。聖保祿說﹕「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5:17)在救恩計劃裡這個「新」的觀念,我們可以不斷地在天主聖言的教誨中找到,(參閱﹕依43:19 ; 默21:5 ; ……)。因此,聖年要求我們革新,並不是告訴我們一些新奇的道理,而是把教友生活的原則向我們加以L調和叮嚀。

    「革新」可以有許多意義,不是每一種革新都是良好和有裨益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小心,避免墮入危險的錯誤中。它會令人拋掉一切不可拋掉的價值,拋掉一切道德、真理和義務。人固然享有自己不可放棄的產業-----生命﹔同樣,基督也享有他不可出賣的幸福-----信仰。我們必須從信仰中找出一條金鑰匙去開啟天國之門,使天國即使在現世也能顯耀出它的光榮。 (註一)

    1. 重整道德觀念﹕

      甚麼是道德觀念? 道德觀念是對善惡所產生的良知,這良知 不但能廣泛地判別善惡,而且能具體地指出我們應該行善避惡。它是 一種關乎 於理智和意志的複雜理念,使人知道甚麼事應該做,甚麼事 不應該做 ﹔它可以用來衡量法律,作為我們行為的標準模式。這種直覺、意念的反省,我們稱之為道德。

      現今社會上的時尚歪風、權力鬥爭、個人慾念和崇尚個人主義的思潮等都是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反省內容和價值取向,這些因素正是直接破壞正確道德價值觀念的根源,所以每當我們作個人反省時,都應該以正直感加以判斷,並且在這些因素實際影響著個人的行為表現時,以精明的抉擇加以衡量。(註二)

    2. 祈禱與現代人﹕

      祈禱是教會的至高表現,同時也是教會的食糧和基礎,她是 天主的生命開始在教會內循環的典型時刻。現代人對宗教泠感,他們徹底地針對祈禱的存在價值,否認祈禱是向天主說話,認為祈禱是多餘的,甚或損害現代人的滿足感和人性尊嚴。由於他們對祈禱的忽視,所以緊閉著自己的口舌和心靈,致使他們的人生觀完全與天主脫離關係。

      無論人們願意與否,人心對天主的渴求是與生俱來的。祈 禱是追求 人生終極目標的途徑,她並不是向一個奇妙得可怕的主人說 話,而是 向一位絕對的存有者,一位創造萬物的父親談話。祈禱並不 是一種盲目的情感,她是一種在真理的光照及愛的推動下,向天主作出的投靠,因此,我們應該在天主的教會內充滿智慧地遵守這條「祈禱律」。(註三)

    3. 反省﹕

      資訊科技發達,社會日趨繁榮,人們為求革新,往往忽略了 傳統的美善,尤其是在靈性培育方面。革新應該帶領人們更容易地走 向天主,領受他所賜的救恩,讓我們切實地明辨善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最後找出生命的終極意義。因此,忠於自己信仰的人為免隨波俗流,理應保持聰敏的頭腦,遠大的眼光,對現世的事物作出適當的調節或糾正謬誤的理念,實在急不容緩。

      無論你是億萬富翁或是名人雅士,也要面對著生、老、病、死這種美麗的挑戰,也許當你孤立無援的時候,會向自己的心靈深處說話,務求找出解赤瑪鴘k,尋獲內心的平安。朋友,快快醒悟吧!勿再讓我們在天的慈父久等了,快把我們各人內心的說話向他傾訴,他必答允我們的請求,這正是他在磐古初開時與人締結的盟約,至今已經逐一應允,日趨圓滿。

  2.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的遺訓﹕

    1. 活信德的生活(公開接見朝聖群眾時的談話) ﹕

      教宗若望廿三世在他的「靈心日記」上有這一句記錄﹕「這一次,我講的退省主題是成聖的七盞明燈。」他所說的七盞明燈就是﹕信德、望德、愛德、智德、義德、勇德、節德,第一盞明燈就是信德。曾經有一位生活在羅馬的詩人Trilussa嘗試談論過信德,他在一首詩上說﹕

      一天晚上,在叢林中,我迷失了路。
      迎面來的,就是一位矮小失明的老婦人,她對我說﹕
      要是你不認識道路,我可給你引路﹕我熟識這裡﹔
      要是你有勇氣跟著我走,我會久不久呼喚你說﹕
      「就在那盡頭,有一棵柏樹﹔
      就在山頂上,有座十字架。」
      我回答說﹕「或許是吧!… … 」
      可是,我始終覺得很奇怪﹕
      我不能由一個失明的人引路﹕
      那失明的老婦人便執著我的手嘆息說﹕
      「行吧!這就是信德。」

      信德就是向天主降服,改變自己的生活。慷慨地回應上主,這才是個內心充滿著謙誠和完全信任天主的人。信仰的真理有兩種﹕一是合意的,另一是不如意的。依撒意亞先知曾說﹕「天主以如此的溫情愛著我們,比作母親愛自己子女的溫情還要大些。」這是一種合人心意的真理;要是我不服從天主,衪在緊迫著我要我回頭,我真的在強迫衪懲罰我,這就是那種令人不悅的真理了。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稱教會為「慈母與導師」。教會就是我們的導師,我們要以肯定和不變的她為基礎,在這些真理的道路上走,愈來愈了解它,使我們與時代看齊,以適合新時代的方式去宣講這些真理。讓我們藉著改善我們自己,不斷地改善教會吧!(註四)

    2. 基督徒的望德(公開談話) ﹕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成聖的七盞明燈」的第二盞明燈就是望德。望德並不難看,也不難修。《聖詠》的作者說:「主!磟O我的磐石,我的護盾,我的堡壘,我的避難所,我的光明,我的牧者,我的救援。即使千軍萬馬扎營襲擊我,我的心靈也不會害怕;即使戰爭來侵害我,我依然有恃無恐。」。《聖詠》的作者也會體驗到灰暗的一面,他曾說過惡人屢屢得心應手,善人反而被壓抑。他曾向天主抱怨地說:「磟鬲し罊庰菕H主,為甚麼篪棌p口不言?主,醒來吧!俯聽我的祈禱吧!」,話雖如此,然而他的望德仍然堅定不移。

      聖保祿說:「在絕望中,他懷著希望。」(羅4:18),聖保祿論亞巴郎所說的話,大可以貼在他和一般懷著望德者的身上。聖方濟各撤肋爵稱我們的過犯為「我們可愛的缺失」,由此可見,天主也喜愛我們的缺失,因為它們給天主施展仁慈的機會,也給我們一個機會去學習謙遜、學習諒解和同情別人的過失。不過尼采卻稱望德為「弱者的德行」,他認為望德使基督徒成為一個無用的、怪僻的和自暴自棄的人,與世界的步伐完全脫節;有些人更稱望德為「隔離主義」,它使基督徒逃避現實,不肯為人文的進步而奮鬥。當「人類發展」通諭問世時,我覺得訓導教會必須不斷叮嚀和建議一些方法去解決自由、正義、和平、發展等重大的問題。(註五)

    3. 邁進愛的道路上(逝世前一天的公開談話) ﹕

      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成聖的第三盞明燈就是愛德。愛天主就是人心走向天主的一個「愛的旅程」,也是一種奇妙的旅程。聖雲先是個有愛德的人,他愛天主比愛父母更深,對那些坐牢的、患病的以及孤兒和窮人來說,他卻是一位好父親;聖伯多祿嘉惠 (St. Peter Claver) 把自己整個人奉獻給天主,他在簽名時自稱為「伯多祿,黑人們的永遠僕役」。愛天主確是一種奇妙的旅程,若不是天主首先採取行動,我們是不能舉步的,耶穌說:「凡不是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若6:14);聖奧斯定問道:「那麼,人的自由又如何解釋?」他自己解答說:「天主既然給了我們這個自由,即使衪願意將我們的心引領到衪願引領的地方,衪仍會知道怎樣去尊重我們的自由。天主吸引你,不但使你的意志自願跟隨衪,而且還使你感受被衪吸引的喜樂。」

      經上記載說:「你當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我今天吩咐你的這些話,你應牢記在心,並將這些話灌輸給你的子女。不論你住在家裡,或在路上行走,或臥或立,常應講論這些話;又該繫在你的手上,當作標記;懸在額上,當作徽號;刻在住宅的門框上和門扇上。」(申6:5-9),這個反覆叮嚀的「全」字,就是基督徒聖德高峰的標記。要是我們整個人迷醉於這些虛幻的世物中,而給耶穌的愛只是一少許,那實在不是智者所為!

      教宗保祿六世的名言這樣說:「今日處於飢饉的不少民族正在向富裕的國家吶喊。聖教會聽這悽楚的呼叫聽得發抖。她呼籲每一個人也得對這些求救的弟兄給予慈善的愛的回應。」教宗保祿六世又說:「私人的財富對任何人也不給予絕對的和無條件的權利,因為當他人連生活的需要也缺乏時,沒有一個人可以有權利將自己富裕的一切只保留給自己一人享用。」(「民族發展」通諭第廿三節 ) 因此,「任何軍火的徹底競爭,都是一個不可容忍的恥辱。」(「民族發展」通諭第五十三節 )

      愛天主是一個奇妙的旅程,天主要求這旅程愈來愈真誠和完善。衪對跟隨者說:「你們是世界的光,地上的鹽。」(瑪5:13-14 );他又說:「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在天大父一樣成全。」(瑪5:48 ),那就是說:愛天主不該只愛少許,而該愛得很多很多;不該停留在我們已到達的境界上,而應靠著衪的助佑,在愛的道路上邁進。(註六)

    4. 反省﹕

      教宗若望保祿一世的遺訓確是我們做人處事的金石良言,他引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的「成聖的七盞明燈」,也許會有人質疑若是自己不想成聖又如何?我認為這七盞明燈肯定給予人們待人接物的指標,讓人更易接近天主,愛主愛人。基督徒應該滿懷信德侍奉天主,用心聆聽教會的訓導,以教會為基礎,不斷地改善自己,以行實宣講真理。當我們遇上種種的挫敗時,內心應滿懷望德,堅定不移,在絕望中懷著希望,期待上主的救援。

      只有全心、全靈、全力愛上主,我們才有能力去愛周遭的人,基督徒若是失去了愛德,確是一件慘不忍睹的事情。既然我們成了世界的光,地上的鹽,就應該用自己微小的燭光照亮別人,讓人們品嚐一下自己的鹽味,那麼,在這個互動互愛的境況下,步進天國的路途不遠矣!

教會根基

  1. 大公會議文獻﹕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召開,給教會打開了新里程,十餘年來,各項革新都在蓬勃地展開,以適應現代人類的需要,使我們深切體驗到天主聖神的臨在,衪的風吹遍了基督的教會。這些年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梵二大公會議的文獻,尤其是四大憲章,確實發生了積極的作用,深刻的影響著我們。如果說這些文獻的確發揮了啟發性的、先知性的、指導性的意義,決不為過。例如教會活力的增加,教會對現代人類發展及社會問題的關懷,禮儀生活的革新,教友傳教組織及工作的普遍展開,牧靈工作的革新,地方教會的建設等重大現象,都說明教會在適應現代人類及當地文化的需要,使福音能繼續發揚光大一事上,所表現的苦心有多大多深,相信在天主聖神的領導及推動之下,這番苦心會迅速地結出豐富的果實。

    1. 簡介「天主的啟示」憲章﹕

      這篇憲章頒佈於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八日,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論啟示本身;第二章,論天主啟示的傳授;第三章,論聖經的天主啟示和解釋法;第四章,論舊約;第五章,論新約;第六章,論聖經與教會生活。在此,為大家介紹第一章------論天主的啟示本身。

      「啟示」一詞,按拉丁文的原意,解說除去或拉開一塊帳幕。天主是無限美善和尊貴,人卻是虛無和可憐的,因此在我們與天主之間,就好像有一塊帳幕似的,使我們不但不能透視天主,而且不能明白天主的事情。所謂「啟示」,就是天主親自把這塊帳幕拉開,把衪自己和衪自己的德能以及衪對我們所有的計劃 ( 憲章二、四、六節 ),當我們是衪的朋友一般,用言語或行為來告訴給我們,並邀請我們同衪來往 ( 憲章二節 ),使我們能分享衪天主性的美善和福樂 ( 憲章六節 ),這就是「啟示」。因此「啟示」就是天主上智和慈愛的表示( 憲章二節 )。

      若天主沒有親自來給我們啟示,我們是否絕對不能認識衪嗎?這也不是的,因為憲章一再強調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所宣定了的道理,就是「人藉著本性理智的光亮,能由受造的事物,肯定地知道有一個天主是萬物的根源和終向」( 憲章六節 ),所以,即使沒有天主的啟示,人仍能認識天主的存在,但是要認識那些絕對超過我們本性理智能力的道理,例如天主聖三及聖子降生救贖的道理,我們就絕對需要天主的啟示,換言之,若天主不給我們啟示,我們就絕對不能知道有這些奧蹟的存在,也不能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宗教。(註七)

    2. 論煉獄﹕

      在大公會議後的今天,有些神師可能是受了基督教的影響,對「煉獄」和「煉靈」有他們所謂的一套「新的說法」,甚至竟敢公然加以否認。因此,這裡嘗試為大家介紹這端當信的信德道理的正確概念。

      首先,大公會議告訴我們:「煉獄」是實有的,它是聖教會的一部份,與其他部份是一息相通的 。《教會憲章》說:「直至主(耶穌)在衪的光榮中來臨為止… …衪的信徒中,一些是世上的行旅者(旅途的教會),一些離開這塵世以後,仍在煉淨自己(受煉的教會),一些則已經享受光榮,清晰和現實地享見三位一體的天主(凱旋的教會) 。 但是我們眾人,雖各以不同的度量和方式,在愛主愛人的事上卻是相通的,且給我們的天主謳唱同一首光榮曲,因為凡是屬於基督,具有天主聖神的人,都一同組成一個獨一的教會,他們彼此之間在基督內是緊密相連的」(教會憲章49節;參閱一九六七年一月一日頒佈的《論修正大赦》宗座憲令5節。

      其次,大公會議告訴我們:這些在煉獄中受苦的靈魂,並非與我們永遠隔絕,而且我們還可以幫助他們。教會憲章說:「我們與那些死在基督平安內的兄弟的聯繫,並不因此稍為隔絕,反之,按照聖教會恆久的信仰,我們與他們的聯繫,能藉著神恩的相通,得以加強。」(教會憲章49節)大公會議並且告訴我們說:『聖教會… …遠自初期便以極大的虔誠紀念己亡的信友:既然為亡者祈禱,使他們獲得罪赦是一件聖善而有益的事(加下12:46),聖教會也常為他們獻上祈禱』(教會憲章50節);不但如此,而且『我們的先人既然神聖地深信他們能與天堂和煉獄的弟兄有這共通的生活,這次神聖的大會議以極大的虔誠接受這神聖的信仰,並一再宣佈尼彩第二大公會議(論敬禮聖人聖像)、佛羅凌斯大公會議(論天堂地獄、煉獄)並脫利騰大公會議(論敬禮聖人、煉獄、成義)的定斷』(教會憲章51節)。

    3. 反省﹕

      梵二大公會議的召開,確為現今教會奠定穩固的根基,儘管今日教會面對著種種的困難和日新月異的挑戰,她都能處處蓬生,充滿生命力,這藉得時下的少年人向她虛心學習,學習她那種頑強的生命力,學習她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無論時代怎樣轉變,科技怎樣進步,人類最終也想尋找生命的奧祕,甚至想超越大自然,控制生、老、病、死,夢想成為宇宙的主宰,成為人類的創造者,可惜,這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覺而已,無限偉大的主又怎會被渺小有限的受造物所主宰呢?這簡直是一種謬誤的個人主義,一種錯謬的理論觀念。

      天主主動地為我們揭示生命的真諦,主動地救贖我們,衪藉著愛的表達,甘願派遣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帶領我們到衪那裡去,讓我們藉著基督,了解並且明白啟示的奧祕。凡違反聖言生活的人,也許他們不懂得愛主愛人,將來死後經過耶穌再來的審判,他們的靈魂可能會被送往煉獄受苦,不斷哀求上主的垂憐。這正是上主給我們反省的機會,每天為已亡的死者祈禱,為今日違反真理生活的兄弟姊妹祈禱。

  2. 教會的發展﹕

    1. 教會的永恆性﹕

      教會是永遠不死的。耶穌創立的教會,與現世社會任何的組織都不相同:社會的組織是由人而立,因此也隨著人而消逝;耶穌的教會卻不然,她是由神而立的,是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親自建立的。他對伯多祿說:「你是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魔鬼的勢力)決不能戰勝她。」(瑪16:18)

      耶穌雖然本身是不可取替的角石(宗4:11),可是衪卻甘願以宗徒之首聖伯多祿及他的合法繼承人成為教會有形的磐石。這磐石是永不會倒下來的,因為耶穌特別為伯多祿祈禱,使他能成為其他弟兄們的支柱(路22:32),使衪的教會透過伯多祿及他的合法繼位人,直至天地終窮,能為世界成為「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3:15),從這角度來看,我們才能更深入地明白耶穌曾說過的這句話「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的真正意義。(註八)

    2. 教會本地化﹕

      「教會本地化」好像是梵二後的教會新動向。聖路加在《宗徒大事錄》 第二章首說:「五旬節一到 …… 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照聖神賜給他們的話,說外方話來 …… 人人都聽見他們說自己的方言。」(宗2:1-6),這段簡短的記述正是教會本地化的開端,也是教會本地化的神學摘要。隨著聖神降臨,耶穌所創立的教會便踏出了晚餐廳的圍牆,雖然尚未踏進外邦人的地域,可是聖神降臨那天在耶路撒泠都聚集著「從天下各國來的猶太人」(宗2:5);他們雖是猶太人,卻各有不同的方言(宗2:6)。然而,天主聖神卻透過充滿了聖神的人,使他們能用自己「不同的方言」聽到或聽懂同一聖神的「同一訊息」。這就是教會在聖神的領導下,開始踏上本地化的路途,這稱得上是一個「初創時代的」本地化,也算是「教會的本質因素之一」,因為教會一開始福傳,便踏上了這條創新突破的路線。

      宗徒說外邦方言的能力,並非來自他們本身,因為他們全都是「沒有讀過書的平常人」(宗4:13),而是來自聖神,是衪主動地行了這個「方言的奇蹟」,因此教會本地化是聖神的旨意,是天主的旨意,聖路加告訴我們:「眾人都充滿了聖神。」(宗2:4)。推行教會本地化的人必須充滿聖神,作聖神的工具。要「充滿聖神」和「認識聖神指示」,便要依靠深度的祈禱生活、活化的聖經研究、健全的神學推敲和謙誠的聆聽教會。(註九)

    3. 反省﹕

      隨著時代的變遷,教會需要不斷地努力發展,務求配合時代的步伐。教會的根基是愛,教會是個表達愛的團體。「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飽A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永存不朽。」( 格前13:4-8),這正是我們所肯定的教會(愛)的永恆性,也是我們發展教會的明燈,是我們生活的指標,因為「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13:13),因此,無論教會怎樣的改變,如何地發展,她所有的作為都出於愛,出於真理。

      基督是愛,愛是基督。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是教會的肢體,因此我們應該絕對相信衪所建立的教會,不用懷疑她的永恆性;同樣,聖神是愛,愛是聖神。我們應該以愛作點,與聖神合作,成為她發展和推動「教會本地化」愛的工具,更有隋a推動福傳工作,以愛回應在天大父的慈愛,相信天國臨現不遠矣!

總結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追求「效率」、「增值」、「自負盈虧」、 「成本效益」等經濟理念的成果。由於資訊科技氾濫,改革步伐過於急速,社會上往往出現不少歪風,甚或影響至教宗、主教團、神職人員、教友等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在信仰上所持的應有態度,對他們來說,確是帶來不少的新挑戰,面對著種種的困難和抉擇。身為信友的我們,在信仰上應保持何種態度才算正確?相信大家在文中已經找到答案了。教宗的話確成了我們各人心目中的生命指標,它活生生的帶領著我們行走,帶領我們如何充實地度過此生。如果今天教會要革新,追上時代的步伐節奏,改變固然在所難免,但我們必須密切小心革新帶來的後果,它是否改變了我們教會的傳統理念,成為我們各人心目中理想的教會------遺失了基督的教會,失去了基督教會的寶貴真理。沒有人能夠凌駕真理,隨著個人喜好行事;沒有人能夠超越基督,任意制定我們的生活規範,擾亂我們傳統良好的道德價值取向;更沒有人能夠取代上主,創造萬物的生命,掌管宇宙一切。我們要時常向上主祈禱,求衪賜予恩寵,讓我們藉著聖神助佑,在真理的光照及愛的推動下重新投奔上主的懷抱裡,使我們日趨完善,肖似基督。

觀瞻中國香港今天社會的景況,不論男女老少都曾萌生自殺的念頭,為什麼今天的社會竟變成如此悲觀、極端啊!也許他們的心靈空虛,人生變得如斯消極;也許他們缺乏了愛,缺乏人家的憐憫和關懷。既然如此,他們如何繼續面對餘下的日子,怎樣開啟這把枷鎖呢?教會建基於愛,她是一個充滿愛心與關懷的地方,是天主主動地揭開自己的神祕面紗,把愛的真諦啟示給人類的地方,衪不斷地帶領及點化我們要走的路向,給我明燈引路,帶領我們進入衪的國度裡,共享昔日人類在伊甸園裡的喜樂,無論我們做錯了甚麼,衪對我們都不捨不棄,甚至屢屢想盡辦法給我們改過自新,重投主懷。世間最偉大的母愛莫過於父母為子女作出種種的犧牲,慈母的教會又豈不是這樣的嗎?身為天父兒女的我們又曾否對她尊重孝順嗎?教會是一個讓我們和她互相表達愛的地方,彼此了解和尊重,了解她的根源,為何及如何愛惜人類;尊重她的一切,包括聖傳、聖經的傳授、教訓與教理。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現世間許多人避而遠之,總覺得這是人間痛苦,生不如死。試苦心自問人如果生存於世欠缺這些經歷,失去七情六慾,世界將會變成怎樣?事實上,我們不用懼怕,既然天主要我們生存於世上,衪決不會令我們灰心喪志,一跌不。衪一定為我們鋪路,給我們明燈指引。我們可向教會內的教宗、聖人、主教團、主任司鐸們學習,甚至向主內的弟兄子妹學習,他們大多數人都會把自己畢生的經驗寄居於文字當中,這不是我們解決困難的名師嗎?文中己介紹了不少名師為大家指點迷津,他們真值得我們借鏡!一個人如果有t氣面對死亡,世間上還有甚麼困難他解決不了的。朋友,請愛惜生命,享受天主賜給我們這個多姿多采的世界,尋找和發掘祂賜予我們的寶藏。

「願平安、愛德和信德由天主父和主耶穌基督賜與眾弟兄!願恩寵與那些以永恆不變的愛愛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人同在!」(弗6:23-24)

註釋一﹕梁雅明,<<露>>,香港﹕思高聖經學會,1997,第三至八頁。
註釋二﹕註釋一,第十七至二十頁。
註釋三﹕註釋一,第九至十二頁。
註釋四﹕註釋一,第四十九至五十三頁。
註釋五﹕註釋一,第五+四至五十八頁。
註釋六﹕註釋一,第五十九至六十二頁。
註釋七﹕註釋一,第三百七十七至三百八十七頁。
註釋八﹕註釋一,第四百一十八至四百二十頁。
註釋九﹕註釋一,第四百二十四至四百二十七頁。


 
[ 完成了 ]